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与城市的融合
2013-04-29王阳
王阳
摘要:城市公共雕塑是地方文明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文化民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营造文化景观,在形成特色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但事实中,人文景观文化创意不足。反而影响城市特色发展。作为公共艺术,应该强调大众在文化层面的一些审美和一些文化趋向。公共雕塑作为—项公共事业,不单单是政府主导,更要满足民众的审美文化需要,更应该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城市 雕塑 公共 融合
城市公共雕塑是地方文明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文化民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营造文化景观,在形成特色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譬如,北京、上海這样国际化城市,除了闻名遐迩的大型城市雕塑外,商业娱乐中心、公园、社区大大小小的公共环境也有不少成功代表自己区域形象的公共雕塑作品,提升城市的国际文化形象。
正因如此,政府为体现自己的政绩要修建大型雕塑。但是对于艺术好与坏他们并没有什么判断力,他们的判断准则往往是艺术家的名望。而且实际上名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也与作品好坏无直接联系。但有一点事肯定的——当低俗的艺术家(客观上在城市雕塑中,艺术家应该有道德自律,普及艺术素质教育)与低俗的权与利一拍即合的时候,就会出现低俗的公共艺术作品。而且雕塑的好坏还与政府的关注程度有关,关注程度高,作品质量和效果就相对好,反之则不然。
二三线城市和旅游景区這种现象尤为普遍,承包商对于艺术好坏没有什么明确的分辨力(可能根本不在乎好坏),造成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人文景观,文化创意不足反而影响城市特色发展。笔者认为城市雕塑由于其必然的公共性,更应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作为公共艺术,应该强调大众在文化层面的一些审美和一些文化趋向。
1.现代中国城市雕塑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价值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概念来自西方,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公共雕塑”…相比西方寥寥无几,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像邵大箴、钱绍武、黄津芳、叶毓山、吴为山、姜杰、田世信、吕品昌這些早年留学西方,解放后创作完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以“社会本体”和“政治本体”的雕塑。
从根源来讲,考古发现无论雕塑作品种类、形式,大小一直都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相关的理论论断和精彩评述很多,這里就不细述了。所以说雕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艺术范畴内,雕塑作为小众艺术中的小众,历久弥新也有必然的价值。雕塑的优势在于实体型的沉默,空间的实际体验和材质的触感,這种物态的实在性优势笔者以为就是纪念性,所以说纪念性就是雕塑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主题。也是东西方雕塑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共通之处。由于雕塑纪念性的意义,有雕塑落成的地方自然形成人们纪念活动的公共场域,进而发展成公共场所,形成公共空间。根据“公共”意义反过来也丰富着拓展了雕塑的形式,发展出更有公共性和和参与性的雕塑。
2.中國现代城市雕塑
中国古代素有“塑列画苑”的说法,就是這种“塑绘不分”,以及将“雕”和“塑”分列为两个行当等等情况,说明在中国古代还没有形成关于“雕塑是什么”的知识,雕塑的门类边界是不清晰的。相对的,西方已有完备成体系化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实践。中国在儒释道的思想下形成的重书画,轻雕刻观念和状态。那么索性在中国不搞雕塑了,但是根据人类的通性和实践证明也是不行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人类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注重审美和品位,更注重思想文化的提高,所以中国化的雕塑要跟得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文化思想要求。
3.东西方雕塑的区别
西方由于海洋文化和地理条件因素,生产优秀石料,雕塑更注重空间深度塑造,人文性强。而中国无论是佛教雕刻、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受到儒家哲学尊天命和崇自然的影响,中国的艺术表现出了庄严、雄厚、典雅、单薄、崇高以及古朴等风格特征。如同印象派深受日本的浮世绘的影响,西方的印象派从东方的浮世绘這种艺术形式中研究发展出艺术新的火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世界艺术的发展。笔者人为文化艺术就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和发展进步的过程。同样中国雕塑也是要学习研究吸收不同文化,佛教雕塑的发展就是一个学习发展自化的例子,吸收新鲜多元先进文化和思想,洋为中用,学以致用(雕塑艺术虽然是小众化的“纯艺术”,但是也符合人类宏观文化发展的规律。接触不同文化,学习其思想,研究分析,去粗取精,学以致用)。
4.当代城市雕塑
4.1城市雕塑因地制宜
当代城市雕塑应该根据自己本土的历史或者现代的文化,做有别他人,能代表自己文化身份的雕塑,成为城市的名片。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阳光,雨水,土地等地理气候条件——物产不同,形成的人文环境也不同。举例来说,中国地域辽阔,光纬度就跨度很大,雨水日照,地理条件迥异,随之带来的很多的人文差异:北方豪迈浩邈,南方隽永绵密,人文迥异,而且虽然同样是北方,但山西淳朴敦厚,而陕西则更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要因地制宜,因地制人,因人制雕塑。
4.2城市雕塑普遍存在的问题
概括来讲,雕塑的组织,选题,制作都是会比较普遍出现问题的环节。选题上,采用照搬或者模仿的方式,选择实施简便,公众没有异议的成功样式,是最简便的方式。比如九十年代的“黄河母亲”雕塑受到专家和民众的一致好评,随后便出现了无数的以“母亲”或者“母与子”为主题的雕塑插图,缺乏创意创新和本土化的“语言”,没有自己城市的特色。除此之外,在选题上,政府也会组织文化艺术相关专家选几个城市关键词或者主题,选几个国内外知名雕塑家或者举办雕塑比赛选出政府和大众满意的雕塑。
雕塑制作决定最终作品的品质。雕塑制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专业设备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放大,翻制以及后期打磨,组装,安放等环节出问题,或者索性粗制滥造,最终效果大打折扣;另一种是工厂批量化生产,一般是资金有限,它只关心赚钱,不管艺术品质,根据一种简单易行的样式,批量生产。比如抽象雕塑,它以动势、能量、力度、架构、质感、重量来纪念生命的存在与张扬。這是普遍借鉴应用的形式,只要必要的几何元素,空间稍加变化就冒充抽象雕塑。這些雕塑多出现在一般的学校,公司,社区等等。所以要根据城市具体城市形象和底蕴(地理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决定雕塑的问题。雕塑不在于数量的多少,重在质量,更重在公共价值和意义。
4.3城市雕塑专业机构和作用
而且对于城市建造雕塑的问题,不单单是当地政府的问题,还有像全国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這样的,由建设部、文化部、中国美协相关机构组成,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推动地方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和指导机构建设,负责全国年度城市雕塑建设上报和优秀建设项目的评选,审批,组织城市雕塑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交流,推广先进城市雕塑建设经验,编辑出版有关城市雕塑建设的书刊,针对城市的需要,开展城市雕塑规划、方案征集和评审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5.城市公共雕塑的公众性
公共雕塑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不但要满足民众的审美文化需要,更应该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无论官员还是艺术家,千万不要轻视受众的审美能力,不要认为别人的品位都比你低,社会教育水平不断在提高,老百姓的视野也不断在开阔,也许大家都在进步,作为权利所有者和艺术创作者也要进步。具体来讲,无论项目大小都要接受公众的品评,开放公众参与,提出民众自己的设计想法,加深参与性。尤其是社区、公共休闲场所等区域面积不大日常生活的地方,设计创作者应充分考虑公众真正需要的,把公众拉到具体的设计和制作中去,增加民众生活幸福感,做有存在和纪念意义的雕塑。
這样公共化的雕塑,可以是建筑环境内外的雕塑小品,装点生活角落,增加生活工作情趣,充分利用和挖掘建筑空间。這些方式尤其适合二三线城市,由于城市面积不大,不可能像大型城市为大型城市雕塑提供充足的空间。政府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中小型公共雕塑上,社区、学校,公园等等,可以是艺术家设计,民众参与完成的,雕塑作品本身就提供公共休闲娱乐功能,能坐能玩。对于建筑雕塑化,尤其是公共建筑(体育馆、美术馆、图书馆、歌剧院等等)的雕塑化,使得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庞大醒目的雕塑,也不乏是有纪念意义的雕塑。
总结
无论政府还是艺术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意识到城市雕塑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意义,对于雕塑存在的问题也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和分析,政府和艺术创作工作者要对出品的各个环节认真负责,加强公众参与性,接受公众的检验,做有引导社会发展价值,提高人民审美水平,有纪念意义的城市公共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