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府规制及其适应性调整
2013-04-29邵立芳戴俭
邵立芳 戴俭
摘要:清代对王府的建造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现存实例中,王府建筑却各有特色,无论是群体建筑规模和房屋间数,还是具体的某个单体建筑和院落空间,都体现出很大的差别。原因之一是虽然清王府规定了主路建筑的规格,但很多王府在建造时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对清王府规制和实际建造后的清王府,做一个对比研究。
关键词:清代;王府规制;适应性调整
中图分类号:TU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71-03
1 清王府规制
清代对宗室的封爵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在府第建筑上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在《八旗通志》、《清实录》、《清会典》等文献中对各级王宫府邸营造的规模都作了规定。根据“《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十二”记载,“凡王府不遵定制台基过高及多盖房屋者俱治罪”因此,为了不受到惩罚,很多王府宁可多处低于规制也不逾制。
1.1 清入关前的王府规制
清在入关之前的崇德年间(1636—1643年),对王府的建造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根据《八旗通志》记载:
诸王府第崇德年间定亲王府台基高一丈正房一座厢房二座内门盖于台基外绿瓦朱漆两层楼一座并其余房屋及门俱在平地盖造楼房大门用平常筒瓦其余用板瓦郡王府台基高八尺正房一座厢房二座内门盖于台基上两层楼一座正房及内门用绿瓦两厢房用平常筒瓦俱朱漆余与亲王同贝勒府台基高六尺正房一座厢房二座内门盖于台基上用平常筒瓦朱漆余与郡王同贝子府正房厢房俱在平地盖造大门用朱漆板瓦。
由上可知,清入关前的王府规制比较简单,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府制在规模上差别不大,基本上是一组四合院住宅。
1.2 清入关后的王府规制
1.2.1 顺治九年的规制
顺治九年(1652年),清政府国力渐强,而且汉人的儒家君夫思想进一步被满族皇室接纳,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等级观念,遏制王公贵族的过度扩张,瞽示正在争相建造豪宅的王公们注意自己的身份。所以清廷对王府规制又进行了重新修定。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顺治九年题准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围墙正门广五间启门三正殿广七问前墀周卫石阑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后殿广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五间后楼一重上下各广七间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正门殿寝均绿色琉璃瓦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正殿上安螭吻压脊仙人以次凡七种余屋用五种凡有正屋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梁栋贴金绘画五爪云龙及各色花草正殿中设座高八尺广十有一尺修九尺座基高尺有五寸朱鬂彩绘五色云龙座后屏三开上绘金云龙均五爪雕刻龙首有禁凡旁庑楼屋均丹楹朱户其府库仓廪厨厩及祗候各执事房屋随宜建置于左右门柱黑油屋均版瓦世子府制基高八尺正门一重正屋四重正楼一重其间数修广及正门金钉正屋压脊均减亲王七分之二梁栋贴金绘画四爪云蟒各色花卉正屋不设座余与亲王府同郡王府制与世子府同贝勒府制基高六尺正门三间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均用筒瓦压脊二狮子海马门柱红青油饰梁栋贴金彩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贝子府制基高二尺正房三间启门一堂屋四重各广五间脊安望兽余与贝勒府同镇国公辅国公府制均与贝子府同。
图1是根据《大清会典事例》亲王府绘制的符合规定的“标准王府”主路建筑的布局,从图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此时亲王府主路建筑的布局及开间等。由顺治九年的规制可见,此时王府的规制,比崇德年间的规定要详细得多,亲王、郡王、贝勒府第都可以在台基上造屋五座,原来规定贝子府只能在平地建造,现在可以修筑二尺高的台基。另外对不同等级王府中的彩绘规格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1.2.2 光绪朝的规制
从康熙朝至乾隆朝,封建社会的宗法礼制和等级制度在王府的建筑上就有了更详细的体现,乾隆时期的府第规制已趋于完善,清后期光绪年间的规定最详尽。
据光绪朝《大清会典》记载:
凡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环护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其上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尺有五寸广十有一尺修九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雕龙有禁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脊安吻兽门柱丹服饰以五采金云龙文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楼屋旁庑均用筒瓦其为府库为仓廪为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版瓦黑油门柱。世子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二尺五寸正殿五间基高三尺五寸翼楼各五间前墀环护石栏台基高四尺五寸其上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五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五间基高一尺四寸共屋五重殿不设屏座梁栋绘金采花卉四爪云蟒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之二余与亲王府同。郡王府制与世子府同0贝勒府制基高三尺正门-重启门-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筒瓦压脊五种门柱红青油漆梁栋贴金采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0贝子府制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堂屋四重各广五间(脊用望兽)余与贝勒府同0镇国公辅国公制与贝子府同。
光绪朝《大清会典》中规定的王府主要建筑的间数与基高,可用表格简述如表1。
由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光绪朝的规制中各王公府邸的等级差别。此时对王府建筑的规制不仅在制度上,对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宅进行了详尽且强迫性的规定,而且在名称的表述上也等级分明。亲王与郡王的住宅称王府,贝勒、贝子的住宅只能称府。府内的建筑,王府中的主要建筑可以称殿、寝,比如正殿、后殿、后寝,贝勒以下的府内主体建筑只能称为堂屋。
另外,有些建筑制度会典上没有规定,但做为皇帝训喻,也一直被王府奉行。重要的制度有《大清会典事例-宗人府-仪制》,记录了乾隆五十七年关于府门前的行马与拴马桩制度。
以上就是不同年代的清王府规制,主要对主路建筑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门屋几重,门殿寝楼的间数,建筑屋顶覆何种瓦件,能否安置吻兽,油漆彩画的颜色和样式,压脊和门钉的数量,殿前是否设甬路台基,各种建筑的基座高度等。另外关于《大清会典》和《大清会典则例》的关系,乾隆皇帝曾说,“夫例可通,典不可变”,“于是区会典、则例(事例原称则例)各为之部,而辅以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清会典》规定了典章制度,《大清会典则例》记载了王府的沿革和变动情况,这两个规定是相辅相成的。
2 实例中清王府的适应性调整
前面讲了各个时期的王府规制。乾隆以后,按《大清会典》和《大清会典事例》所定制度建造的王府被认为是典型的王府。但无论从《乾隆京城全图》或现存实物来看,没有一处是完全与规制相符合的“标准的王府”。仅有个别王府比较符合规制,“亲王府中,按照府制规定来衡量,裕亲王府是最标准的一座亲王府。”这也是和其它亲王府相比较而说的。“每一座王府建筑在修建前,都要依据其所在地段进行规划,主轴线设在哪里,有几路建筑,府园设在什么地方等”。因此,由于地理位置、主人喜好等因素,很多王府在建造时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做适应性调整,有些调整是低于规制的,有的则是逾制的。所以,现实中大部分王府和规制相比,多少还是有些出入的。
2.1 清王府建筑群总体布局的适应性调整
2.1.1 王府各路建筑的布局
典制对主路以外的房屋并没有详细规定。其实大多数的王府不止一路建筑。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主要建筑形成一路,总共分几路完全因地而定。主路建筑不一定就位于中路或者完全居中。其它几路建筑的布局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首先,类似主路即典制模式,这种布局更能体现皇家建筑的气势。比如醇亲王北府(如图2)、礼亲王府。其次,四合院的组合,这种布局更亲近百姓住宅。比如恭亲王府、庄亲王府。再次,比较自由的布置,比如顺承郡王府、克勤郡王府、宁郡王府。有的甚至可以和花园结合起来,自由建造,形成更为轻松惬意的居住环境,如恒亲王府、贝子弘景府将花园和建筑结合起来形成院落。
2.1.2 王府花园的位置
清规制中没有关于花园的规定,现实中,很多清王府都有花园。“花园是王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虽然比不上皇家园林的气派和规模,却浓缩了南北方园林的特点”。而且花园的位置不尽相同。
有的王府花园位于王府最后面。比如恭亲王府花园(如图3)就位于恭亲王府的最后面。有的位于王府的东侧或者西侧,比如醇亲王北府,花园单独位于王府的西面。也有的王府将花园和建筑结合起来,形成王府的东路或西路院落。比如恒亲王府和前面提到的礼亲王府。也有的王府择地另建花园。
2.2 清王府单体建筑的适应性调整
清顺治和乾隆年间都规定王府主路上有五进建筑,即正门(也就是府门)、大殿、后殿、后寝与后楼,其中大殿两侧有翼楼。在实例中,这六种建筑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性调整,或低于规制,或高于规制。对于其它单体建筑,在此处不再一一列出。
2.2.1 府门
府门也称宫门,坐北朝南。清规制中并没有对府门的附属建筑做规定。实际建造时,王府主人根据位置因素以及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
首先,府门在形式上一般有三种适应性调整:
2.2.1.1 前庭院。很多王府都有前庭院,院内辟东西两个角门,叫阿斯门。府门外有一般有石狮子、灯柱、拴马桩与辖和木。府门南面是一排倒坐房,住兵丁或做回事处。因府门外一般有石狮子,故这个大院又叫狮子院,也有个别王府前庭院没有石狮子,比如顺承郡王府。因阿司门对街,门外还要设下马桩及行马,所以王府前庭常常将府前街道截断,一般王府东西阿斯门白天只开一扇,行人到此要绕行。如地处东城张自忠路东口的和亲王府(图4最右侧的王府),西阿司门正对大街,走到这里需绕过王府前庭才能到达东四北大街。豫亲王府、裕亲王府、恒亲王府也有类似情况。也有的王府白天东西阿斯门两扇全开,容许百姓步行通过,比如顺承郡王府,它的东西阿斯门也被称为穿堂门。
2.2.1.2 影壁。有的王府由于环境限制或其他原因,没有大院,大门直接沿街布置。若是这种情况,在府门的对面往往修筑一座巨大的影壁。比如位于新文化街的克勤郡王府对面就有一座起脊式四岔软心影壁,长达二十二米,还有位于西城大木仓的郑亲王府也在府门对面施影壁,另外循郡王府大门前也有较大影壁一座。
2.2.1.3 二门。从上文所述诸王府规制中我们可以看出,崇德年间曾规定设内门。顺治以后取消了这个规定。但北京的许多王府都设有二门。如果亲王府(如图5)、老恭亲王府都有二门。
其次,府门在建筑间数上也有不符合规制的,如清朝末年的恭亲王府,正门三间,比规定的少了两间。
2.2.2 正殿
正殿是治事临政、接见官属,进行府内最高政治活动的场所。虽然正殿级别这么高,但是有的正殿仍然低于规制,如恭亲王府正殿五间比规定的少了两间。道光初年的惠亲王府,正殿五间,也比规定的少了两间。
2.2.3 翼楼
就翼楼来说,裕亲王府是九间,其它比较少见带有九间翼楼的王府。比如,光绪末年的摄政王府既醇亲王北府,正殿两侧的翼楼各只五间,相对于规制减少了四间。而恭亲王府却没有翼楼。
2.2.4 后殿
实例中较多王府没有后殿,比如恭亲王府则没有后殿。有的王府把后殿改为寝门。寝门是前朝后寝的分界线。在形式上,门与两庑相连,围成封闭的内寝院。如光绪末年的摄政王府将后殿和寝门合二为一。另外在间数上,也有不符合规制的,如醇亲王北府后殿三间,比规定的少了两间。
2.2.5 后寝
后寝是王公及其主要眷属生活起居之所,醇亲王府寝宫五间,比规定的少了两间。又如位于东单北大街路东的怡亲王府,后寝五间,这座王府最先是允祥第四子宁郡王弘皎的宁郡王府,同治三年怡亲王恢复爵位时,由弘皎的后代袭封,便改称怡亲王府,但从遗存建筑来看,这座后寝并没有按规制改建。
2.2.6 后楼
后楼是主路建筑序列的尾声。在诸多王府中,恭亲王府的后罩楼显得比较特别,高二层,东西横贯整个府邸,在一层正中设穿堂门,通向府后的花园。主路上其它五个重要的建筑,恭亲王府要么没有,要么问数低于规制,但是后罩楼108间的间数却远远超过了规定。另外,醇亲王府的后楼五间,低于规制两间。
3 结语
从清王府的规制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清代对王府的规定越来越严格,乾隆年间的规制趋于完善,光绪年间的规制是最详细的,却也并不死板。比如两朝都规定主路主要建筑的间数,但都没有规定开间尺寸,而且王府主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王府建筑布置的疏密程度,所以各个王府依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建筑体量和空间效果,并非千篇一律。因此,清代虽然有明确的王府规制,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社会需要和场地的制约,王府的主人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王府建筑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变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