协商民主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3-04-29张漓儿
张漓儿
摘 要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表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商民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合”思想、兼容并蓄、兼听则明、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内容相契合,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我们应该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协商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简单来说,协商民主就是公民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与政治生活,以求达成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共识,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协商民主将协商上升为制度化的过程,将协商的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大到广大公民,使民主政治进一步向实质民主发展。
一、我国的协商民主
2006年,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将政治协商与选举、投票等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并列为民主的重要形式,充分地肯定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价值与地位。
在我国,协商民主在政治实践中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主要渠道和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体现的是代议民主,但协商性也是其重要的民主特征。协商性在人大制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人大与政协的协商。每逢各级人大开会时,同级政协也召开会议,对人大所讨论的重大问题、人事安排提出意见与建议,从而影响人大的立法和决策。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国家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形式,它必然会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聚合、慎重讨论、沟通交流和政策表达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第二是在人大现有制度框架内嵌入协商民主的内容,即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人大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和重大事项决定及相关的工作之中引入和强化协商民主的机制。这样更利于进一步扩大协商主体,拓宽协商的渠道,完善民主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水平,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互动、良性共治。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
“人民政协创建本身,就是各种政治力量用民主协商的办法共同决定国家命运的典范。……可以说,人民政协是为协商而创建,在协商中诞生,在协商中发展。民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生命之所系。”
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运行的主要载体。
(三)其他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一些基层组织也探索和实践了其他形式的协商民主。如听证会、社区议事会、民主恳谈等等。
听证会是指有关部门在制定法案、政策或作出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前,鼓励公众参与立法过程,以及公开向公众说明政策的实施方案等,并接受公众的建议,从而制定符合公众利益的法案、政策和决策。
社区议事会是社区居民同社区组织、基层政府通过民主协商,共同讨论,合作处理社区重要事务。
民主恳谈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突破,主要是鼓励公民进行协商、讨论,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协商民主在我国的政治实践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有效实现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
二、 协商民主适合中国文化
协商民主适用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追溯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协商民主的思想渊源,两者间在价值层面上十分契合,使协商民主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和合”思想。
协商民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继承。
协商民主包含着参与、协商、合作的精神,“和合”精神是指各种因素和谐共处、求同存异、相互融合。
“和合”思想首先强调天人合一。与西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和合”思想也包括和谐思想。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谐精神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中国文化各门类的共同追求:如政治上,人们重视君臣、国家、民族间的和谐,主张“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经济上,主张“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荀子·富国》),“不患贫只患不均”;思想方法上主张“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个人修养上主张“从容中道”,“文质彬彬”;艺术上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美学上主张“以和为美”;戏剧文学上大多以主人公的“大团圆”结局结尾等等,都是强调“和”。可见,和谐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命题与核心价值。
“和合”的内在精神就是和谐却又不是千篇一律的,相互促进却又不相互冲突,主张通过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境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也是是事物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孔子认为,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就要有“中庸”的品质。
“中庸为之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里所说的中庸之德,是指对待事物的态度。“中庸”就是“用中”。“中”并不是中间的意思,而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行事,寻求连结点以求得对立双方的平衡,给某种行为规定界限和明确行动目标,从而使事物保持质的稳定。
对待矛盾的事物,中庸要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在言行上,中庸还表现在要留有余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
儒家的“中庸”思想宣传了一种和平处理矛盾的方式,面对矛盾,应该讲究调和与妥协,以使得双方平等。
罗素曾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与王道”时说:“世界不屑于战争之名族乎?中国人是也。中国人天然态度,宽容友爱,以礼待人,亦望人以礼答之,道德上之品行,为中国人所特长……如此品行之中,余以具心平气和最为可贵,所谓心平气和者,以公理而非以武力解决而已。”
在政治生活,矛盾或冲突一定会存在的,如何解决矛盾和冲突呢?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应该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解决,而是使用和平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公平竞争等方式;在处理人民内部多元利益时,采取政治协商、民主选举,注意调和与妥协。而这些恰恰都反映出了协商民主的特点。
(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协商民主理论认为,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公民和官员之间就涉及公共利益的政治问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对话、讨论,这是达到民主决策的必要环节,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受到了“兼听则明”古训的影响。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最早出自魏徵之口。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秦汉以来,尽管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皇帝专制政体成为历代皇朝的定制,但政治需要协商、讨论、辩论和批评的传统,一直为历代皇朝所沿袭。在历代朝廷的官制中,均设有言官(谏官)制度,让言官“不治而议”,批评朝政之得失。西汉设谏大夫,负责议论朝政得失,东汉有谏议大夫唐朝在设置谏议大夫的同时,还设置了专门负责对皇帝进行规谏的补阙、左右拾遗等官职。宋朝又专门在朝廷设置了一个名为谏院的机构,以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专门负责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可以对大臣和百官的任用、朝廷各部的政策措施提出意见。
宋代以后,君权日趋绝对化,谏议机制的功效大大削弱。至元、明、清,干脆取消了专职谏议机构及相应的言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主张效仿古制,完善谏议制度。宋代名相范仲淹依据《礼记》等儒家经典中的思想材料,主张建立天子定期斋戒受谏制度。宋代理学诸子及其传人大讲“格君心之非”,主张天子以天下之心为心,服从舆论的制约。王夫之等人力主回复唐代制度,以充分发挥封驳、言谏机制的作用。
明朝的黄宗羲及其大成,他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主张学校议政制度,即改国家任命学官为公议推举学官,学校定期评议政治,天子及官员要接受舆论监督。
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下,言官“不治而议”、对皇帝和朝廷的政策措施在辩论的基础上提出批评意见,使朝廷相关的政策措施通过一种有条件的对话、讨论和辩论的协商政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咨询式协商,是君主主权的专制政治形态,这种咨询式协商在实现民本政治的理想方面,有其特定的限度性。黄宗羲等人有关学校和士大夫议政的构想,更只不过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但其中涵摄的政治需要协商、需要争论和辩论的思想,无疑构成了协商民主植入中国的一大本土资源。
(四)民本论。
民本论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教民。
有些中国传统民本论者提出,天下是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天下所有人应该共同管理天下的政治主权,即“天下为公”思想。
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他提出了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将人民置于重要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君主在选举贤才等重大决策中应顺从民意。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只。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管仲也指出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听取百姓的呼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塞依。” 应该吸取百姓的集体智慧来作出政治决策,“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
民本政治主张政治必须协商,强调政治决策应听取民众的意见,这无疑也十分有利于中国发展协商民主。
三、结语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形式。
我国的协商民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土壤之中,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意见和建议、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动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完善协商民主形式,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1级,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注释:
张海云:《协商民主在我国人大制度中的应用》,《沧桑》,2011年01期,第23页.
李贺霖,左宪民:《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李佩英:《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及现实价值》,《湖湘论坛》,2009年第3期,第108页.
《论语·子路》.
《雍也》.
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43页.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广东文化出版社,1989年,第19页.
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30-31页.
《明夷待访录·学校》.
《孟子·梁惠王下》.
《管子·九守》.
《管子·君臣上》.
参考文献:
[1]高建,佟德志.协商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陈映霞.协商民主的兴起、内涵和基本要素[J].政治发展,2012,02:83-85.
[4]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04):05-10.
[5]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缘起与内涵[J].理论探讨,2006,06:12-15.
[6]任兰.协商民主在中国[J].蚌埠党校学报,2009,02:24-25.
[7]杨弘,张等文.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观的历史嬗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41-46.
[8]王引淑.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9]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缪偲.论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内在结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0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