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要点
2013-04-29罗桂珍
罗桂珍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根据主诉(包括家长代述)、体征和临床表现,细心观察,及时护理。结果 护士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结论 护士掌握小儿各种急腹症的特点,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密切观察病情,为医生及时、早期、正确的诊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儿;急腹症;观察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02-01
急腹症是小儿时期常见多发病之一,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其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多、进展快,一旦延误诊断,得不到及时处理,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护士面对急性腹痛患儿,观察处理必须细心、及时、合理。并应做到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特点,明确腹痛的原因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协助医生及时正确地诊治,或判断有无外科情况、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成功救治73例急腹症患儿,疗效满意,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来我院儿科、普外门诊就诊和住院患儿,共73例,男39例,女34例,年龄3个月-13岁,其中阑尾炎46例,肠套叠8例,腹股沟嵌顿疝5例,肠腔积气14例。
1.2 结果: 手术治疗32例,非手术治疗41例。疗效佳,恢复顺利。手术证实32例(其中由儿科转入外科25例),经B超、X线确诊25例,结合临床及血液检查确诊16例。本组无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2 观察与护理
2.1 腹痛的观察: 腹痛是疾病早期主要体征,有其独特性,因此收集资料、筛选信息是关键的第一步,在婴幼儿时期,由于神经髋鞘形成不全,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对各种刺激不敏感,且常表现为泛化反应,故小儿对疼痛常感定位不明确,含混不清,有时虽已形成腹膜炎,但也无明显的腹肌紧张,当出现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时,病情已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因此,护士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对诊断有价值的细小反应和细微变化。
2.1.1 哭声的观察: 婴幼儿会说话前,“哭闹”就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主要方式,需要护士耐心、仔细、动态地观察、分析,找出小儿哭闹的原因,哭声的程度、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均是评估患儿疼痛的重要指标;而对较大患儿则应注意观察姿态,表情,动作及情绪的变化,掌握其心理,面对他们语言应轻柔,耐心细致,降低或消除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情绪,引导他们尽可能详细、如实地反映病情,以获取正确客观的资料。本组73例中有32例是因孩子无明显诱因的哭闹,或阵发性突然嚎叫不安为唯一主诉来院就诊,此时的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1岁以内婴儿出现反常哭闹,易激惹伴呕吐,面色苍白时,早期应予以细致观察,可疑病例应进行肛内指检,看有无果酱样便,因病程长短关系到肠腔复位的成败,时间过长可造成肠坏死,因此,要密切注意24 h内的观察,本组病例其中8例肠套叠在入院24 h内都得到确诊,并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复位成功,使患儿避免了手术痛苦,和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另外,有的患儿哭闹不明显甚至显得异常的安静,或由烦躁哭闹、顽皮好动突然转入安静,这并非都是病情不重或好转的表现,有时常是病情恶化的危险信号,因此,对不吃、不喝、不玩、不哭、不闹的患儿,应严密观察有无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嗜睡等病情变化。
2.1.2 腹部体征的观察,观察中应利用望、触、叩、压的方法,注意有无腹膜刺激症状;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间歇期;腹痛部位可提示病变的器官,一般情况下,最先疼痛的部位或疼痛非常明显的部位,多数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如急性阑尾炎早期可有中上腹痛,但触痛,反跳痛在右下腹,胆道蛔虫症早期仅有剑突下的疼痛。
2.2 伴随症状的观察: 伴随症状对确定诊断有一定帮助,故应注意收集,做好记录。急腹症如肠套叠、肠梗阻、胆道蛔虫症、阑尾炎均可引起呕吐,但各种急腹症引起的呕吐却不尽相同,应注意观察呕吐及大便出现的早晚、次数、内容物的量、色、味。当呕吐发生在阵发性腹痛剧烈,且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时,常提示有胃肠道梗阻的可能,其中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呕吐物为胃液胆汁,低位肠梗阻则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呈粪汁样。若婴儿呕吐发生在阵发性哭闹之后,最初吐出物为奶块,以后带有胆汁,大便为果酱样凝冻状液体时应怀疑是肠套叠的存在。处理腹痛时应注意:禁用麻醉镇痛剂,以免掩盖症状延误诊断;禁用灌肠剂和泻药,防止疾病蔓延;炎症疾病,可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3 全身情况的观察: 急腹症患儿除了要注意观察腹部情况外,还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及尿量变化。若有神志的改变、脉搏快弱、尿量减少常提示病情加重。如肠套叠患儿,早期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仅拒食,不发热,随着病情发展精神渐变淡漠、嗜睡,病程超过48 h常会出现高热、失水等明显的中毒症状,甚至休克,此时护理人员应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与协助处理。
3 讨论
腹痛是所有急腹症的共同症状,是由于病变局部对所在器官神经的刺激,传导至大脑皮层中枢而感觉的,故疼痛的部位与神经的分配和刺激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儿童时期由于抵抗疾病的耐力弱,病情变化快,表达能力差,给疾病的诊断会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此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在诊断不确定的情况下,应留诊观察、及时处理,避免漏诊和误诊,当临床诊断虽不能确定,但已具有手术探查指征者,应及时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妥善处理;如果延误诊治,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往往会给治疗及预后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另外,在婴幼儿时期,由于添加辅食,肠蠕动规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易发生蠕动紊乱,由于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极易诱发肠套叠,又因肠管由于血运障碍,肠壁充血,水肿,菌和血液渗出与粘液一起排出,而形成特征性果酱便,所以,肛内指检是提供早期诊断的可靠依据。
本组病例观察结果表明,小儿急腹症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多变,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小儿时期的特殊规律,做到临床观察细致,准确,及时,预见患儿潜在的危险信号,反复检查和分析腹痛的部位、规律、性质、程度及其放射的范围等,均是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向伟,祝益民.实用儿科急诊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谢志立.婴儿啼哭与疾病[J].护士进修杂志,1994.
[3] 张芳,姜文丽.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