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中国信用卡的四幕剧

2013-04-29姜奇平

互联网周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微贷信用卡信用

姜奇平

不久前,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召开“2013互联网合作分享交流会”,由于飞机晚点6个小时,错过了会议。索性把原打算交流的研究心得,结合新内容,一在这里向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汇报,二是在更大范围与同行分享。

这次会议的议题反映了银行业当前主要关切的问题。议题一是“移动支付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怎么玩”,议题二是“传统互联网企业与银行互相渗透的未来发展之路”。这也正是信用卡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

中国发展信用卡面临十分特殊的形势。上一代实体信用卡还没有普及,下一代虚拟信用卡又呼啸而来,移动信用卡夹在中间,银行何去何从,处在十字路口选择关头。我试图从互联网的视角来解析这个问题。

第一幕:实体信用卡的发展——从规模驱动到范围驱动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是1985年由中国银行在珠海发行。信用卡业务真正成规模发展,还是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的事情。我把这十年称为是实体信用卡发展阶段。其中2009年,2011年分别是它的两个坎。2009年起,国有大行后来居上,五大行规模占比到六成以上;迫使股份制银行转向差异化经营。2011年,信用卡互联网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网上支付成为信用卡发展最主要驱动因素。我根据驱动因素的不同,把实体信用卡发展阶段,分为前后两段。

信用卡最初进中国的时候,并不被人们看好。偌大一个中国,工业化已经发展出完备的体系,但信用卡却寥寥无几。这同美国形成鲜明反差。人们普遍认为喜欢储蓄的中国人,天生就不适合信用卡。2002年,花旗银行找到马蔚华,希望进行信用卡合作,主要看中的是招商行的发卡能力。谁能让信用卡在中国尽快形成规模,谁就是当时解决信用卡问题的关键。马蔚华在“一卡通”业务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信用卡的拓荒之旅。

中信银行也是信用卡起步较早的银行,2003年年底正式发卡,就确立了“建立世界级信用卡中心”的战略目标。到2005年10月,中信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00万张;2006年12月,发卡三年实现盈亏平衡,是中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资本投入实现盈利的信用卡中心。先行者的成功,带动了银行的信用卡热。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发卡量(含贷记卡和准贷记卡)已超过8750万张,发卡机构翻了两番。

这一时期信用卡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规模驱动。以招商行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一卡通”累计发卡5172万张,卡均存款为8670元人民币;信用卡累计发卡2885万张,居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领导地位,并入选哈佛大学MBA教学案例。

然而,要论规模驱动,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占有先行优势外,并无特别优势。2009年以后,一当五大行醒来,开始发力信用卡。规模化的优势马上就转到了国有大行手中。从2009年到2011年,国有五大行累计发行信用卡达15497万张,比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8531万张,几乎高了近一倍。象中信银行信用卡发到1000-1500万张,已不再显山露水。

形势把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规模经济,逼向范围经济,纷纷转向差异化经营。2009年后,这些银行信用卡经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规模化经营,转向了精细化经营。

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和创新寻求新长点,差异化的客户经营和创新型卡产品成为各家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信用卡行业从“发卡圈地”追求规模扩张的时期,步入了追求效益的“精耕细作”时期。

招行在2009年、中信在2010年相继提出“二次转型”的战略目标,提出要从以获取新客户为主要模式,转向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提升客户忠诚度为导向的模式转变。内部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约式管理转变。

这就是我国信用卡业务与互联网结合前夕的总体形势和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是在补工业化的课。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信息革命又迎面而来。互联网的冲击,打乱了信用卡按部就班的发展,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幕:互联网金融——从技术冲击到业务冲击

互联网对信用卡业务的冲击,最初只是表现在技术和局部业务层面。相对后面谈到的二级跳、三级跳,还只是毛毛雨。但就算毛毛雨,已对信用卡业务产生了深刻影响。

2011年是互联网支付迅猛发展的一年。对于中国信用卡产业来说,驱动发展的因素,开始在实体经济内部传统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外,增加了信息生产力的因素。2011年,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国内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67亿,占到网民总体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1.67亿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年末我国信用卡累计激活量1.52亿张。这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互联网成为信用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之所以还称为实体信用卡发展阶段。是因为这种驱动主要来自技术,还有待深入到业务内部核心(例如金融脱媒)。

1、支付电子化成势。信用卡鸟枪换炮

在2011这一年,一个突出事件,是支付宝等推出了快捷支付业务。这是信用卡搭上互联网快车的标志。信用卡作为支付节点的作用,还没有被银行普遍重视。但电子商务企业已清清楚楚看到,3.46亿没有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是被银行信用卡中心看漏的大鱼。用101家非金机构涌入这个领域,其中有49有互联网支付业务,57家有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31家有银行卡收单业务。2011年非金融支付机构(以下简称“非金机构”)清算业务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2‰以非机构为主推动的电子支付登上了历史舞台。信用卡的技术基础,发生了一场鸟枪换炮的革命。正如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加隆所指出,“银行业本身具有IT属性,信息技术之于银行业如同空气一样,须臾不可或缺”,技术发展。在改变银行的生存环境。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段超良也认为,互联网的去地域化为信用卡集约化、专业化运营创造了条件。

2、互联网进入小微贷,增强信用卡业务

互联网对信用卡第二个影响深远的冲击,来自小微贷领域。如果说,互联网在电子支付中,只表现为一种技术力量,只是作用在工具层面,那么当互联网渗入小微贷时,标志着它开始进入到银行核心业务层发挥作用。互联网对信用卡业务带来的变化,从用变到体变,影响又深了一层。

小微贷业务同“三大”业务(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比,属于高收益、高风险型业务。同样面对高收益,互联网业做小微贷,与银行业做小微贷,比的就是谁化解风险的能力强。风险取决于信息,互联网业做信息是专业的。银行业做信息是业余的,这一点决定了二者竞争力的不同。2011年,全国小微贷的创新,有43%集中在“联保”上。可见大家对小微贷不同于“三大”业务的特点,已产生了共识。但具体到怎么做联保上,银行业与互联网业的思路有明显不同。

银行刚刚从实物抵押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转向“重现金流、轻抵押物”的小微贷技术,这基本是德国经验(IPC公司经验,国内典型如湖北银行荆州分行的“融易贷”)。以中信银行为例,它面向家电行业的“保兑仓”业务和面向汽车行业的“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网络业务”,都把联保的重心,放在产业链上。从“轻抵押物”这个角度看,确实有很大的进步,是一个创新,效果也很好。

但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呢?互联网从事的是专业的信息业,它有自己的更专业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超越“硬信息”(“现金流”信息),低成本开发软信息(非“现金流”信息)的思路。互联网业广泛采取的这种小微贷技术,普遍超越了德国小微贷技术,这是它们给银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的主因所在。

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认识到的那样:“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基于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数据库,记录了多年来电子商务平台上众多企业的资金流动、企业订单数量、销售增长、仓储周转、投诉情况等海量数据信息以及企业主的个人信用和社会关系信息,信用卡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网络化信用信息,筛选出信用良好的中、小、微型企业”。在这里,德国小微贷技术所赖以成立的“资金流动”记录,只不过是更全面的信息分析中的一个子集。银行被互联网逼到了一个角落里:如果他要以同样的低成本进行更全面的征信分析,就必须让自己基因串种——从金融业改行到信息业;否则,他无法同专业的信息业去竞争信息成本和信息效能,因为毕竟专属金融的那点知识并不能构成挡住互联网人的门槛。现在100多家非金机构涌入互联网支付,就说明了这一点。

据来自浙江的数字,互联网人做小微贷与银行人做小微贷,整体上的成本已拉大到7:30。只有当这时,当银行在自己的核心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上输给互联网人时,才会深切体会到,互联网不光是技术,而是一种渗透业务核心的力量,是生产力引致的生产方式变革。同样做卡业务,互联网人的不同,只不过在于他们是在传导一种力,把信息生产力向信息生产方式转化的力,传导到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业务中去,变革了做信用卡业务的方式。

第三幕:废除信用卡——从卡业务到手机移动支付

中国现在每5人当中就持有一张信用卡,但这很可能是信用卡的终曲。招行行长马蔚华曾说,手机取代信用卡是迟早的事。

去年9月10日,招行行长马蔚华在“2012第六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表示,现在招行信用卡还是国内最受欢迎的,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今天,我们提出招行是应该最先把信用卡废掉,实际上不是真正地废掉,是让它和手机合二为一,这是未来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事儿。

从互联网角度看,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马蔚华行长可能是银行界里,跟我们互联网人想的事最接近的一个。其他人,90%以上,与我们想的牛头不对马尾。所以我想借马蔚华行长的思路,展开一下我们的想法,看能不能与银行业人士沟通清楚。

前不久,在吴小莉那里,听马蔚华行长讲互联网。静静听了一个半小时,我实在忍不住了,对马行长说,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银行具有两大属性,一是社会融资中介,即充当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中介角色;二是社会支付平台,即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要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在前一个方面,互联网的冲击表现在金融脱媒,在我看来涉及的是1.4万亿的事;而后一个方面,我的理解是,互联网恰恰是把银行解放了,可以投入去赚25万亿的生意。我认为未来的方向是德勤所指出的金融行业“业务发展新思维”,也就是“商务服务+支付服务”。

据电视台导演后来跟我说,摄像师在剪镜头时发现,这是马蔚华两个小时中,唯一一次表情突然起了变化,而且转身显示出专注的一次。我想马蔚华当然应该知道,我们谈到的这个问题,涉及的是真正的要害。所谓手机取代信用卡,只是背后逻辑显现到表面的现象。

1.4万亿,是指谢平说的“2011年全国银行和券商的利润就达到约1.4万亿”,是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交易费用;25万亿,是指我国51万亿GDP的一半,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因为诺斯和Wallis的研究显示,交易费用占一国GDP的50%)。

我的意思是说,互联网导致金融脱媒,顶多把前一个交易费用变成零,夺走银行业1.4万亿;但如果银行业抓住后一个机遇,可以通过金融数据,把后一面交易费用变成零,从而转化出25万亿的利润。潜台词是,手机一旦成为信用卡,挣的就不是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小钱,而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大钱了。

我具体向马蔚华算了一笔账:如果将支付服务从金融服务“解放”到商务服务,一方面可以将电子商务的客户转化为银行客户,一方面可以将银行数据转化为电子商务润滑剂,把降低的交易费用转化为利润。

当然,25万亿这个说法,只是一种修辞。只能理解为是从这25万亿中节省交易费用。具体来说,按商务部长陈德铭3月8日的说法,我国流通费用占GDP的比例约为18%左右。50万亿大数的18%是9万亿。用手机取代信用卡,通过大数据,同时节省金融交易费用和流通交易费用,可以转化出的总利润,应该在10.3万亿的范围内。当然不可能全变成利润,但至少比现在1.4万亿的天地要大得多。

去年9月18日,招商银行联合HTC推出了“手机钱包”,在国内第一次将“银行卡”功能模块内置在了3G手机的芯片上,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但是,互联网人并没有闲着,他们将演出更为惊人的一幕。

第四幕:情境信用——虚拟信用卡扮演“终结者”

互联网的发展。比马蔚华已很超前的关于社会支付平台的想法走得还要远。信用卡演化的第四幕正在拉开序幕。

下一个浪潮,很可能是情境信用(Contextual Credit)。情境信用与现有各种信用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再以一般等价物为核心,不再以货币为重心,转而以一对一精准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重心,发挥社会支付平台作用,去赚现在没人赚的那10万亿的钱。

当信用卡发展到情境信用阶段后,不用金融信用卡,就可以用商务中介直接透支消费。信用卡将回到它的本身——以信息形式存在的信用,对货币权力进行支配。在现实中,阿里下个月即将推出的信用支付,就是情境支付的雏形。

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宣布,拟在4月正式推出与银行信用卡业务高度相似的“信用支付”。阿里巴巴通过分析支付宝用户的消费习惯、个人信息等数据,确定信用等级,用户可以预支1 5000元消费,免息期38天。阿里金融正在将信用支付功能接入淘宝和天猫等平台的商家体系,每个签约商家将为此支付1%的服务费。买家在淘宝站内看好货品,只要店铺开通了这个服务(类似于传统商家支持某个行的信用卡),买家就能“刷卡”,然后在还款目前还款,38天内还是免息的。

“信用支付”并非靠借钱生息获利,而是靠数据获利。获利的本钱,也不是金融,而是商务本身。阿里由自己掌握的商家数据出征信报告,由合作银行负责放贷。这将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服务+支付服务”。

互联网人的做法并非异想天开。3个月前Rob Dotters等人所著的《情境定价》(Contextual Pricing)实际为情境信用提供了理论基础。Dotters指出,目录价格(List Price)之死,将开启人类一对一定价的新时代。List Price是指制造商建议的零售价。Docters指出,List Price死亡,是因为一个固定的价格将再也不能适应不同的消费者。经济学将建立这样的新法则:一个商品在一个时间和一个地点的价格,不同于同一个商品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的价格。

情境就是指一对一。一对一定价,要求一对一的信用。情境信用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情境信用是金融脱媒后中介所承担的新使命,它使信用卡这种中介转向商务服务。这不是金融中介的死亡,而是金融中介的新生。至于掌握这一中介的还是不是银行,完全取决于银行跟不跟得上信息革命的脚步,具体来说跟不跟得上作为信息革命华彩乐章的大数据的节奏。

从金融业自己的理论看,这正符合斯蒂格里茨等的《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指出的方向:权力从货币转向信息,而且是转向“与某个具体借款人信誉有关的信息”,它“不能用简单的变量加以刻画,例如‘价格这一变量”。如果银行业自己都不读自己的经典,对不起,互联网就代劳了。结果就会应了比尔·盖茨说的,“未来,银行业是必要的,银行是不必要的。”

银行的死亡方式很奇怪:它的金融业务绝对值将不断上升(1.4万亿还会上升,这带来一种假象:互联网永远不会替代银行做的事),但在总业务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10万亿中1.4万亿越来越占小头。这才是真相,互联网根本就不做银行做的事,它靠信息业务的增量而使主客易位)。换句话说,银行不变革,将陷入安乐死。

猜你喜欢

微贷信用卡信用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小微贷”活了连锁民企
信用卡资深用户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卡诈骗
办信用卡透支还债夫妻均获刑10年
“人卡分离”时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刑事责任及思考
梅河口联社积极筹办“微贷”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