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景观的“巴别塔”之惑

2013-04-29朱杰周诗雅

中外建筑 2013年6期
关键词:城市景观建筑

朱杰 周诗雅

摘要:巴别塔是西方宗教中的一个建筑假想体,因为宗教思想的传播和几个世纪以来画家的描绘,巴别塔逐渐被众多建筑师和民众所接受,也试图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实体。现今城市中呈现的“巴别塔”景象与中国城市景观特质诸多不合。文章试图从《圣经》中巴别塔的神话人手,探讨其从绘画到建筑的演变形式,并着重深入的解析城市景观中“巴别塔”与城市传统景观特质之间该如何协调统一,以避免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破坏和流逝。

关键词:巴别塔;建筑;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52-04

1 前言

巴别塔是《圣经》中所描述的一座通天塔。《旧约·创世纪》第11章对故事是这样讲述:“天地万物创造之初,天下人使用同样的口音语言。在往东迁移的时候遇见一片平原,人们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以传扬他们的名,免得人们分散在各地。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域和塔。耶和华说:“看啦,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人们从那里分散到各地,人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人们分散在各地,那城因此命名为“巴别”,也就是“变乱”的意思。

这个故事本意是用来解释人类多种语言形成的起源。不过透过故事本身,我们也感悟到了隐藏其中共同的原则追求以及关于共同梦想在建筑上的体现。人类这种建设能力在早期可以称为“技艺”,在工业革命后则称为“技术”。它一方面反映出人类把握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出人类对这种能力的内在价值取向的变化。它是一种统一性、向上性和崇高性的精神追求。不过坍塌的巴别塔并未就此消失,它作为一个种子深藏于人们心中,等待时机成熟。

巴别塔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文学家和导演家们钟爱的题材,并在不同的时代中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今,现代化的“巴别塔”在城市中试图表现其标志性的特征,却不知对现代城市的景观特质流逝和文化缺失都有着巨大影响。

2 巴别塔与绘画和建筑

从西方宗教的源头出发,有关巴别塔的构想就从未停止过。《圣经》中对巴别塔的描述,为人类通向精神天堂树立了一个模板,至于这个模板的式样和形状是怎样,则隐藏于人们的心中,难诉其形。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看不见但应该看见的,难以言状又值得言状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存在物。

达利为《圣经》所画的插图(图1)以宏大的构图来描绘通天塔,以云雾拦断显示通天塔之高,以风俗画手法描绘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幅圣经寓意画中,画家表现了“天意”与人在改造世界时的不可调和性,人与自然的斗争具有英雄气魄,绘画中巴别塔是一种向上性、崇高性的代表。以色列艺术家Ziv Qual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巴比伦的愤怒》(图2),表现的是一种虚幻中的建筑体。在灭世面前,人们蜂拥而至巴别塔下,希望可以得到灵魂的最后救赎。画面中的巴别塔直穿云霄,与以往绘画中竭力表现的坍塌场面不同,作者在这里似乎只想强调巴别塔的崇高性。

中国画家杜震军笔下,美国式“巴别塔”(图3)具有典型的纽约风格,林立的城市高楼。多少年来,怀揣各种梦想的人们来到美国,以期待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他们的“美国梦”。位于纽约的“巴别塔”,随着世贸大厦的轰然倒塌,宣告了美国式的梦的破碎,同时也预示着一种新的秩序降临。

中国式“巴别塔”(图4)是典型的中国红,中国式的城楼和规则,在现实社会中它逐渐演变为一座上层建筑。巴别塔的顶部豪华亮丽、高耸入云;中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而底部却是悲情世界、惨象万生。从远古时代的庙宇到清代的天坛,中国式的庄严与集权就从未走下过神坛,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披上不同的外衣演绎着不同的曲目。

3 城市景观中的“巴别塔”现象

3.1 “巴别塔”的现实意义

3.1.1 建筑的意义

《旧约·创世纪》对通天塔的表现是一种不提倡或者说是人类不应该用那样无知的行为与上帝较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不这么认为或者应该说是城市中部分拥有权力的人和部分设计师对此是不以为然的。

从古至今建筑与人类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从最原始的洞穴演变到后来具有多空间的建筑体,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中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也只有在建筑空间内人们才会有安全感。纵观世界建筑史的几千年发展历程,建筑不再只是单纯满足安全和居住功能,不知从何时开始建筑逐渐被各时代统治阶级赋予某种象征意义。我们不可否认,当谈论某些国家的时候,首先映入脑海的则是埃菲尔铁塔、世贸大厦、迪拜高塔等等巨型或超高层的建筑。这让我们想到,现在的很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与圣经中的“巴别塔”不是很相似吗?现在的建造者想要让城市建筑“高度扬名”的想法与当初人们盖巴别塔的动机不正一样吗?随着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着“建筑高度竞赛”,让人费解的是中国的各个城市也默默地参与了这场无人组织的竞赛。

在世界建筑史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型或超高层建筑,而这些建筑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和工作而存在的,它是一种权利和财富的象征。这些建筑都与国家中的资产阶级和权力相互关联的,因此这些建筑必然是豪华亮丽、高入云霄的。但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城市都需要一座这样的“巴别塔”,更不应该在建筑高度上做无谓的竞争。

陈志华老师曾经说过:“设计建筑在一定程度就是设计生活”。但是就现在的很多建筑而言,修建一个建筑就像是为了找到一种认同感,一种其他城市或者其他国家都对其表示崇拜的虚荣感。如果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巴别塔”,那么它的文化内涵该如何表达?是对城市文化还是对国家文化的表达呢?一个优秀的建筑并不是单纯以高度来取胜的,它是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在空间中让人找到生活中的归属感。建筑需要寻找的是一种生活中自我认同感,而不是竞争胜利后那一时的快感。

3.1.2 拯救的意义

“巴别”是解释为变乱的意思,但是从圣经中可以看出,变乱虽然看似一种惩罚,但其实是上帝对人类的拯救。试想一下,每个城市都有一座高入云霄的建筑,高可触及上帝,那我们所追求的还是建筑本身的特质吗?建造这样的建筑并不是全体民众们的意愿,而是某些权力者的个人意愿之体现。强权主义永远无法体现民众意志的,更无法表达城市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这个时候,我们或许应该可以理解上帝为什么一句话就让全世界的人语言不通,让他们彻底放弃继续修建“巴别塔”的想法。一个城市修建一个“巴别塔”就如同在古时候修建金字塔一样,可能没有那么夸张,但同样是需要耗费大量财富和劳动力,而且盲目地追求建筑高度而忽略城市景观特质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不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或者精神价值,到最后也只可能成为一时的政绩而已。或许正是有了“巴别塔”之乱,才带来了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分工合作,才有不同语言和地域特色,形成了丰富的建筑风格。少了一座巴别塔,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充实和斑斓。均衡有序发展的和谐生活,这或许是上帝善意的惩罚吧!

当人在修建各自城市中“巴别塔”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时时刻刻都在修建的“塔”中,从未处于上帝制造的“变乱”之中,他们只追求“塔”的满足感,却从未认真感受过幸福生活。

3.2 东西方的“巴别塔”

3.2.1 西方的“巴别塔”

西方的建筑遗产是相当丰富的,风格变化大,水平也高。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水平领先我们国家很多。因此,“巴别塔”在西方出现的时间比中国早了很多年。从金字塔高147m、华盛顿纪念碑高169m、埃菲尔铁塔高300m,到1973年建成的美国世贸中心双塔高410m和2010年建成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高828m,这反映人们对建筑高度的突破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不断地在突破人们对建筑空间原有的想象,似乎只有到达最高才能表示自己是成功的。

美国世贸大厦(图5)建成于1973年,高约410m,曾经十几年内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但是自从9·11恐怖事件之后,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美国“巴别塔”给国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大楼坍塌不久,就有两种不同的世贸大楼的重建意见被提出:第一种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比原来更高的大楼,试图超越迪拜塔(图6),重新拾回美国人的信心以及在全世界中第一的地位;第二种则是在原址上修建一座高度和规模比以前都小些的新楼,目的是防止类似的恐怖事件发生。美国拥有修建超越迪拜塔的财力和科技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出于理性的思考,第二种提议应该才是更合理、更成熟的方案。出人意料的却是,新纽约世贸大楼的设计方案是在原建筑的位置修建一个比以前更高、更巨型的建筑,又一个高大的“巴别塔”即将出现在地球上,这也说明“更高”、“更大”的思想让人们再一次走进自己修建的“巴别塔”。

3.2.2 东方的“巴别塔”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也不乏很多璀璨的建筑遗产和工艺精湛的塔楼,但很少有古人在建筑高度方面甚是追求,他们则是将更高的高度让给远处的高山上的神仙。

有学者曾说过,中国建筑的传统就是“千年一律”。千篇一律的遗产和千年一律的传统使得中国建筑比欧洲弱势很多。虽然中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非常精湛,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建筑的改革步伐太沉重、太缓慢,甚至出现很多设计师对西方建筑风格盲目崇拜的现象。

1999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图7)约420m、88层,曾经一度是中国大陆第一高楼。SOM事务所的Adrian Smith设计师借用中国人喜欢古代宝塔这一思想,以创新的设计思想,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中国古代宝塔的风格以及西方建筑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座中国现代式的城市宝塔。矗立于黄浦江边、外滩对岸的金茂大厦无疑成为一颗明珠,完全融入到外滩整体景观中,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和景观美学价值,成为海派建筑的里程碑。虽然也是一座“巴别塔”,但是其精致的建筑外立面、先进的建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上海人完全接受和认同的,基本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建筑。

北京城内“巴别塔”之一的CCTV电视大楼(图8),虽然高度只有234m,但其巨大的体量和惊人的建筑造型,不得不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CCTV大楼两座竖立的塔楼向内倾斜并且倾角很大,塔楼之间被横向的结构连接起来,这种具有很大难度的回旋式结构在建筑界几乎无规范可循。如此极其疯狂的设计方案真的适合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首都北京吗?这样一个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获准建造可能性很小的前卫设计方案会给北京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我们都很难预料,它不是载入史册的伟大建筑就会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巨大悲剧。

3.3 中国城市景观中的“巴别塔”危机

在西方人慢慢对通天高楼开始进行理性分析的今天,一个个造型惊人的“巴别塔”却正在中国疯狂地被建造。美国设计师利普-约翰逊这样感慨过:“我不明白亚洲人为什么建造美国式的摩天楼,并以此替代土生土长的传统建筑,亚洲人为什么不学习我们的经济模式,而是去学习我们的自负方式。”也有美国《纽约时报》曾有专栏写道:“摩天楼在西方已是过时之物,在中国却进入令人尴尬的成熟期。”二十世纪曾经一度为了解决人口密集城市住房问题的摩天高楼,如今的中国却正以各种形式的摩天楼进行拔高比赛。未来几年内将建成的深圳金融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以及武汉绿地中心都在600m以上。也许有人说现在的通天高楼是中国建筑新时代的象征,是中国现代化的体现,是对建筑空间的进一步探索,但是如此耗费巨资和劳动力的通天高楼似乎更在意“高度”是否能刷新纪录。

3.3.1 “巴别塔”与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是中国城市化建设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就现今的中国而言,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有明显的重叠。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追新求异的现代化发展,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不断地用西方化的发展模式来替代几千年的传统,甚至有很多城市完全用西方现代化的方式未进行建设。设计师们都想创新,但是创新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摒弃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和操作模式。

现在的人们在谈到建筑界就会把北京称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田”。“鸟蛋”式的国家大剧院、“鸟巢”式的奥运体育场、“大裤衩”式的CCTV大厦等等建筑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化”的成果,它们以各种从未出现过的造型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逐渐出现这个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或许,把这些建筑单独来看可能会是一些比较新颖的建筑创作方案,但是把这些风格迥异的巨型建筑毫无阻挠地建造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也许只有像中国这样较为盲目追求建筑创新才会愿意尝试这些挑战吧!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靠所有城市的共同发展来完成的,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特色并不是单纯依靠“个性”来实现的,其真正的特色创新是需要科技和文化相结合来一起完成的。当我们在盲目地追求西方先进技术和创新思想的时候,却遗忘了城市自身的历史特质和山水文化。

3.3.2 “巴别塔”与城市景观

借着城市现代化的旗帜,千篇一律的西方现代风格的通天高楼在中国各个城市修建着。不知道当权者在看着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的时候是否想过高楼背后的城市空间是怎样的?高楼周边的环境空间是否会变成灰色地带?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有没有因为这些西方高楼而更有魅力?每座高楼的建造都应该把这些问题纳入考虑之中,而不是执着地追求建筑够不够“高”或够不够“现代”。

中国城市规划进程加速的今天,任何城市规划层面的设计方案中都不乏很多高层、超高层或巨型建筑,这些建筑才是规划场地中的主角,因为它们够高、够大或者足够独特。这些建筑在规划的区域范围内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标志性建筑,给区域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放到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来看,它可能不再和谐,与城市原有的景观风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些不懂的人们也许会觉得它们新颖、设计独特,却不知道这些在西方已经算是“陈旧时尚”的建筑正在破坏我们城市的历史环境和景观特质,而我们正在为城市特色的流逝付出昂贵的建筑资金和维护成本,是我们太愚昧还是西方设计师正在利用我们做“试验”?

4 中国城市景观中“巴别塔”的未来

4.1 如何看待中国城市景观中的“巴别塔”

对于中国城市中现有的“巴别塔”,可以说是忧喜参半。有较为成功的典范,也有较为忧心的造型。对于已成的事实我们就可以不必再多说什么,主要内容是把握未来城市建设中将会出现的“巴别塔”。虽然有一些外国建筑师劝诫国人不要再建造更多的超高层建筑,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日益成熟,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是势不可挡的,我们应该乐观地接受这个事实,在明白事实的同时,城市当权者和本土建筑师对超高层建筑发展导向的决策将直接决定了中国建筑设计的革新和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形成。

现代化进程初期对西方建筑风格的盲目崇拜,以导致现今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五花八门。因此,对于吸取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当权者和设计师都要跳出“盲目引进”的怪圈,应该学会“聪明地利用”西方技术和文化来创造与中国城市景观特质和文化特色相协调的建筑新思维和新模式,本土的或许才是最适合的。

4.2 适合中国城市景观特质的“巴别塔”设计

中国城市的“巴别塔”未来会怎样?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要开辟建筑创新的新时期,就必须与古代的建筑遗产和传统作斗争。要想突破建筑遗产和传统的阻挠,不仅要有创新的胆略、敏锐的想象力,而且还要有很高的技巧、很锋利的理论。西方现代建筑的创新是从“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和“少就是多”的建筑大革命中慢慢发展而来,从精致的古典建筑进化而未。但是急于迈进城市现代化的中国却少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没有摆脱古典建筑思想影响和传统营建模式束缚的本土建筑师们是很难创造出适合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模式,更别说对超高建筑的把握。新时代的建筑创新对国内建筑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本人有以下几点拙见愿与设计师学习交流:

4.2.1 注重“海纳百川”。文化多元化交叉的现代,我们在守护古代辉煌建筑遗产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同时,应该大胆地吸收西方世界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并偶尔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寻找更适合的方式来延续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模式中的精髓因子,形成中国现代式的建筑风格。

4.2.2 理性突破传统思想。格罗皮乌斯曾说过:“思想只要一调和折衷,就会立刻死亡。”虽然当今世界的文化都在相互融合,但多元化的随意组合必然导致“不伦不类”。作为中国本土建筑师不能总是以“继承传统”、“民族形式”为创新或改革方向,也不可盲目地套用“中西合用”的方式,而是应该在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上自由创造,理性对待一切传统文化。

4.2.3 全方位的设计思考。建筑师在进行单体建筑或区域内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区域的整体景观风貌有一定的认识,对城市或区域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可能的情况应与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来共同完成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与城市文化特色协调发展,并保护城市景观特质不再流逝。

5 结语

《圣经》中描绘的巴别塔不只是一个假想建筑体,传达的寓意除了人类之间因沟通障碍所带来的隔阂和误解之外,还隐藏了人类内心中对于“技艺”的狂热和对理想建筑体的追求。在经历了多个世纪的描绘和重构巴别塔的努力之后,我们站在了技艺的尖塔之上,并开始构筑自己的巴别塔。但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最初所要追求的那个理想的天堂。正如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从何而未?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歌德曾经说过:“生活之树常青”。建筑创新只有与现实生活和文化发展完美的联系起来才是最合适的,把建筑同当代的生活方式、先进建筑技术和对人类聚居环境的现代理解结合起来才是建筑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与时代接轨,才能防止城市景观特质的流逝。

猜你喜欢

城市景观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九江植物季相效果应用研究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与养护技术探讨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
城市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