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古玉的打孔工艺特征(上)

2013-04-29

艺术品鉴 2013年6期
关键词:古玉红山鼻孔

吴树:马先生你好!我知道你是一位学有所成的工艺学研究者,我在你的微博上读到一些从工艺学入手鉴别古玉真伪的方法,觉得有许多独到之处。这些年古玉收藏渐成热门,但由于大量的赝品不断流入市场,导致广大收藏者欲藏不能、欲罢不忍。如果能让藏友们多了解一些古玉制作的工艺特征,可以减少一些损失和坚定收藏的信心。

马鹏:是的,这一点我与先生同感。我在大学主修的课程重点是工艺学,同时我自少爱好古玉收藏,读书期间和毕业后醉心这方面的专业研究,多少有一些心得体会,愿意抛砖引玉,供藏友们参考。

吴树:好的,那我们就从远古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谈起吧。

马鹏:从工艺角度看,自石器时代开始遗留下来的一些玉器、石器,一直到现代对这一类对象的加工,我一般将其分为古代、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几种加工工艺,不是依据时间划分,而是根据工艺成熟度来划分。

吴树:你这种关于古玉的时段归纳法有些与众不同,先总体上讲讲古玉工艺学研究的范畴吧。

马鹏:古代加工工艺比较原始,如砸、凿、磨等。但都有个共同点,即没有形成相应的加工路线,加工方法也比较原始,没有使用相应的辅助工具,比如对象的固定、加工工具的固定,还有我们现在常说的解玉砂一类的辅助材料。

如图1(“新浪古玉居”提供照片)所示,这种孔的加工方法是一下一下砸凿出来的,工艺比较简单、原始,加工痕迹比较明显,但制作比较费劲。这样的古玉器(古石器)在市场上可以遇上,但由于制作比较费力,而且市场价格较低廉,所以比之商、周、战、汉时期的仿玉要少得多。尽管如此,收藏者仍不可以单凭工艺痕迹鉴别真伪,还需从皮壳以及整器形制等角度来去仔细甄别,实行一票否决。

吴树:像这样硬砸出来的器物还真少见,期间砸的痕迹很明显,那个孔也砸得很不周正。我在博物馆还看到有同类石器和玉器,在砸击的基础上还简单打磨过,孔洞显得比这幅图里的器物更光滑一些。

马鹏:那可能时间上稍晚一些,古玉工艺的整体趋势由从粗渐精。

吴树:据我所知,打孔是古玉制作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有一种说法:东西对,孔不对肯定不是完整的老物件。但是看打孔的工艺对头了,那这件东西看真就八九不离十了?

马鹏:有道理,准确把握打孔的工艺特征,无疑有助于我们去伪存真。先看一下分布于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时期的打孔工艺,那个时期的打孔工艺品比较多,也很多看点,孔工艺痕迹也是红山物件(含孔的红山对象)的一个重要鉴定角度。

在钻孔工艺中有一种直通钻孔,孔内道与孔缘的直径大小差不多,这种钻孔里面多出现螺旋纹,这样的螺旋纹之间的距离不等,有些还留下相交线(过去有一种说法:有相交线的一定是现代金属钻具呈螺旋式递进而产生的,这种说法似乎根据不充分)。据我研究,这样的螺旋纹是通过不停更换钻具而产生的,看图2中这张来自台湾古玉教室的高清细观图就比较一目了然了。这是一件藏于台北故宫的红山时期玉管,这样的钻孔还是属于软磨硬(钻具材料软,如图所标示会使用骨钻),钻头不断钻、不断磨损,不断更换新钻头,这样就留下不断的钻孔接痕,形成图中的螺旋纹饰。

吴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不要将古玉孔中出现螺旋纹相交线的现象,一概武断为现代仿品?

马鹏:是的,但是如果遇到钻孔的螺旋纹之间的距离太整齐,或者线条前后宽窄一致性比较好的现象,就要多加小心了。现代机械如果使用薄片状的工具,还有使用递进式的钻头,刻意在低速状态下运转,还是可以达到非常相近的效果。2012年我在湖州遇见过六颗玉管子就是这样钻孔的,当时第一眼看去是低速钻具的效果,但细观里面螺旋纹样式,管子里面螺旋纹的频率比较一致,怀疑是现代仿作这样的钻孔,再加上孔内外的老化程度不一致,便放弃了购买。

再看红山玉管,图3-1(“新浪古玉居”提供照片)这两件典型红山玉管和图3-2中这种现代仿制的红山玉管做比较,图3-1中的红山玉管孔头和孔内原始工艺十分明显,图3-2中的孔头与孔道上的现代机械工痕也十分明显,做这样的对比,大家一看便会了然其里了。

吴树:还有一种钻孔,两端呈喇叭形,中间凸起,内部多有台痕,也就是常说的蜂腰孔,这种器物打孔有什么不一样的工艺特征吗?

马鹏:这样的孔在红山玉蚕的钻孔中比较常见。从工艺痕迹来看,这样的钻孔方法是为了减少直通孔那样的加工时间。在钻开外孔后,根据接触距离逐渐更换小些的钻具,里面就会出现台痕,最里面“收腰”处的孔就比外部孔小。以这只红山小蚕为例,质料和C型龙类似,上面的钻孔就是这样的蜂腰钻孔。如图4所示,图4-1中接近孔的内部有一微起的台痕,在图4-3中就比较明显地看出第一个钻孔台痕,而且在钻孔内部与器物外部的老化度还具有一致性。

吴树:此外,红山文化的器物中还有一样比较另类的孔型,俗称“牛鼻孔”,对此你有什么研究心得吗?

马鹏:这种“牛鼻孔”大多出现在玉枭的背面,古玉市场上仿制品很多,但馆藏中少有见到。倒是微博上有几位藏家出过背面图或者细图。以图5为例(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君宁古玉”),这件“牛鼻孔”很有特点,“牛鼻孔”的打孔经过二次打磨已经十分规整,边缘是慢速钻孔,内孔中出现了不连续的螺旋纹,而且这件器物的孔内与孔壁氧化皮壳一致,是一件十分有特点的“牛鼻孔”玉器件。此钻孔虽然多有争议,有人认为未必能到红山时期,但笔者经过仔细斟酌后,仍认为属于红山文化对象。

现在很多古玉爱好者手里都有一两件红山玉枭,有些人甚至可以摆得出一排来,但很多都有一个共同点,一看后面的“牛鼻孔”,边缘十分齐整,两孔之间对称非常规整,孔内外的老化程度很不协调,不用说,至少属于存疑物品。

针对“牛鼻孔”,我们还可以看看图6(“新浪古玉居”提供照片),这件器物的孔道与图5中的“牛鼻孔”十分相似,这件东西虽然边缘没有图5规整,打孔也没有图5精细,但螺旋工艺痕迹却更加明显,两者都是真品。从二者间的比较可以看出,红山“牛鼻孔”内存在螺旋纹,至于有些器物孔内的螺旋纹没那么明显,有可能是经过二次打磨。

吴树:我还接触过另外一种“牛鼻孔”,器身以孔为起点,出现两条线性凹槽,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又该如何判断其真伪呢?

马鹏:正如下图7(“新浪古玉居”提供照片),这种工艺痕迹的确有些另类。这种凹槽的出现是打孔工艺走向成熟的表现,与打孔存在先后关系(先有槽,再打孔),先磨出槽来,然后在中间凸起的两端打孔。这样便缩短了孔距,减少了打孔的难度(慢速打孔在厚的物件上运作比在薄的对象上更轻松些),减少了工具的磨损,也节省了打孔的时间。但实施这种工艺要求高,打出孔趋近于规整化,孔道逐渐变小,二次打磨后孔道内的螺旋纹逐渐减少,与图5作比较更加细密,这就说明了那个时期的工艺套路(工艺规程)逐渐走向成熟。

下面来看一件更加奇特的“牛鼻孔”(图7-2),与上面7-1“牛鼻孔”作个对比,这件“牛鼻孔”内部也能看得见螺旋,孔道景区处加工也比较平滑,但不论和图7-1比较,还是与图5、图6做比较,这件奇特的“牛鼻孔”孔小、且口端沿十分平整(比图5还平整),遇到这样奇特的“牛鼻孔”,建议直接放弃,不必再去看什么白化、皮壳等等。

总之,在鉴定“牛鼻孔”的时候不可一概而论,对于其中孔道工艺痕迹的看点,笔者建议藏友多看馆藏、数据,多看不同的对象,从而领会整个红山文化时期前、中、后各时段的变化。

吴树:谢谢马先生公开独家高见。下一期专栏,我们继续聊聊良渚文化玉器的打孔工艺特征。

马鹏:好的,谢谢。下期见。

猜你喜欢

古玉红山鼻孔
谁偷了古玉?
人的两个鼻孔实行“轮班制”
红山荞麦看木森
Know Yourself你的秘密
动物鼻孔照
不通气的鼻孔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牛 人 荆歌
5000年前红山文化庙、坛、冢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