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政治态度研究综述
2013-04-29刘苗苗
刘苗苗
摘 要 青年的政治态度对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此都曾展开过研究,青年的政治态度问题是当前不容回避和值得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严格的梳理和考察,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青年 政治态度
中图分类号:D84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在社会生活矛盾暴露和解决的过程中,青年的政治态度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也是一种带有好恶的情感乃至反映这种好恶的价值判断。青年的政治态度与其政治行为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青年队政治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政治态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心理现象,政治态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心理现象,由政治环境与个人政治社会化过程交织作用而成,它体现了人们看待反应政治现象的方式。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行为倾向共同组成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组织,用以引导或影响个人对有关政治目标、政治情境的反应。受社会心理学的启发,政治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政治态度进行了界定。
有的学者偏重政治态度的组成因素,如阿尔蒙德和维巴将政治态度视为个人对政治系统、系统中各种角色、角色承担者、政治系统中的自我角色以及政治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有的学者强调政治态度的特征与功能,如斯通把政治态度定义为“一个信念组织”;“是一种持久的,”而非“短暂的倾向”。“尽管态度是能够改变的,但是还是反映了一个人的长期特性”;“当态度产生后,它就会促使它的持有者按照某种方式对态度对象采取行动”,还有的学者则兼顾政治态度的组成因素、特征与功能,如雷诺兹将其规定为对政治人物、政治理想、政治目标的倾向,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行为倾向三种要素。真正的政治态度是否存在,目前有三种理论,一是“黑白理论(black and white model)”,由康沃斯于1970年提出,即人们对特定环境事件或人、物的态度,是既有信仰中随机结合的反映,无所谓一致性。二是“量不准理论”,由扎勒和费尔德曼于1992年提出,认为“黑白理论”错把自己测不出真正态度的技术困难,误以为真正态度不存在。三是样本建构理。由金德和纳尔森于1990年提出,认为人的信仰体系中有许多真正的原材料,每当环境中有同样的符号再现,就会引发各种考量,这些考量都是真实的。但每次组成的一群考量之间不一定有一致性,而且同一群考量几乎不可能在下次又出现,所以政治态度随情境转变。由此可见西方关于政治态度方面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理论的考量,对于社会特定群体的实践性考量较少。但其理论方面的成果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态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过于政治态度方面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微观方面,已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在专著方面未检测到与本课题一致的专著。(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内容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方面。齐杏发(2010)《当前中国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实证研究》结合数据支持,主要就中产阶层的分类及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以此产生的政治行为对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郭正林(2005)《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定量研究》,以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农村的非集体化改革以来,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开放化的不断洗礼下,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转变为主要切入点进行分析,指出农民政治态度的转变对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民主制度不断优化的一个重要支撑。袁桂礼,马超《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体来看是积极的,基本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受到家庭居住地环境、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家长文化程度的重要影响,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差异。国内学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家庭因素对其人格特征、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消费观念、伦理观念、择业行为等有较大影响。把握好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因材施教具有重要意义。王胜利《对目前我国社会中偏激政治态度的思考》在我国,某些社会成员的偏激政治态度曾给我们的事业造成过许多重大损失和严重的灾难。
目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上仍存在着某些偏激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构成了威胁。文章就政治态度的表现方式、危害、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探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指出解决的方法是: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加大改革力度,铲除社会不良现象,完善意识形态的工作。
综上所述,青年的政治态度问题是当前不容回避和值得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严格的梳理和考察,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叶南客、唐仲勋.论当代青年政治生活的三大走向.青年研究.1989 年第6 期.
[2]理查德·布伦盖特、玛格丽特·布伦盖特.生命过程与代政治学.当代青年研究.1990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