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芳从丽影

2013-04-29张聪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花卉题材花朵

张聪

【摘要】本文以分析油画中的花卉题材为主,以它在早期现代艺术中的发展和演变为主线。从美学角度分析这一客观物象在艺术家作品中的形式美,指出花朵使人精神愉悦的功效。以花画史探析花卉题材的发展。

【关键词】美学;花;自然美

华兹沃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在物竞天择的环境下,花成为植物延续生命的进化法宝。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有着太多的附属命题,而植物的自然美是一直不变的真挚原始生命力。花朵这一审美客体与人的关系,正像是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美好而又脆弱。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暗示花卉题材在文化领域中有了新的意义。

一、美之为美

1、鲜花之美 对花的呵护与喜爱是人们善与美的体现。鲜花以“鲜”字表明花朵的是“易逝的美好”。这种感觉同样也是人们对人生短暂,青春短暂地珍惜一样,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赞美。这一切都是人们对它潜意识里的美的享受的感觉。而被赋予内在品质的作品则不像花朵生理特征那样易于消逝。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过:“美色不长驻。”所以人们把花朵的美貌寄托在作品中,希望这份美好可以伴随着生活稳定得保在岁月的长流中。这一份美好殷切的希望,也给了花朵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又一次升华的机会。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被赋予内在美的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加工和处理,以一种更高的形态再现了它的美好。

2、文墨之美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一朵花所代表的任何一片自然的风景甚至记忆里短暂而局促的相逢与别离都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每当春暖花开,人们总是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纷纷踏青春游,对生活的信心也远远高过任何一个季节,关于花卉的艺术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唐朝皮日休曾作诗《桃花》:“丽影缤纷迎暖日,红妆窈窕绽芳从。劝君惜取三春色,莫负东风万点红。”

二、画美连环看

1、感性迈进理性 在西方绘画形式中哥特式艺术后期花卉被作为圣母温柔、圣洁的象征主义形象安排在圣母子的背后时才渐渐走上油画舞台。直到文艺复兴中期人物与风景结合的画面越来越多,风景与花卉画以独立题材的形式出现。花卉题材在油画中的普及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路线。大量出现花卉画是在原始主义绘画时期,作品描绘人的原始本性,风格稚嫩粗拙,推翻了前期古典主义的严谨,抛弃印象主义的光与色,以画家的主观意向为内容,承继浪漫主义的想象。之后的象征主义绘画,对理想主义倾向的叛逆发展起来,外部的现实世界已经不再是画家们热衷于表现得题材,资产阶级也对那些为天主教堂服务的圣像画失去兴趣。通过象征、隐喻和装饰来表现情感画面的做法成为一种新的风尚。感性表达超越了以往人们以理性为主的创作方式。

法国的象征派画家伯特兰·雷东有着“梦幻王子”的称号。在生活中他与植物学家阿曼·克拉奥德是关系密切,使得他有许多的机会接触植物这一自然形态,通过这位专家的影响使得他对这些美的感受在他的油画、石版画、铜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植物常常以梦幻的形式出现。他整个身心都沉浸和陶醉在自然与宁和之中。并且他认为从画中可以看到人。他说“花朵和人的面孔一样,花朵就是一个谜。”“它是灵魂的反射。”在他的画面中花朵不再是自然景物,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他将花朵的组成看作是一篇悠扬的曲子,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色彩创作,有人称他为“神秘的色彩作曲家”。

但是长时期的精神探索总归还是要回归于现实,因为艺术源自于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印象主义以一种反对者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被认为是矫揉造作的艺术。实践与写生被重新认识,认真关注自然美的自然特质将其描绘在油画作品中成为新的艺术形式。将创作于环境美紧密的结合起来。光和影的微妙变化作为物质属性,作为人意识感想的体现被定义在画面中。植物本身所具备的极为丰富的形式特征,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形式特征的掌握。克劳德·莫奈脱离了宗教、历史画,将科学原理放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大胆尝试。将艺术内容的重心与自然环境的客观变化相结合,纯粹的以视觉感受形式为主,忽略形体以组成自然界的微粒元素的微妙层次。这些在他晚年的作品《睡莲》组画中自然形态与艺术形式相结合中体现出来。

2、感升华 向现实世界的回归也只是暂时的,因为艺术虽然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这就促使了后印象主义的诞生。塞尚、梵高和高更由印象主义风格跳出了客观事物的圈子,更注重表现客观事物之后的主观再现。作为一位敏感的艺术家,梵高从生活中无疑也是花朵的忠实拥护者,他一生中的百余幅作品。其中仅花卉类就68幅被收录。在他的世界中,创造性想象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内心肆虐的风暴使他的作品从偶然变为必然。

随着后印象主义的发展,艺术家对内心世界的表现的关注度已经越过对事物客观形态的关注。二十世纪残酷的战争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创伤,这一时期多数作品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恐惧情感。战争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客观的世界变得不再重要。残酷客观世界引发了人类的阴暗面,城市的喧嚣丑恶、战争的罪恶和伤感,普通的人性混乱无章。此时的艺术家也因为这样的生活体验而形成的了各式各样的哲学观点。他们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更注重与揭示人的灵魂内在。使作品从形式美上拥有永恒的内在。在这样一个艰苦的时期,花朵自然美又重新显示了他的意义。因为花朵的美好最容易让人放松心情,研究表明花朵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能长达6秒钟。

3、抗争 不可重复的发现在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在艺术形态与意识的发展中,对于美感的表现有着持续的新目标,以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为表现形式的立体主义成为艺术家将审美意识具象化的新形态。因为工业时代的大生活环境,迅猛工业化转变使自然美突然转向劳动美,对原始自然美的欣赏暂时有所退化。艳丽的花卉题材逐渐变少。在毕加索讲风格转向综合立体主义绘画试验之前,他的早期探索性作品《桌上的花》开始放弃光色分析,追求几何形态反抗对花卉精神预的期,对感性世界的处理形式被理性的主观表现手法所取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未来主义中陈旧的思想和传统艺术被厌恶和摒弃。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大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对于绘画的形式美有了重新的定义,人们更加大胆,社会的进步允许人们在许多的领域做出探索。

在达达主义中“题材”更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画面的表现形式都是以一种诗歌的感觉,虚无缥缈。在米罗的作品《对我的金发微笑的一束鲜花》中简练的形象和随意的笔触在虚无的背景下构成一种独特的天真且清新的形式美。鲜花这一题材只有在看到作品名称的时候才能被发现。看似漫不经心,如同原始时期壁画一般的形象,构成了一个反复无常的梦幻世界。艺术家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相结合,即艺术家从情感上对花卉的思想感情的“物象”被具象化。花卉自然美经过提炼成为真真切切的审美意象。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王朝文.艺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王稼句.书情画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花卉题材花朵
李鱓·花卉十二开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背上的花朵
死亡花朵
《花卉之二》
我们依赖花朵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术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