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游憩设施空间之反“客”为“主”
2013-04-29余磊李旭亮吴霜陈程张妲
余磊 李旭亮 吴霜 陈程 张妲
摘要:从影响游憩设施空间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着手,归纳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憩设施空间存在的问题,探讨出其初步的整合意见,以期对滨水游憩空间的优化整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游憩设施空间;主体;客体;长沙市;湘江风光带
1 前言
从德国的莱茵河,法国的塞纳河到我国广东的珠江,上海的黄浦江,纵观国内外这些滨水区的建设,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游憩功能的重视,但这些游憩空间地营造更多地是从游憩设施本身着手,并不特别注重游憩设施与游人的对话,与环境的互动。如何更好地发挥滨水区的游憩功能,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游憩设施空间,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影响游憩设施空间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着手,对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滨水游憩设施空间的现状及优化整合进行研究。
2 基地分析
湘江风光带东岸天心区段,为湘江风光带开发较早的区段之一,南起灵官渡泵站,北至橘子洲大桥,南北长度共计约5km,游憩资源比较丰富,在空间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区段(如图1所示),即灵官渡泵站一杜甫江阁段、杜甫江阁一项目管理部段、项目管理部段一橘子洲大桥段。整个区段由于建成较早且毗邻老城区,吸引大量游客及附近居民在此驻足游憩。
3 主客体的引入
影响游憩设施空间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主体、客体和介体。以湘江风光带来说,主体为游憩设施空间的使用者;客体为游憩设施空间;介体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纽带,包括连接城市与湘江风光带的道路、连接各个区段的休憩设施和连接湘江风光带与橘子洲头的“视觉通廊”等。
3.1 主体分析
游憩设施空间的构建,首先需要剖析其主体人群及其行为模式,进而才能有所依据进行相关整合。
3.1.1 服务人群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如图2、图3所示),在此游憩的多为本地居民,其中男性游客的数量超过三分之二,数量明显多于女性,且老人的比例几乎过半,中年人其次,青年和少年最少,整体呈现一种倒金字塔状。而外来游客则多集中于杜甫江阁和唐风长廊。
3.1.2 行为特征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如图4、图5所示),该区段游人的分布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夏季多冬季少,周末多工作日少,傍晚多白天少;在空间上也具有明显的区段变化,其中唐风长廊和棋牌广场人数最多。至于行为目的,大部分游人来湘江风光带是为游玩散心。
3.2 客体及介体分析
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憩设施空间整体上来说,客体上的设计特色明显,但在客体和介体对主体使用的方便程度上均有所欠缺。
3.2.1 交通结构混乱
湘江风光带外围交通结构较为混乱。湘江风光带的宽度为100m左右,从现状来看,近江带(靠近湘江)的交通是比较清晰的,有很强的导引性,利于人们沿江漫步(如图6);而远江带,即靠近城市干道一侧的交通则不是很明朗(如图7),给游人带来了许多不便。突出的表现是节点间联系性不强,道路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指示标识严重缺乏,机动车乱停乱靠现象严重,导致了城市道路景观对风光带的机械渗透,使远江带变得如同普通马路人行道一般毫无特色。
3.2.2 流线联系不畅
在对外流线上,与湘江水的联系不足(如图8),整段区域能够下到湘江水边的设施寥寥无几;另与橘子洲的物理连接不足(如图9),设计仅仅采用单纯的借景造景的手法。在对内流线(如图10)上,唐风长廊作为文化设施的代表,暴露出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长廊内部是只有单一的靠椅,预留空间相对狭小,很容易造成游客的过度堆积,不仅影响组织交通,更降低了审美情趣。
3.2.3 便民设施缺乏
湘江风光带作为室外活动空间,相应的便民设施却很是缺乏(如图11),如遮阳庇荫、防风防滑等。从调研的天心区段看,室外水龙头以及厕所数量尤显不足,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捉襟见肘。除此之外,商业设施也较缺乏(如图12),但并非没有,而是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流动的,管理极为混乱;另一种是大型的茶馆、咖啡厅,虽然正规,但外观却不考究,影响风光带的整体风貌。
3.3 研究结论
总的来说,现阶段,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其服务主体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多进行游玩散心的活动,在客体及介体上,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的不合理,风光带目前仍过多地依赖湘江自然景观,沿河流线粗旷地堆砌各种景观设施。
4 反客为主整合建议
为了进一步增强民众对湘江风光带游憩设施的空间感受,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反客为主”——即从游客的需求出发设计合理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
可以从客体和介体两个方面着手(改造客体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来增强游憩设施空间的吸引力,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改造客体就是尽量减少游憩者达到游憩资源的阻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引。具体整合建议如下:
4.1 加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
湘江风光带作为联系长沙“水”、“洲”的重要景观带,其在设计中应注意“水”和“洲”景色的引入,不单单要靠视觉的借景,也可通过水上交通等方式来加强物理上的联系。
4.2 加强增长极之间的联系。
湘江风光带游憩设施空间布局采用典型的点轴发展模式,以各个景点结点(增长极)通过园路连接形成轴线,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园路的系统性或园灯、垃圾桶等休憩小品的有机衔接来加强各个增长极之间的联系。
4.3 合理规范外围交通结构。
笔者建议远江带可以不用像近江带道路那样笔直、那样导向性强烈,但一定要连续、完整而且富有变化,具体的变化一定要结合附近景观节点的特色。同时,对旁边湘江路要有一定的自然分隔,建议采用灌木加草皮隔离的形式限制机动车进入,并在核实的位置布设地点提示牌,并使节点的名字规范化,便于游客选择记忆。
4.4 适当增加亲水性游憩设施。
在充分考虑湘江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一些亲水性游憩设施,这样能够更好发掘湘江的景观优势。
4.5 适当增加私密性游憩空间。
根据调查,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憩人群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最少,为了使游憩人群年龄结构趋向合理,可以适当增加符合年轻人心理的私密性游憩设施空间。
5 结语
湘江风光带作为长沙市的人文地标,其游憩设施空间,在必须充分考虑到其与山、水、洲三者之间的关系前提下,不单单要在客体设计上别具匠心,在介体联系上也要通达方便,这样才能反客为主,主动吸引游人来此游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打造出符合长沙特色的东方莱茵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