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主动发掘“疑似帝陵”为保护?!
2013-04-29蒋铮
蒋铮
“不主动发掘帝陵”,是一条虽然没有写进中国《文物保护法》、却被中国文物界视为“雷池不可越”的铁律。
让人惊诧的是,这条“铁律”正在被中国三大古都之一——南京市的政府部门主动打破。截止4月底,南京市考古队已经在栖霞区狮子冲永宁陵石刻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一块墓地上忙碌了半年,两座连体的南朝大墓被挖开了2米多深、接近墓底。
5月6日,在被国内多家媒体“轰炸式”报道质疑后,南京市文广新局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情况通报”,承认确实对南京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 5月11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发布《关于狮子冲墓地考古发掘情况通报》,承认“考古发掘”,“在狮子冲规划一个南京南朝石刻陵墓遗址公园及博物馆”,而此处正是南朝大墓的所在地。
但截止记者发稿为止,南京市文广新局和博物馆皆一口咬定:此墓“不能确定为帝陵”。
有趣的是,恰恰在今年1月30日 ,南京市文广新局曾主动召开媒体座谈会,时任局长陈光亚介绍:发现两座长11米以上、宽约7米的大型南朝墓葬,确认为帝陵,并认为极可能为陈文帝陵,计划年后进行“保护性发掘”。 正是因为其“帝陵”的尊贵身份,这两座大墓在今年春节前被南京市文广新局当作“年度重大考古发现”通报给各大媒体。
这两座大墓,正是后来被南京两个政府部门轻描淡写地称为“狮子冲南朝墓地”的疑似帝陵。
截止记者发稿,南京市政府部门已经暂停了发掘行为。近年来,针对各地主动发掘文物之风,国家文物局表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文物部门的考古工作应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现行的文物工作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至今仍是考古工作的基本方针。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构成发掘帝王陵墓的借口,考古界要去除浮躁,不要为“帝王陵墓经济学”推波助澜。
南京!南京!
4月30日,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作者吴树发出一条附有多张图片的微博,引起中国文物界人士高度关注。标题触目惊心:《南京!南京!请停止发掘六朝帝陵!》,文中写到:“如此巨大精美的麒麟,如此规模的神道,除开帝陵何人可为?南京,你有什么道理故作不明、非法发掘?难道一己之私可凌驾国家文物安全之上?国家文物局,你为什么装聋作哑、违法审批?中国文物当局,你们将自己的《文物法》置于何处……”
和吴树一起见证如此痛心的挖掘现场的,还有多家媒体的记者。吴树提到的六朝帝陵,正是位于南京狮子冲、被民间称为“永宁陵”的六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南朝陈文帝陈蒨的陵墓。
向媒体和吴树“爆料”的人,是南京的三位热心市民。就在4月底,新华日报记者王宏伟、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薛冰和南京大学学者姚远已经联名向南京市政府、国家文物局等单位提出《听证申请》,在《听证申请》中,他们写到:“不主动发掘帝陵、避开国保、尽量不进行主动性发掘,这是文物保护的三条基本原则,然而在南京,这三条底线均被击穿”。但遗憾的是,举报后挖掘却一直没有停止。
记者现场:
发掘进行时!探洞直插墓室
4月27日,记者找到了位于狮子冲的永宁陵发掘现场。
永宁陵石刻和陵墓位于一家农家乐休闲钓鱼场的范围内。两座宏伟的麒麟石刻伫立在池塘草地间,高3米有余,左右对峙,张牙舞爪,威猛难挡,但表面已经严重风化,脖子上还有水泥修补的痕迹,亟待进一步保护。一旁立着尊“国保”石碑,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陵石刻 发布年月1988年1月13日 南京市人民政府”的字样。石兽周边已经开挖了十余个考古发掘探方,足足有好几百平方米,最深处超过2米,但记者在现场却没有发现任何发掘工具,似乎工程已经暂停。南京市文物局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解释:工程暂停的原因,是此处发掘尚未得到国家批准。
“根据六朝陵墓特征,两座石兽的连线正中向前延伸,便是神道(帝王陵墓道)所在,直指帝王陵。”一位知情人介绍。记者沿着神道方向远眺,果然看见远处几百米外的小山腰上,有一道临时围墙,里面围着已经被发掘开的黄土坡,形状规整对称,不少地方还被细心地覆盖上塑料布、遮雨板。“那里便是去年底、今年初被发掘的永宁陵。”知情人介绍。
穿过水塘、翻过山路,记者来到发掘工地。预制板围墙上贴着一张“考古重地 请勿靠近”的纸条,但因为时至中午,工人们已经放工吃饭,工地现场空无一人,在坑道一侧错落摆放着几顶红色的安全帽和多把铁锹。
记者小心地在周边巡视一圈,可以明显看到,工地正中是两处“连体”陵墓,陵墓的上半部分已经被清理出来,但都还没有清理到墓底。
在面朝石兽的左侧墓室正中地上,一个直径不足10厘米的探洞直插墓室深处,是典型的考古试探痕迹。这个墓室看起来比右侧墓室更为尊贵:形状偏椭圆形、前连长条墓道,紧靠山体的墓砖按照“三横一竖”的方式垒砌,墓砖上的花纹除了典型的六朝大莲花瓣、小莲花瓣外,还有行云流水般的水草花瓣纹。有文字的墓砖隔三差五地排列,上面镌刻着“西”“急”“大”等文字。墓室的正前方“收口”连接着墓道处,前后分别有两块分别从正中断裂的巨型石块,被留在被发掘出来的原位,正挡着墓道中间。事后,记者向一位文物专家转述了现场所见,他明确表态,“花砖是六朝贵族陵墓的典型特征,两大石块则是两道墓门,是六朝帝陵的规制!”
右侧墓室偏长方形、前连长条墓道,与左侧墓室大小差异不大,也有花砖装饰,但相对简单。
在发掘现场周边,六朝花砖整齐地码列在一侧,环境整洁而有秩序,一些尚未能够马上发掘的重要位置,还被塑料布遮住,避免雨水侵蚀。工地门外,一个简易大棚的龙骨正焊接到一半,看来不日之内,工地将被大棚覆盖。据悉,这也是中国考古工作的通行做法,可以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文物现场,但无法避免空气氧化文物等侵害。
5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的报道中,记者看到,虽然挖掘已经暂停,但由于雨季已经到来而保护力度不足,墓坑已经出现渗水,被雨水冲刷出深深的裂沟。文物和古墓形态是否将因此受到损害,尚不得而知。
举报缘由:
禁挖帝陵是中国文物保护“底线”
姚远告诉记者,“我今年初看到相关报道时很吃惊,怎么能够主动去挖帝陵呢?198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早就规定,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又强调,‘坚持文物保护优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任何文化项目都不是发掘帝陵的理由。”
据《党史博览》记载,1950年代后期,北京曾发掘定陵(笔者注:明十三陵之一,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也是建国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由于出土文物在保存和复原方面还未过关,大量文物尤其是丝织品未能保存下来。定陵发掘后,有些省份纷纷效仿,要挖掘汉陵、唐陵、清陵等帝王陵。在周恩来总理的干预下,国务院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坚决制止了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使行将遭灭顶之灾的中国文化遗产免于劫难。
正是因为这些出发点,三人毅然举报南京市有关部门“挖帝陵”。
文物专家:
显具帝陵特征,严禁主动发掘
极可能是帝陵的永宁陵墓地,究竟能不能被发掘?记者采访了谢辰生(中国文物界元老、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帝陵绝对不能发掘,疑似也不能挖,我是坚决反对的。发现文物为什么要挖呢?你是什么理由要非挖不可?你说理由是要建设遗址博物馆,那根本是胡闹,我是坚决反对的。考古发掘一般都是配合工程的抢救性发掘,不能主动发掘,即使不是帝王墓,也不应该挖,它好好的你挖它干嘛?它又没有挡碍!”谢老的态度非常鲜明。
回想起上世纪发掘定陵,谢辰生依然非常惋惜:“ 教训很大!定陵的真东西全毁了!(当年)定陵刚刚发掘出来,龙袍简直跟新的一样!结果就是因为解决不了保护技术,很快都碳化了。丝绸之类的文物,都是能看到的都是复制的。挖出来就等于破坏了。”
张忠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回忆,过去国家制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只有石刻,没有陵墓。但最近这些年来,国家开始强调不仅对陵墓的某一部分的保护,而且要对整个陵园进行保护,这是中国保护方面的理念的大进步。现在一部分人想通过发掘帝陵来开发旅游、开发景点、搞文化产业,是错误的。从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来看,(今后发掘帝陵)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挖不挖帝王陵寝不仅是一个文物保护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我们有没有政治伦理道德的问题。”
罗宗真(江苏省原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六朝、隋唐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考古发掘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做抢救性发掘,一般不主动发掘。
罗宗真介绍,在南朝时代,只有帝陵才有资格使用麒麟当石兽并使用神道,而永宁陵石刻正是一对麒麟,因此能被证明是帝陵。按照六朝的丧葬形制,麒麟正中的延长线为神道,神道末端正中为帝王墓,有些帝王墓的两侧还会有陪葬墓,但陪葬墓不可能放在神道正中,因此被发掘出来的连体大墓,基本可以推断为帝陵“真身”。
为什么永宁陵看起来并不大?罗宗真也做出了解释:“六朝陵墓在整个墓葬发展史当中,仅仅处于一个刚刚开始的一个阶段。帝王陵墓是在战国末期才开始有;到了汉朝,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六朝,开始形成制度,但是还没有到完善的阶段;唐代以后,整个陵墓的制度得以完善”。
在1996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江苏省全国重点、升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相关文件(苏政办发【1996】82号),记者也找到了官方认可永宁陵的标志。永宁陵石刻的建设控制地带被划定为“北沿神道延伸约1公里处小山南麓”,这不仅标明了神道的方向,而且直指、涵盖了目前正在发掘的大墓。
采访南京市文物局:
不同处室说法打架
政府是否在发掘帝陵?4月30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文物局(笔者注:已被并入文广新局),荒唐的是,不同处室的负责人说法都在“打架”,无法自圆其说。
针对古墓葬工地,有的说是“考古”,有的说是“发掘”,有的说是“抢救性发掘”;而发掘的理由,竟然是“通过建设博物馆进行保护”;至于帝陵的可能性,各处室则都巧妙地混淆概念,把话题从“是否帝陵”引导到“不确定是否陈文帝陵”,并强调“挖开来才能搞清楚”!
(1)文保办:考古勘探,不能证明是帝陵
主管考古的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张主任介绍,永宁陵墓葬“既不是保护性发掘,也不是主动发掘,而是建设前的考古勘探”。考古勘探目前暂停,在加盖遮雨大棚后,将继续进行。
张主任介绍,“我们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到了发掘证照。永宁陵考古是在为这一带的保护规划提供依据,墓地考古不算是发掘,只是勘探和试掘。墓葬也不属于石刻(国保单位)的一部分,我们只是做考古调查,为了以后在那里建设遗址博物馆。”张主任承认,像乾陵、秦始皇墓那些有定论的帝陵,肯定是不能动(主动发掘)的,因为现在还没有技术来保护文物,除非是抢救性发掘,或者是在盗墓贼盗墓了后不得不发掘。但对于永宁陵来说,即使有麒麟石刻,也不能证明它就是帝陵,“可能是石刻挪过位置呢?”
(2)文保考古处:正在发掘,不能证明是陈文帝陵
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的曹处长告诉记者,墓葬发掘已经开始。“现在遗址公园还没有立项,但是墓葬已经开始发掘了,因为有《考古发掘证照》。”曹处长强调,这处墓葬尚不能确定是陈文帝帝陵,“毕竟发掘还没有做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概最早要到今年6月才有结果,现在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我们想在这里做一个8万平方米的的遗址公园,但是还没有最后确定……很多地方的南朝陵墓已经不在了,狮子冲还不错,能找到墓葬,南京的南朝石刻一般都留不下墓葬的。”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曹处长表示,如果专家能证明它是帝陵,才启动一系列保护规划。也就是说,在证明之前,发掘都是可以的。至于发掘之后保护规划还有多少意义?曹处长没有给出答案。
(3)宣传处: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说帝陵只是初步意向
文广新局宣教处金处长表示,永宁陵已经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过,目前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
永宁陵的发掘证照为什么既不提“永宁陵石刻”、也不提“陈文帝墓”,而只是用“狮子冲墓地”这一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名字,是否是为了“蒙混过关”?金处长解释,“虽然这一带叫‘永宁陵石刻,但只是早年间通过石刻的形制,初步意向性分析可能是陈文帝陵墓,只是一个猜想,并没有说这里就有帝王陵,也没有进行考古发掘,现在是不是都不知道,你以为它是,可能就不是;你以为它是,可能又不是!这种可能是帝王陵的说法,你就可以不理,民间传说太多了!现在就是想进一步探索确认是什么,才进行(发掘)。”但金处长又承认,“根据形制、墓道来看,古墓葬应该疑似陈文帝陵墓,因为经过初步勘探,周边还没有找到其他古墓……如果确定是皇陵,那最好还是不要动。”
金处长认为,之所以把发掘定义为“抢救性发掘”,理由有二:“一是现在古墓葬周边都是现代公墓,古墓被蚕食得很厉害,我们要把那里一大块(通过发掘)保护起来;二是要配合遗址公园的建设。”
经过向承担考古工作的南京市博物馆核实后,金处长告诉记者:“考古发掘的程序是按规定来的。整个狮子冲墓地的考古被分成两期,其中第一期是墓葬的考古,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复,目前正在进行中;第二期是永宁陵石刻周边的考古,由于之前报的手续不齐备,现在已经补报材料。马上就能开工。”
记者询问:“如果这两个墓葬疑似帝陵,是不是也不能发掘?”金处长回复:“怎么不能挖?报批了就能挖。”
虽然文物局各个处室一直强调“不一定是帝陵”,记者却在公开报道中找到了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对永宁陵的亲口“认可”——据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电,“‘经过进一步考证,此处是帝陵已是无疑义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陈文帝。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光亚透露。”
国家文物局:
南京申请发掘没提“帝陵”二字
一个涉及帝陵的发掘项目,对国家文物局的申报材料、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文件居然只写着“狮子冲墓地”,申报材料里是否说明了此处有可能是帝陵并处于国保单位的建控地带?
王宏伟、姚远和薛冰认为:如果没有说明,南京市文物部门涉嫌瞒报;如果写明了,国家文物局则涉嫌违法审批。4月初,王宏伟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关于《发掘执照》的信息公开申请,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办公室的及时回复。
国家文物局工作人员4月22日在答复信息公开申请时明确表示,他们在申报材料中没有发现与文保单位、帝陵相关的信息。
回复中写明:“2012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填报《南京栖霞区狮子冲六朝墓葬发掘申请书》,申请为配合‘南朝石刻博物馆建设,对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北象山南侧的两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我局……2012年12月31日批准实施该项目,并颁发考古发掘证照。”
在国家文物局出示的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附件中,记者看到,发掘内容为“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狮子冲墓地”,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发掘时间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找不到任何跟“陈文帝”有关的信息,更没有提到“帝陵”二字。
提交发掘申请的祁海宁(南京市文物局考古队队长)表示,正是因为不确认是否帝陵,所以他只填写了“六朝墓葬”,而没有主动提及“永宁陵”,在“文物保护单位”级别一栏,写着“未定级”。
三位人士认为:众多证据均表明这两座墓葬是帝陵,这是南京市文物部门应该知道的基本信息,理应在报批文件中写明。三人随之向国家文物局、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规划局分别提交了《听证申请》。提出“墓葬考古发掘不应被视作抢救性发掘。南朝石刻遗址公园和博物馆项目尚处于规划论证阶段,文物部门在发现了两座极有可能为南朝帝陵的大墓后,应该标识范围,要求修改建设规划和设计方案,而这完全有时间、有条件。然而文物部门却像‘挖地雷一样进行了考古发掘,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应被视作主动性而非抢救性发掘。”听证申请迄今没有获得任何一个部门的进一步回复。
回应媒体:
两个“通报”各耍“太极”
市民质疑针锋相对
在多家媒体突出曝光南京挖“疑似帝陵”事件之后,南京市政府部门先后发出两个“通报”,却各耍“太极”,三位南京市民就此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质疑,截至记者发稿,都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明确答复。
5月6日,南京市文广新局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情况通报,表态暂停发掘。通报中,官方承认了“考古发掘”的事实,并再次强调“不能确认此次进行考古的两处墓葬是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
遗憾的是,在5月6日相关情况通报中“真诚地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的南京市文广新局,却在5月8日单方面取消了原本承诺召开的社会热心人士座谈会。对此,率先质疑挖帝陵的南京市三位市民王宏伟、姚远、薛冰表示遗憾,“我们想和文物部门面对面地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并不是逼他们现场做什么承诺,现在座谈会搁浅,失去了现场表达的机会。”
通报内容:
2012年初,为更好地保护南京南朝陵墓石刻,我市要求有关部门着手编制南京南朝陵墓石刻总体保护规划。根据多次专家论证,提出在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编制南朝陵墓石刻遗址公园规划……为此,2012年11月上旬,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该区域范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在离石刻西北350米处北象山高地发现两座砖室墓葬。经考古调查,两处墓葬保存较差,曾多次被盗。而且,因边上的现代墓园北扩等因素对两处墓葬的保护已造成影响。为此,考古部门于2012年11月底向上级专业部门申报对两处南朝墓葬进行考据发掘并获批准……当时发现两处墓葬时,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并不知道墓葬的具体年代。近日,有媒体推测,栖霞区狮子冲两处南朝墓葬属于帝陵级别。
依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还不能确认此次进行考古的两处墓葬是陈文帝陈的永宁陵。针对媒体和部分文化学者对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发掘提出意见和建议,南京市文广新局十分重视。本着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以敬畏之心保护南京历史文脉,南京市文广新局近日通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暂停对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考古发掘,并将有关考古情况上报专业部门,请求上级专业部门组织一流考古专家对本次考古工作进行专项论证,并严格按照专业部门要求决定此项考古工作的后续事宜。
市民质疑:
首先,《通报》回避了南朝大墓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紫线内的事实;其次,《通报》提到“考古队并不知道墓葬的具体年代”,但实际上文物局在多次对外的新闻发布中,都公开强调此为南朝时期的高等级大墓;再次,《通报》提出发掘的理由之一是“(墓葬)边上的现代墓园北扩等因素对两处墓葬的保护已造成影响”,据了解,该墓园属于没有规划手续的违法建筑,理应依法妥善处理,国保单位遭违建蚕食,是南京市政府监管不力,有渎职之嫌,理应依法清除违建,而不是本末倒置、主动发掘尚未遭到直接侵害的古墓葬。
三人对《通报》的一些“遗漏”也作出了提醒:
首先,《通报》没有解释当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时有没有瞒报?是否在发掘申请中明确了两处南朝大墓位于国保单位永宁陵石刻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极有可能是帝陵的事实?其次,《通报》没有解释为什么南京市文物局在2013年1月30日前已发现疑似帝陵后、却一直没有及时上报。
5月11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发布《关于狮子冲墓地考古发掘情况通报》,承认“在狮子冲规划一个南京南朝石刻陵墓遗址公园及博物馆”。 但依然对三人之前的质疑和“遗漏提醒”没有任何答复。
通报内容:
此次考古是为编制保护规划及南朝石刻遗址公园方案提供直接依据。鉴于狮子冲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物和考古专家意见,在狮子冲规划一个南京南朝石刻陵墓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可以对南朝陵墓文化进行完整的展示。这个项目是纯公益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墓葬所在地既不是商业区,也不是居民区,周边更没有房地产开发等商业项目。规划建设南朝陵墓石刻遗址博物馆,目的是为了改善南朝石刻周边环境,保护好南朝陵墓石刻。
市民质疑:
无论有没有扣上“考古”、“商业”的帽子,用发掘的方式来保护古迹,都是有悖情理的。
通报内容:
鉴于狮子冲地形地貌的实际……规划建设南朝陵墓石刻遗址博物馆,目的是为了改善南朝石刻周边环境,保护好南朝陵墓石刻。
市民质疑:
这种说法本末倒置:据了解,该墓园属于没有规划手续的违法建筑,理应依法妥善处理,国保单位遭违建蚕食,是南京市政府监管不力,有渎职之嫌,理应依法清除违建,而不是本末倒置、主动发掘尚未遭到直接侵害的古墓葬。
猜测:
为了政绩工程,市长拍板建馆
为什么南京置文物保护“铁律”于罔顾,“毅然”开挖基本上已经被确认是帝陵的永宁陵,与其他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商业规划等“目的”不同,记者多方采访,都没有见到明显的商业利益的证据。唯一的公开理由,就是南京规划要在此处建设一个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南朝石刻博物馆,而且得到市长“拍板”。
2012年12月26日,《南京晨报》报道,“(2012)年初,市长季建业在现场办公会上提出,在栖霞区建设一个南朝石刻博物馆,把六朝帝陵整合在一起展示。”
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电,“记者从南京市文广新局获悉,此前在栖霞山狮子冲考古发现的两座南朝大墓确认为南朝帝陵,据初步分析这位‘帝极有可能是陈文帝陈蒨。待考古工作全部结束后,南京将在此地建南朝石刻博物馆和帝陵公园,预计2013年动工……”
记者查阅到,计划以永宁陵为建设场所的南朝石刻博物馆,早在2012年,便列入南京市委【宁委发(2012)24号】文件中,被作为“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计划(2011-2105年)”中的第18个项目,属于“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工程”中的一项,项目注明“以新合村【笔者注:即永宁陵所在地】六朝石刻群为中心,集中展示南京六朝石刻艺术,2012年完成设计方案,力争2013年建成。”
按照“8万平方米”的占地规模,南朝石刻博物馆相当于大半个南京博物院【笔者注:占地13万平方米】的体量,算得上“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中下的一枚重量级“棋子”。
记者了解到,对于开挖帝陵和建设博物馆,同为古迹大省的陕西却有截然不同的态度。2012年两会期间,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赵正永表示,陕西埋着73个皇帝,72座陵墓,每一个陵墓挖出来都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也是一个朝代或一个时代的缩影。但是陕西从来没有研究过要开挖某一个陵墓,因为目前的保护条件、技术条件都不具备。而即使是有了保护或技术条件,是不是要开挖也要尊重民俗、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
【链接】六朝永宁陵及墓葬
全称“陈文帝陈蒨永陵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建于南朝(566年)时代。陈蒨(公元522至566年)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高祖武皇帝)陈霸先长兄陈道谈的长子,即陈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7年后亡,葬于永宁陵,现陵前200米处有石兽二,一为天禄,一为麒麟,两兽长宽均为3米以上,目瞪口张,状极凶猛,极为精美,被认为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1988年,永宁陵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简称“国保”)。
2012年底,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开始在栖霞区狮子冲北象山南麓进行考古,发现两座长16米、宽约7米的大型南朝墓葬。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南京专电报道中提及:“经过进一步考证,此处是帝陵已是无疑义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陈文帝。”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光亚透露。
【链接】近年来南京损毁文物事件
1)2007年1月,南京迈皋桥一处工地,10座六朝墓被野蛮施工破坏。
2) 2008年8月,高铁南京南站施工时,因考古经费谈不拢,施工方因工期倒逼仓促施工,铁心桥郭家山坑商周遗址被破坏。
3)2009年,29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批评南京大拆大建老城南,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第二次作出批示,要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早在2006年,因为16位专家学者上书,温家宝曾作出批示,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4)2010年3月,南京秦淮区未履行报批手续,即实施西水关内外秦淮河沟通建设工程,造成南京明城墙水西门的瓮城和西水关遭破坏。
5)2011年,江苏省保单位、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地在复地朗香楼盘施工中再受蚕食。自2005年起,这里被开发为商业楼盘,施工不仅造成了多座古墓遭破坏,而且造成地下文物被盗。
6)2012年5月,一辆法拉利跑车在南京中华门城堡上玩“漂移”,造成城墙砖面受损。经调查,中华门城堡管理所收取活动费用8万元,所长杨厚根被免职。此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12年度重点督办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