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型设计方法探究
2013-04-29申龙
申龙
摘要:合作性设计即是使设计师与公众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公众将自己的需求与设计师交流沟通,并从设计初期的研究开始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直至设计的决策,而设计师则充当公众意愿的倡导者,保证公众的意愿在规划设计中得以体现。武汉汽发社区并不理想的社区环境以及人口结构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希望在对汽发社区的环境改造提出建议的同时,对与具有特征的人群进行合作型设计的方法进行探索性尝试。
关键词:合作型设计;环境改造;人口特征
1 合作型设计
公众的意愿与诉求是规划及设计决策的依据,合作性设计即是使设计师与公众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公众将自己的需求与设计师交流沟通,并从设计初期的研究开始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直至设计的决策,而设计师则充当公众意愿的倡导者,保证公众的意愿在规划设计中得以体现。
2 项目解读
2.1 社区概况
汽发社区位于武汉市珞瑜路与关山大道丁字口处,毗邻光谷广场,北面为华中科技大学,南面以光谷街为界,东面为长江动力集团,西临常青藤名苑、湖北省中医院。
汽发社区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产物,为集团家属区,历经了岁月的侵蚀,现在的汽发社区已衰败破旧,与周围繁华发达的城市景观格格不入,它正挣扎着、在夹缝中努力着,寻找它在这个城市中的位子。
2.2 项目目标解析
2.2.1 对社区环境的改造提出建议
汽发社区随处可见任意丢弃的垃圾,肆意停放或横行的汽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荒弃的活动空间,其拥有的人居环境与现在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因此,对汽发社区并不理想的生活环境进行改造便成为了此次项目的直接目标,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2.2.2 合作性设计方法的探究
此次项目是对合作性设计方法的探究,设计者希望摆脱惯有的蓝图式设计方法,将整个设计建立在汽发社区居民的想法上,使居民充分的参与项目的每一个过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公众参与。
2.3 汽发社区特征解析
汽发社区为典型的老旧社区,这样的社区除了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外,其最突出的特征即在于其人口结构,这也是使这样的老旧社区形成现有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因素。
汽发社区的人口结构具有两点非常鲜明的特征。首先,老年人所占比例大概占整个社区的30%左右,很明显,汽发社区属于老年人社区;其次,社区中大部分人居民为租客,占整个社区居民的40%左右。
2.3.1 社区原住民
这一部分居民大多为集团老员工,在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年轻员工几乎都全部搬出汽发社区,以寻求更好的居住条件,现在留下的基本上为老年人。
2.3.2 租客
通过调查得知,由于汽发社区房屋破旧,其租金非常便宜,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打工者——即租客。租客是整个社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由于汽发社区极为廉价的租金而聚集在了一起。
2.4 项目问题及特征解析
2.4.1 项目问题
2.4.1.1 与原住民的合作
社区中的原住民几乎是从社区落成时便住在里面,他们是社区的活跃分子,是社区活动中的中坚组成部分,对社区充满感情。但是由于大部分原住民为老人,除了对于规划设计中的许多问题无法理解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无法对社区的改造提出意见,他们无法定义自己认为适宜居住的环境,只能被动的接受外界给出的条件,没有自主参与改造的能力,在对社区的改造上显得力不从心。
2.4.1.2 与租客的合作
租客平时比较冷漠,很少参与社区活动,租客和原住民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互动,各个租客之间交流也很少。他们虽然住在同一社区,但却都是单独的个体,社区对于他们来说指挥一个临时的落脚点,随时可以住进来,也随时可以离开。因此,对于社区的改造,他们是持一种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态度。
2.4.2 项目特征
汽发社区特有的人群结构使得项目的合作有别于普通合作性设计,与原住民之间的沟通障碍和与租客间的交流隔阂对项目的进行形成了巨大障碍。社区原住民对项目呈现出被动的状态,而租客则呈现出抗拒的态度。因此,如何调动这两类人群的公众参与积极性成为了使此项目比普通的合作性项目更有难度,也是此次社区环境改造中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2.5 合作型设计方法探究
2.5.1 由政府机构引导的合作型设计模式
中国特有的社会体制,决定了政府机构对公众参与的引导作用,而在此项目中则反应为基层居民管理机构——即居委会对社区居民积极性的引导。
为了改善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改造的被动状态,居委会充分发挥了其对社区居民的引导作用。在项目得到了得到了居委会热情的支持后,由居委会组织与安排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与引导,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居委会统一向居民发放问卷,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居委会组织统一活动号召党员和一些社区活跃分子以带动整个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居民开始关注本项目,并由一开始的被动态度向主动转移。
居委会的引导对项目的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它成为了设计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媒介,协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设计者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2 问题导向的合作型设计模式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大部分原住民为老人,虽然在社区居委会的引导下激发了他们对于社区的改造的热情,但由于老年人对于良好的社区环境几乎没有认知,所以他们无法直接向设计者传递他们的需求。因此,在对这一部分居民进行需求及意愿调查时,设计者并没有直接询问居民对社区环境的愿景,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型的调查方式,即通过居民反映出的社区问题来获取社区的信息,成为之后设计过程中的依据。
这种方式是对设计语言的一种转换,由于居民无法向设计者直接表达最终需求,所以便通过中间媒介的转换,由居民反映问题,再由设计者将问题转换为设计语言。
2.5.3 激发式的合作型设计模式
租客对于社区环境好坏持无所谓态度,仅有少数租客会在设计者的热情邀请下与之交流,反映社区状况。在与租客的接触中可以发现,租客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导致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不高;其次,租客通常较为急躁,所以通常无法耐心参与社区环境改造。这两点直接导致在前期调查中无法收集租客的意愿及需求,也正是导致设计者无法与租客合作设计的根本原因。
通过初期的调查及居民意向反映,第一轮的社区环境改造方案出炉,这个时候的方案是较为缺乏租客的意向的。为了激发租客的积极性,设计者将初期作品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的载体在居民日常活动频率较高的地点进行展示,以引起居民的好奇心,当然其中便不乏大量的租客,这个短暂的停留便赢取了与租客进行交流的机会。
传统的方案设计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步,一为初期调查、二为方案设计,三为方案决策,通常二会在一结束后再进行,而在这种设计模式中,由于初期调查并不完善,所以设计者将设计的一二两个步骤融合,以二来弥补一的不足。这种合作设计模式改变传统的由调查再到设计的方法,运用灵活的操作使得各方面趋于完善。
2.5.4 交流式的合作型设计模式
在成功引导了原住民的共参与和激发了租客的公众参与后,项目进入了正式的设计过程,由于前期已经将与居民交流上的障碍突破,所以在后期方案设计中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即居民主动参与到设计中,并对设计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使居民的需求充分的融入到设计中。
这个环节与常规的合作型设计相同,但难得的是突破了与社区原住民以及租客之间的障碍,所以相同中又有些许独特之处。
3 从合作性项目中获得的启发
3.1 对于与具有特征的公众进行合作行设计的思考
在中国,与汽发社区具有相同特征的社区不在少数,而老年人以及租客这两种人群却常由于其特殊性而不被考虑在合作设计范围内,除此之外,弱势群体等同样具有代表特征的公众群体也常遭受与老年人和租客一样的待遇。通过本项目的探索,与这样的带有一定特征的人群进行合作虽然可能具有难度,但有时反而会是一个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不可忽略。反思在现在的许多设计中,设计者常常为了简单方便而忽视与部分群体的沟通合作,这正是一种避重就轻的错误表现。
3.2 对于中国现有公众参与情况的思考
中国现有的公众参与仍然处在一种表面化的阶段,公众参与是一种被动的模式,公众并未参与到方案的构思以及设计过程中,充其量只能对最终方案提出少量修改意见,更不用说公众与设计者之间的合作了。
如何将公众参与贯穿到整个过程是现今中国规划中需要考虑与研究的,规划设计是为社会人群服务的,而不是规划师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