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童年到来
2013-04-29
徘徊的彼得·潘
1985 年,伦敦地铁。
一位古旧做派的老绅士正襟危坐在座位上,打开了手中的《泰晤士报》。一篇《马上来临:电视创造的新男孩们》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篇文章描述了一群在电视影响下长大的年轻人,虽然身体成熟,但行为与生活方式却还十分幼稚,并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单词Kidult,集合了Kid(孩子)+Adult(成人)两个单词。文章预测这群人会成为新的消费主力,呼吁广告业盯准这群Kidult 们。老绅士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一直不愿找一份正式工作,对未来完全没有规划,前两天还厚着脸皮讨钱买什么演唱会的门票,不由得叹了口气,在一群发型怪异、嘻嘻哈哈的年轻人中间挤出了地铁。
而同一时代的大西洋彼岸,美国也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彼得·潘”的青年,这群青年似乎成熟得非常缓慢:当同龄人已然结婚生子的时候,他们依然享受着自由的单身生活;当同龄人有了稳定的事业时,他们似乎更享受不断更换工作的乐趣;当同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房产开始家庭生活时,他们还在租房子并且不断地更换……他们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是延续着十几岁时的生活方式,衣着、谈吐、人际交往似乎始终没有大的变化。
当这群人进入社会学家的视野之后,引发了专家之间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群人的出现是美国高速发展的成果,父母、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照顾让他们没有了生活的压力与紧迫感,能够自由地享受生活的乐趣。但也有人担心这群人更多的是不愿意或者不知如何成熟。剑桥大学教授特瑞·阿普特在他的《成长的秘密》一书中认为这群人处在了一个“这是在他们无法为他人负责,或者无法面对他人期待的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其实在各个历史阶段一直存在着,只是似乎因为某种原因在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年轻人中,这个时间段被拉长了很多。人们给这群年轻人起了个称谓,童话书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精灵——彼得·潘。
当时光迈入新的世纪,这群年轻人开始在美国、欧洲、日本甚至中国大量出现。他们是一群难以长大的孩子,始终拒绝完全融入成人的社会生存规则之中。他们用当年《泰晤士报》给他们起的名字Kidult 作为自己群体的称呼,并且享受着似乎永远不够的天真。波兹曼所惋惜的过早消逝的童年,在他们身上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成为现实中的彼得·潘。
找回消逝的童年
对于童年那一段最纯真时光的怀念,是人类永恒的情结之一。明嘉靖年间的狂士李贽就曾写过《童心说》,喟叹:“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但是Kidult 一族对于童年的留恋,却有着一个时代的独特烙印。在电视突然崛起之后,为了更快地传播而变得简单易懂的内容逐渐消磨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电视在让孩子们过早成熟的同时,也拉低了成人接受信息的门槛。早就预见到这点的波兹曼认为,“当印刷品的阅读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时,对电子信息的接受则意味着一个加速的头脑。在娱乐的世界里,智力开始单一化,成人和儿童的概念同时都在萎缩。于是童年的消逝就伴着青春期的无休止蔓延,一同成为文化的产物,并且反过来再影响所谓文化的走向”。他觉得电视会将整个受众的接受水平平均到12 岁的状态。因为电视需要的只是观众们接受信息并且从中得到娱乐,而并不需要他们思考。所以不管是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都在电视所制造的娱乐、虚幻的世界中渐渐拉近距离,区别只是一个快速地摆脱真正的童年,另一个则是将娱乐化、接受化了的“伪童年”不断延长。
而到了网络时代,这一进程被大大加快。更快捷的传播、更碎片化的信息、更逼真的虚幻感,让那些童年被缩短了的成人们更沉迷于网络、电视所提供的伪童年的虚幻世界里。这个虚幻世界里,少了真正成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少了生存或是迈向成功的艰辛与压力,有的是尽情地娱乐、虚幻的成功感……这个世界远比传统成人世界有趣,而当成为Kidult 的人群愈来愈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社交圈子之后,他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文化。在属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成长保持伪童年状态也可以生存甚至成功,这是何等幸运和美好的事情。
当kidult 人群拥有足够的影响力之后,原本对他们抱有怀疑的社会文化也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强大消费冲动和欲望而向Kidult 们倾斜。《哈利·波特》、《魔戒》、《纳尼亚传奇》、村上隆、奈良美智……这个世界为Kidult 提供的幻想世界也愈来愈宏大、魔幻,而且已经扩展到影视、文化、时尚甚至是以前只属于成熟世界的财富领域。
属于Kidult 的伪童年时代,变得愈来愈丰富与真实。而因为传播的进步而消逝的童年,也在伪童年时代得以延续并且具备了愈来愈大的诱惑力,让人舍不得进入成熟。
时代的温室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的诞生、兴起与衰落,都逃不过经济的掌控,沉迷伪童年的Kidult 们自然也不例外。
在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生存与成功取决于资本积累和丛林法则。在这样的土壤之上,迅速成熟适应社会运转规则成了生存和成功的必需条件。而当新时代来临,原来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已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这便为新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日本便是一个转变的典型,“20 世纪70 年代初之前,日本人的理念是追求西化、追求现代化,追赶和超越欧美发达国家。那时的伦理是努力、忍耐、自我牺牲等。简言之就是‘认真'。这种服从统一规则的‘认真延续了30 多年,创造了日本奇迹。”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在《“认真”的崩溃》一书中剖析了日本青年人价值观的转变。“当消费社会兴起,日本青年人的‘认真开始崩溃。新一代的青年们告别过渡角色期望,拒绝从前的价值而趋向保守甚至冷淡。”在这种背景之下,日本的Kidult 们成了影响亚洲的一种社会文化。他们逃避压力不愿担负太多的责任,同时也缺乏强烈的进取心。他们更愿意沉迷在自己的伪童年世界里,享受着动漫、游戏、卖萌带来的简单快乐。千石保认为原因在于当一个社会从产业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物质富足已经满足了从前工作的目的:房子、汽车和家电,年青一代就不再能够忍受产业社会中规中矩的枯燥程序,转而需要享受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时尚感以及表演情调。他把青年人的这种倾向表述为“即时满足”:从工作的手段中就要得到快乐,而不是通过“忍耐”手段的无聊达到物质目的。而当网络时代成型,消费社会的虚幻感和娱乐感更加真实和有诱惑力。本来就因为网络时代而被消解了童年的青年人,就更难从这样的美好梦境中醒过来从而终结自己的伪童年时代。
多年前千石保到中国演讲时曾经预言,当中国逐渐富裕起来,这种现象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事实正如千石保所预言的那样,只是中国的现象保有了中国的特色:一方面当年日本的“进取”心态仍是主流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消解这种心态的Kidult 们却提前出现了。还没足够富裕便提前进入消费社会的中国,面临着消费社会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在消费时代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可消费资源。而传统的生存和成功方式在愈来愈多元化的机会面前显得无力而缺乏吸引力,千石保认为原因在于:“在产业社会,为了达到目的,需要忍受奋斗过程的枯燥和无聊。然而,进入消费社会后,这种枯燥和无聊变得再也难以忍受:如果工作过程本身不能带来乐趣,像制造业,就再也无法引起青年人的兴趣。”面对Kidult 们的这种态度,千石保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但是也有学者对Kidult 们的生活前景非常乐观,美国麻省理工的谢丽·特科就认为:“网络生存可以让青少年以相对轻松、免责的代价尝试各种不同的身份,并提供了一个与生活平行的空间。这些角色扮演的例行公事成为每一位玩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轻松地混淆了自我和游戏、现实和仿真的界线:现实不过是屏幕上众多弹出窗口中的一个,而且不是最好的一个。对于网络时代缺乏归属感、个人意识高涨的青少年来说,网络不仅放大了个体的孤独感,又利用创造的技术空间使这种孤独感本身成为共同语言。”而新兴的网络产业的创富奇迹,则从经济和现实上给了Kidult 们强力的支持。木讷的扎克伯格能创造创业的神话;众多网络公司则对员工抱有前所未有的宽容;自由职业拥有着无限的可能与空间……这些组成了Kidult 们成长的温室与土壤,让他们蓬勃地生长着。
Kidult的精彩世界
英国《卫报》的一个书评家曾经充满失望地写道,当他看完《哈利·波特》之后,那本来抱着寻找自己以前看童话的想法去寻找童真的心情变得无比糟糕。在他看来这本书有着太多本属于成人的情绪与思维,却又包裹着幼稚、童真的外壳,对于两头来说都不适合。而众多成人对《哈利·波特》的喜爱,让他看到了这些人不愿摆脱稚气的心态,让人担忧。
其实对于这种Kidult 们的担忧,完全是时代隔膜造成的。在按部就班步入成熟的人眼中,Kidult 的生活充满了不成熟,很难想象他们能承担得起社会的责任。当年这样的担忧也出现在垮掉的一代、嬉皮一代的身上,可是现实证明了他们该接班的时候,他们交上的成绩单虽然不会完全符合前辈们的期望但也有着属于他们自己时代的精彩。至于Kidult 一代,他们还没有嬉皮、垮掉一代的颓废和强烈反叛,只是更怀念他们更短的童年,更沉迷于伪童年的精彩与轻松之中。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幸存者回忆录》里感叹:“做孩子的时候感到无聊,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向往着返回童年。”成人本来就比孩子们在内心深处更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简单又精彩的世界,因为他们有着社会进化所带来的更大的压力。而Kidult 们却用半成熟化的童心和天真,构筑了一个更容易缓解和逃避压力的世界。他们不太情愿毫无抵抗地向成熟的规则妥协,完全告别本就快速消逝的童年。而他们抵抗的方式就是守住自己的伪童年时代,武器则是玩具、动漫、童话、天真和容易满足的简单快乐。而这种简单而发自内心的快乐,正是成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他们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装扮、爱好和心态,打造了一个Kidult 们的王国,并且在其中躲避成熟要他们必须付出的,却是他们异常珍惜的那些代价。
幸运的是, 创造了Kidult 的这个时代也赋予了Kidult 们拒绝成熟的空间。在这个时代中,太多的规则被打破,从而给了不想遵守规则的人太多的机会;太多的稳定被打破,从而给了Kidult 在事业、婚姻方面不成熟的宽容……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对人类学习的文化进行过划分: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后辈学习。传统社会中前喻文化是绝对的主导,也导致了社会变化的缓慢。而当工业化革命到来之后,人类进入了并喻文化时期,同辈之间的交流、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了思维的变更。而当我们进入到网络时代之后,后喻文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颠覆式的文化发展,让更多的创造发生在后辈之中,并且形成前辈难以颠覆理解的新权威。而处于后辈的Kidult 们正是处于这种后喻文化的萌芽期,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究竟会进化到什么程度。更简单、更纯真、更容易缓释压力的Kidult 们的生活方式,也许更适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所以,只要不是过于病态的不愿成熟,便抱着宽容的态度看着他吧!这个时代消解了童年,创造了Kidult 们诞生的土壤,自然也会通过无形的手让他们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历史不就是这样循环而螺旋地前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