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在颅脑外科临床应用的研究
2013-04-29彭文益
彭文益
【摘要】 目的 讨论机械通气在颅脑外科临床应用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颅脑外科接治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入院后即刻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在出现呼衰指征后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通气后血气分析值更接近正常,抢救时间短,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比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外科患者来说,在入院初即进行机械通气比出现呼吸衰竭指征时应用效果好,是更适合的通气时机。
【关键词】 机械通气;颅脑外科;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6-02
颅脑损伤患者中,重型伤害比较多见,常并发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是重要的抢救方法之一[1],关于在入院初进行通气还是出现呼吸衰竭指征时进行机械通气,一直是临床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就2010年9月-2012年9月的两年间,在临床开展两个机械通气抢救时机的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颅脑外科接治的患者120例,包括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19-74岁,平均年龄39.6±1.3岁;伤后至入院时间最长7小时,最短0.5小时,平均2.3±0.4小时;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77例,工地高空坠落3例,硬物钝物撞击伤24例,高空落物砸伤16例;诊断治疗后,归纳其损伤类型包括单纯脑部挫裂伤33例,脑干损伤1例,硬脑膜多发血肿1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颅底骨折4例,颅骨骨折4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入院时52例昏迷有呼吸障碍;入选患者排除多发性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排除严重胸外伤和颌面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受伤原因、损伤类型、意识状态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在入院后即刻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在出现呼衰指征后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选用德国Evita AVSⅡ型[2],参数设定为:呼吸频率16-20次/min,吸呼比为1:(1.5-2.5),潮气量为12-16ml/kg,氧浓度50-60%,CO2分压(呼气末)35mmHg[3]。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值变化,根据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自主呼吸的改善,循序减少PSV压力,直至达到正常水平,再撤机观察。
1.3 观察要点: 观察患者血气分析值变化、抢救时间、并发症、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卡方11.3和SPSS11.0分析结果,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用t表示,如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气分析值变化比较 具体见表一:
两组入院时各项检查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本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程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抢救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病情程度、个人体质无明显差异,抢救方法相同,治疗组抢救时间(23.25±10.53)min,对照组抢救时间(41.32±15.36)min,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并发症、死亡率比较 具体见表二:
治疗组并发症例数、死亡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脑外科病人由于颅脑损伤,经常有意识不清、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等情况,或因为神经被血肿压迫,发生呕吐,回吸造成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造成低氧血症,导致各组织器官缺氧性功能障碍。为改善器官缺氧状态,患者应用机械通气,通过输入氧气为脑和重要脏器供氧,使血液动力学良性改变。本组入院时即开始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抢救早期组织缺氧得到纠正,此后未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现象,抢救时间短,抢救后并发症发生少,死亡率低。对照组在出现呼吸衰竭时开始应用机械通气,虽然脑组织缺氧状态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得到改善,但比治疗组应用的时间长,部分患者因为脑血管收缩,颅内压降低,出现脑组织灌注不足,损伤程度加重,所以术后并发症较多较重,死亡人数较多。为改变患者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模式以PSV为主[4],通过控制模式参与,更利于机体调节,更近于人体生理状态。机械通气利于排出痰液,控制肺内感染,尽早改善患者症状,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脑水肿高峰期,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在入院初对颅脑外科患者即进行机械通气,是更适合的通气时机。
参考文獻
[1]吴雪松,贺昭忠.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应用的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
[2]于作华,岳玉成,刘九德.机械通气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
[3]解东,戴维松,宋丽华等.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应用快捷护理路径急救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08.
[4]彭东海.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