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2013-04-29周海帆罗秀英
周海帆 罗秀英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但是国际文化贸易中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集中表现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全球扩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展开,面对美国文化产品的狂轰滥炸,中国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国际文化贸易期中考试案例的角度浅谈如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业 国际化
1.修身——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1.1 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文化
对于什么是中国,这个答案需要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外人所知。我认为“功夫”、“皮影戏”、“丝绸”、“孔子”、“毛主席”、“龙”、“大熊猫”、“瓷器”、“汉服”、“汉字”、“旗袍”甚至“长辫子”等都可以用作“中国”的代名词,因为这些词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国际化,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西很难成为文化产业的载体。
这里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而中国文化(又称华夏文化、汉文化)也就是中国人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到现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独特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传统美德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看见某些标识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文化。
1.2 文化自覺,赋予产品新的文化内涵
早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他认为要想发展中国文化首先要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中国不缺文化,但是要先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赋予产品以新的文化内涵,才能让文化产品走向国际。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这就需要如今的文化企业少一点抄袭,多一点创新,新的文化内涵不是闭门造车,仍需要融合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硬道理。
2.齐家与治国——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
2.1 文化产业的非均衡发展
文化产品在国外的潜力显然是比国内大得多,国内的优势就是更容易获得民族认同,而国外发展要考虑文化折扣,所以风险大,但同时利润更大,区域的不同导致文化产品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中国东西部、南北部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成为一个复杂的经济战略问题,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资源要素、科技条件、市场空间、人力资本等诸多要素都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一直凭借充足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较高的产业能力领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而西部地区拥有充足的生产资源、历史文化内涵,但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不过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其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破行政区域的藩篱,在空间上形成文化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然后外延至其他地区,最后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2.2 文化产业的连动式协调发展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头,其文化产业所占GDP比值可以跟日本和韩国相比,但是中国总体文化产业依然比较落后,原因就在于两级分化导致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这次期中考试与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考试需要个体的高分,而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全国的平均分,一个省的文化产业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所以要想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国际化,只发展北京和上海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学者张晓明提出,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是需要东部的产业能力和西部的资源潜力相结合,二是需要东部的市场活力和中部的产业潜力相结合,三是东部的民营经济产业实力和中西部国有文化经济的闲置能力相结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东西部文化企业合作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减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2]目前我国实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先富带后富”策略,我认为是不可行的,这只能加剧两级分化,应该东部、中西部同时发展,并且加大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力度,这样才能创造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3.平天下——文化产业走出去
3.1 政策层面
政府需明确自己的职能以及地位,不能包办,也不能不办。我认为政府首先要完善文化贸易制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WTO这个全球贸易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竞争,吸取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然后制定出开放、灵活、自由的国际文化贸易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保护文化贸易的法律体系,保证文化企业在国内发展和国外竞争上都处于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同时降低国内文化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国有的、民营的和各地的社会文化力量按照国际惯例,开拓国际间的文化中介服务。
3.2 文化层面
有人说美国在创造文化,而中国在糟蹋文化。我认为说这句话的人是带着有色眼镜分别观看了美国“大片儿”和中国“烂片儿”后得出的。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岂会砸在我们这几代人手里?现代人不是在糟蹋传统文化,而是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我倒不觉得《泰囧》、《西游降魔篇》、《失恋33天》这几部影片的成功来源于现代人价值观的堕落,每一次成功背后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我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这些影片的带动,先打入东亚汉文化圈电影市场,然后扩大其影响力,最终在欧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3 产业层面
中国在产业方面起步较晚,需要充分借鉴美国和日本,总的来说,一方面我们需要组建一批优秀的、知名的文化企业集团,生产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然后由内向外推向国际,比如张艺谋执导的《云南映象》系列、大型功夫舞台剧《功夫传奇》以及综艺舞台剧目《中国风》等;另一方面,相关产业间需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不但可以提高产业运作效率,还能优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向外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以及示范基地的建立;最后也就是上文所提到了的打造国际营销网络,形成中国名牌产业,扩大对国外市场的影响力。
注释:
[1]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J].理论与当代,2006(1).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J].理论与当代,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