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3-04-29杨晓菁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仁学公民道德人性

杨晓菁

【摘要】《伦理》的编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孔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对人性进行了独特的剖析,形成了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体系,构含了极为丰富的道德观。在中国开始逐步重视发展公民道德的今天,其中不少的理论值得人们所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仁学;公民道德;人性;伦理

孔子的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年,礼崩乐坏,战乱不断,面对这种现状,他提出了“仁”的思想,这是他的核心思想,孔学甚至也可以说是仁学。孔子构建了一整套的仁学体系,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围绕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展开论述,明确地将“恭、宽、信、敏、惠”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孔子关于“仁”的理念起于周礼,却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体系。他认为,“仁”居于主导地位,是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而其他的道德规范,比如孝悌、忠信、智勇等等,都是源自这个核心。由于这种思想产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因此而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是,这其中许多普遍的思想观点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重新审视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把握公民道德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公民的道德素质道德却不但滑坡,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仁的内容,达仁的方法,仁的作用,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孔子的仁学。由于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内容、方法、作用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亦相互交叉。“爱”是“仁”的本质内涵,“仁”的内容、作用及其修行方法都由此延伸而来。

所谓“仁”,在孔子看来,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爱人,这也是“仁”最为广泛,最为基本的含义。《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当然,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抑恶扬善。这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论语·里仁》)里都有所体现。

孔子“仁”的第二层意思是修身,也就是对道德准则的遵守。

孔子认为人要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遵循礼制,这是一件既简单又艰难的事情,虽然这种对自我的约束与孔子看来是要事事遵循周礼,但根本上来说,这种约束自己,遵守礼仪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仁”的最后一层意思是指一切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人能够做到恭敬、宽厚、诚信、勤奋、恩惠五种品行,就可以说是仁者了。

孔子的这些仁学思想虽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许多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有价值,尤其是仁学思想,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道德观念——平均主义、保守惰性与市场经济产生的新到的观念——功利、效率、平等、竞争、合作等观念相碰撞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西方国家的腐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入国内,这都对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提出严峻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是很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孔子“仁”的思想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孔子的仁学思想于当今的意义

当今,以儒学为主的国学得到了极大关注,中国人又一次开始大力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全面学习《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重新研究那些富有深刻内涵的思想中的现代价值,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孔子仁学思想与公民个人道德建设

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从“做人艺术”角度观“仁”,则“仁”所倡导的人生哲学,便是一种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人生哲学。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人生哲学。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说道德修养主要来自个人的努力。一方面要学会怎样做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就是把学到的道德方面的知识变成自己的道德意识。

此外,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就是说求学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把努力学习和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仁”还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力求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孔子的仁学思想凸显了对人的重视,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关心,与任何东西相比,人都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如果人的一生中缺少了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即使拥有再富足的物质生活都不能带来幸福。

2、孔子仁学思想与公民家庭道德建设

“仁”强调亲情伦理,核心是爱对爱的回报,而这一理念对当今社会重建亲情伦理提供了良好的传统文化资源。家庭是公民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场所,父母在孩子思想道德行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在民主平等家庭的孩子在走向社会后就能以平等的姿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与他人互尊互爱、相互鼓励。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孔子所讲的孝,不仅指对父母物质生活上的供养,而且还包括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对父母的尊重比赡养更重要。尊重并不意味着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当父母出现过错时,也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

孔子要求人们建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尊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尊重,这是现阶段公民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要求。

3、孔子仁学思想与公民职业道德建设

仁体现的是“忠恕”,也就是说有仁德的人要自立,就必须使他人也自立,自己要有成就,就必须使他人也有成就。要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强求他人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把自己不喜欢的施加给别人。忠恕之道既是传统美德,又是时代风尚,只要我们对忠恕之道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忠恕之道就可以作为现代职业道德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4、仁学思想强调师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孔子仁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可以取得进步,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厚此薄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认真虚心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以十分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友好相处,主动争取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洞悉他们内心的律动,学生才会把自己的困难、喜乐或功失尽情的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解除,所以,真正的热爱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冯华.公民道德及其相关概念刍议[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

[2]刘欢欢,吕欣.孔子伦理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4).

[3]刘书正.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J].武警学院学报,2009(1).

[4]张焱兵.论孔子仁学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齐鲁书社,2001.

猜你喜欢

仁学公民道德人性
兄弟草原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人性的偏见地图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功能与人性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