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语感力
2013-04-29刘慧琴
刘慧琴
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文学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迅速地、自动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语感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把“传染语感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语感主要指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和流畅感,本文是笔者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比较词语 培养意蕴感
词语的意蕴感,指对词语所隐含意义的敏感。
如《蓝树叶》最后一句话“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铝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蓝、红),让学生思考:课文的结尾为什么用“蓝”和“红”作对比,引导学生在前文中找出林园园不愿借绿铅笔时有关心理、语言和神态的词(“吞吞吐吐”、“怕”“弄断”、三个“不要”、“皱着眉头”等)加以理解,学生很快体会到这个“红”不是指一般的红颜色,而是说明林园园心里有点内疚,已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会改正错误,做个好学生。与此同时,学生领悟语言的内在意蕴的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有效训练。
二、比较词语 培养形象感
詞语的形象感,指对词语所表达的状态的敏感性,也就是在阅读时,脑海里能浮现出形象的画面,甚至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初冬》描写起雾时和雾散后的太阳,有这样两句话:“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这里作者分别用了“发现”和“射出”,教师的引导应该从全句所描写的情景入手,可问:“太阳为什么像个红球?”(因为隔着雾看)“那只能看到怎样的光?”(淡淡的光)“太阳是‘发出还是‘射出这光的呢?”(发出),那第二句为什么用‘射出?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使学生体会到下雾时,“太阳发出淡淡的光”中的“发出”是怎样一种具体的状态;教师又抓住“雾慢慢地散了”,让学生体会到太阳渐渐有了精神,终于光芒万丈,给大地镀上一层金光,从而明白“射出”是怎样的具体状态。
三、比较词语 培养情趣感
词语的情趣感,指对词语所包含的情感和趣味的敏感。
如《小小的船》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比较“弯弯的月儿”和“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和“小的船”,“蓝蓝的天”和“蓝的天”之后,指导他们用满怀喜爱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轻轻地晃着小脑袋,似乎星星、月亮就在自己身边,最后,我让大家想象自己就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问:“坐在小船上,你怎样划船呢?”学生都兴致勃勃地举起手臂,做划船的样子,一边轻轻摇晃起身体来。“坐在这只月亮船上,看见晴朗的夜空是那么美,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是怎样的表情呢?”孩子们一个个微笑着,满脸欢欣的喜悦。在《小小的船》的歌声中,孩子们摇着船,仿佛真的来到了宁静的星空,看到了夜空的美丽,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
四、比较词语 培养分寸感
语言的分寸感,指对词语运用准确性的敏感。
如《精彩的马戏》,用“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语写出观众的反映,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三个词语比一比,找出它们在文中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观众不同反映的原因进而体会出分寸感:孩子穿着小孩的衣服,非常顽皮,又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所以观众“哈哈大笑”,这是形容发自内心的笑声。黑熊非常笨重,一会儿似乎要摔倒,一会儿又稳住了身子,这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当然会使观众在一阵紧张之后发出“哄笑”,这笑声也增添了欢乐的气氛。钢丝细细的,插在上面的金属圆盘只有碗口大,山羊却要把四只脚都踩在上面,这确确实实是绝技,所以全场观众都为之“喝彩”,如果用“哈哈大笑”、“哄笑”就欠妥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逐步明白运用词语的分寸,对他们的说话、写话都有好处。
五、比较词语 培养流畅感
词语的流畅感,指对词语在句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的敏感。
如《春风吹》一课中有这么几句:“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绿”表示什么?(柳树的颜色)“红”表示什么?(桃花的颜色)“来”表示什么?(燕子是候鸟,春天从北方飞回来)“醒”说明了什么?(青蛙经过冬眠后要开始活动了)。再问:“为什么要用这四个词?”(因为这四个词既能写出春天景物的特点,又使句子前后搭配得当),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练习“绿了——柳树——红了——桃花,来了——燕子,醒了——青蛙”体会词语搭配得当而形式的流畅感。
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特别重视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细读,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比较,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知课文,在琅琅的书声中形成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
【作者单位:江西上饶市实验小学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