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环境 贴切自然
2013-04-29李湘军
李湘军
摘要:文章针对当今中国“欧陆风”和“自我表现风”盛行的现象,剖析其深层原因和不良后果。文章旁征博引多位建筑大师的理论,详细阐述建筑创作源于环境的观点,提出有机环境秩序主义应取代偏执理性主义;文章提出对环境文脉不能食古不化,而应采用符号创新、组合变异等手法进行现代演绎;文章结合厦门洪塘市民中心创作实例,探索采用发掘提炼、转换变异的方法,创造出贴切环境、简约而内涵丰富的清鲜建筑形象。
关键词:地域淡化;源于环境;环境文脉;贴切自然
1 地域淡化的城市现象
中国大江南北,有无数城市的部分街区,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让城市失去了地域的特征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以至当人们住在旅馆,远眺窗外,惊呼:“我到哪儿了?在郑州、长沙、福州?太像了。”
当今,一种不良倾向是“欧陆风”刮遍大江南北,尽显所谓欧洲贵族气派,英式、法式、意式等各类与中国文化毫不相干的欧式建筑充斥中国不知有多少个街区,俗不可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国之一是由于中国近代的贫穷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原因之二是有许多业主或地方领导忽视了建筑是文化载体的特征,割裂自己的传统文化,浮华低俗;原因之三是设计单位迫于时间紧迫或屈服于业主或地方领导,来不及多想就已模仿抄袭或套图设计,何未与环境协调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啊。当今另一种倾向是片面追求“新奇特”,“自我表现”式的建筑也屡见不鲜,从央视“大裤衩”到苏州“秋裤”,从杭州“比基尼”到广州“小蛮腰”,奇形怪状的建筑似乎与城市格格不入,它们太过强调自己本身而忽视了与环境的关联和脉络,以至于让人莫名其妙。
“地域是建筑之根,文化是建筑之魂”。当我们用地域主义个性化的眼光去审视中国城市,千篇一律的国际式、欧陆式建筑超然于地域之外,只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和文化内涵,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致使城市秩序混乱。
2 “源于环境”的创作观点
但是,建筑恰恰是有机的,建筑植根于它所在的环境和地域,从周边元素中吸取营养,新建筑和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丹麦建筑师伍重说过“基地的条件是我设计的基础”,在他看来,建筑形式不仅仅是功能的外衣,它必须反映场所的真实并赋予该场所以意义。
整体统一是有机建筑的根本,这种整体和局部不可分割的特性是所有有机生命所固有的。建筑应是基地环境的产物,土生土长,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地域性是建筑最基本的属性,建筑创作的基本策略是从地方和场所中提练要素,其源泉和启发来自于场址的文化传承、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营建结构与构造系统及由此演化生成的营造美学法则。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建筑有机,其同样需要有其独有的“血脉”使其永生。有机环境秩序主义应取代偏执理性主义。
3 环境文脉的现代演绎
建筑基于环境,文化脉络是环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立新”不能“破旧”,有意识地保留传统文脉,将更有人文品味。
“传承”不能“复古”。对于文脉,我们应采取一种积极变换角度的思维过程,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生命,赋予建筑以新的内涵,使新老建筑和谐共生,历史韵味得以延续。我们要保留原有环境的秩序和精神,而非食古不化,要从传统化的地方化的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经过挖掘解构移植等现代演绎手法,不拘一格但又易于识别。
建筑文脉的现代演绎就是要解决建筑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设计师要掌握丰富的建筑语汇,熟练地运用语法、符号创新,组合变异,建筑作品虽有历史肌理,但不乏清新和自然。
4 贴切自然的创作实践
我们建筑团队主张建筑创作源于环境,贴切自然。这里“贴切”一词是指“建筑语汇合理,空间构成恰当,建筑形式合适”,“自然”就是“顺势而为”而不矫揉造作,摒弃繁琐的装饰符号,力图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建筑内在的丰富性。有些建筑创作标榜前卫以致思想已经离开了本源,或者一味迎合市场口味,美式、法式、英式、德式、意式建筑在中国城市泛滥成灾。建筑就应“平实自然”,既能让大众接受,又和环境相融,达到“适用、经济、美观”的完美统一。我们主张“无为而治”,不赞成在建筑中强加特别的口号或理念,而是顺应自然和环境做贴切的建筑。
洪塘市民中心拟建于厦门市同安新城西炉片区,集党政办公,社会管理服务,文化服务,配套后勤服务于一体。
4.1 特定的环境条件
用地形状为规整的梯形,地形地貌特征为平地。场地西北南侧为城市道路,东侧为保留山丘林地,半山腰有百年古迹南镇宫,这是一处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故场地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创作源于环境,从基地内南镇宫寻找设计的源泉。
4.2 贴切的空间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适形而止,以“度”为基础,“度”即建筑物的环境尺度、造型、体量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考工记》规范:“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轨,宫中度以寻”
中国自古以来,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并借助于自然环境,以构成视野广阔富有生气的画面。
洪塘市民中心创作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哲学思想和建筑法则,建筑“便生”,坐北朝南,顺风顺水,建筑与用地边界平行,与边界相呼应。建筑讲究实用,采用简约朴素的方形空间。
在这里,建筑不同的功能区因需要有各自独立的出入口,形成各自独立的单体,而单体又相互关联,围合成别有情趣,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三合院。(图1)
在这里,建筑与山水相映成趣,建筑与景观互为因借,表达了“建筑与自然相融”的传统法则,骨子里有中国传统精神。
4.3 贴切的建筑语汇
4.3.1 剖析闽南传统建筑的特征
现代建筑语言是基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建筑材料及手段为基础的空间语言。建筑基于传统文化背景,首先就应剖析其历史和传统特征。
闽南传统建筑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特殊的表现,形成独特的红砖文化。闽南传统建筑外立面的三大特点是:
1)顶天立地的三段式立面结构:青石勒脚、墙身或柱身、彩绘檐边(图2)
2)砖石共荣的立面肌理(图3)
3)燕尾砖的闽南建筑符号(图4)
4.3.2 传统形式的现代演绎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结论的过程。建筑语汇是指由建筑构件、材料以及构件存在方式构成的建筑符号;构成模式是指建筑符号的组合及变形规则,建筑构件形成的规律和组合的模式。
建筑语言的逻辑性和贴切性是指所选择的建筑语汇与形象表达内容的一致,与建筑物质构成合理的关系,以及语汇选择标准的恰当。
提练
闽南传统建筑已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和排列方式,洪塘市民中心大楼设计就是从南镇宫传统建筑中提练顶天立地三段式的形意,赋予其现代功能空间(图5)
转换变异
转换变异是指将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审美意趣上的转变。新建筑一方面具有传统建筑语汇的血液,另一方面又能迎合现代需求(图6)
洪塘市民中心形象设计摒弃了简单的移植和模枋,而是对南镇宫闽南传统的檐口、燕尾红砖墙和砖石共荣的肌理符号进行了解构、变形、夸张、反转、重组,创造出贴切自然、简约而内涵丰富的清新建筑形象。(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