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速死的童年

2013-04-29

八小时以外 2013年6期
关键词:兹曼消逝卢梭

谁杀死了我们的童年

2008年,儿童图书出版商兰多姆出版公司曾对英国1170名有18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展开调查。结果显示,55%的人认为现在孩子的童年时期11岁就宣告终结。当时这个结果引发了英国媒体的大讨论,到底是谁杀死了我们的童年?5年后,当我们孩子从思想到身体都迅速成熟却离大人们理解的童真愈来愈的时候,同样的问题也摆了在中国人的面前。

其实这个问题,尼尔?波兹曼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位曾写过震动世界的《娱乐至死》的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中,将早早杀死人类童年的凶手揪了出来——信息的爆炸。

在波兹曼看来,其实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童年的。他认为在西方一直到十七世纪,童年才刚刚开始被认为是生命中的一个独特阶段。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早期,由于进入现代工业时代,需要掌握某种特别的知识技能,儿童需要被送入学校加以特别培训,才使得儿童最终从成人世界分离出来。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儿童沉浸在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里,心中充满神秘和敬畏的感情;他们最终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要通过成人分阶段地教他们如何将羞耻心转化为一系列道德规范。从儿童的观点来看,羞耻心给予成年力量和权威。因为成人知道,而儿童却不知道,哪些话是可耻的,哪些话题是可耻的,哪些行为被认定必须在私底下进行。”波兹曼将这种分阶段接受成人理念的过渡,称之为社会意义上的童年时代。

但是到了二十世纪末,当人类进入一个资讯爆发的时代,这种过渡阶段被更容易获得的知识、信息大大缩短,而传统意义上的童年也随之变短。卢梭曾经期望的那种单纯、充满好奇与惊喜的童年,反对儿童过早地接触成人的世界,在卢梭看来“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可是就像吞着煤吐着蒸汽的机械无可阻止地碾碎了卢梭的田园梦一样,电视这个比书还便捷的资讯媒介更加迅速地打破了卢梭的单纯童年的梦想。

波兹曼认为:“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层面不适宜儿童知道,比如种种奥秘、矛盾冲突、暴力和悲剧等等;而在现代世界,儿童逐步走向成年,我们正把这些秘密以我们认为在心理上可以吸收的方式透露给他们。”而当金钱、暴力和性这几种本该是成人独有的秘密被电视等媒介无差别地灌输到孩子脑海中时,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被瞬间打破:拥有强烈性征的芭比娃娃成为儿童的最爱、电视让爱情与性过早地在孩子面前展露难以抵挡的魅力、孩子们进入暴力与反叛期的年龄越来越低……波兹曼发现电视已经迅速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他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因为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正是电视无法区分信息接受者和更容易理解、传播的特性,让孩子们过早获得了太多成人的信息。

“我们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消息灵通 ,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知道长辈知道的一切又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变成成人,或者至少像成人一样。用我自己的一个比喻,这意味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面对美国当时通过电视、书籍早早进入成人世界的儿童,波兹曼发出了童年在快速消逝的感叹。

更可怕的童年杀手

《童年的消逝》成书于1982年,当时对于美国孩子那被电视不断缩短的童年颇为惋惜的波兹曼,觉得电脑和互联网也许能挽救愈来愈短暂的童年。在那一年,比尔?盖茨才刚刚启动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发、乔布斯则头一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美国在内的少数国家才刚刚开始兴建互联网的雏形……这个新兴的东西让波兹曼很兴奋:“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是电脑。为了设计电脑编程,人们基本上必须学习一种语言,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掌握复杂的分析技能,类似于一个完全有文化的人需要具备的技能。”他在书的最后给了自己和童年一个希望。

可惜事实让波兹曼很受伤,很快进入爆炸发展的互联网成为了比电视还可怕的童年杀手。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电子媒介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地理场景来产生影响。”在网络时代,信息获得的门槛被光纤与海量数据库彻底踩碎。如果说波兹曼担心的电视有着节目审查、儿童时段、家长监督这样的遮羞布,那么在网络时代一切成人的秘密几乎都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更有兴趣与能力接受新事物的儿童面前。当儿童只需要谷歌、百度,就能轻松地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获得与成人差不多甚至更多的信息量时,成人世界的神秘与禁忌就土崩瓦解。而随之消亡的还有儿童对于成人世界规则的敬畏与服从,这也让他们更早地拥有了反叛与破坏的勇气。

这样的进程在中国发生的更快更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人,其中10岁以下经常使用电脑的儿童达到了958万,而6到14岁的儿童有73.2%在接触互联网。而中国儿童的快速成熟,从这些年不断爆出的让人惊讶的小学生作文就可见端倪:爱情、金钱、权力……在依然幼稚的逻辑性和文字之下,是已然掩盖不住的过于成人化的价值观和思维。

童年的快速消逝是无法阻挡的,而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批挥舞着成人价值观与思维大刀却难以掌握的儿童,还有因为童年过快消逝而对其恋恋不舍的成年人。正如波兹曼在电视时代所分析的那样:童年快速消逝所带来的是人生阶段的重新划分组合,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而中间则是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因为人们无力抗拒童年的快速消逝,所以也会更拒绝完全的成熟。毕竟我们内心深处对童年纯真的向往,是需要补偿的。

猜你喜欢

兹曼消逝卢梭
《消逝》
这个“花瓶”不简单!毒枭教父背后有个狠辣女人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消逝的红颜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现代性倾向批评研究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消逝的打麦场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