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
2013-04-29彭延荣
彭延荣
【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解决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图像世界。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的传播,因新技术的到来,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比例也做出了新的调整。只是面对“空降”而来的网络技术,中国网络传媒业的发展凸显畸形发展、“人格分裂”的症状。中国社会的发展能否跟得上网络技术的革新速度,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网络视觉传播;畸形发展;个人主体意识
“在诸多民主化建设意义上的后发展国家,互联网上相对宽松的自由则有力地推动了民主化进程,使得长期处于喑哑状态的各种民间话语突然间找到了它们的出口。”[1]其实,网络开放的不只是言论,还有人们“敞明”的尺度。网络的出现使往昔不能在传统媒体上明目张胆公布但能迎合许多人心理需求的图片视频得以公之于众。虽然鱼龙混杂,但都一股脑呈现在大众面前。
各个国家传播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共通的规律。虽然各个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同,但是依附于不同技术的信息传递也有着类似的起承转合发展脉络。美国镀金时代是美国报业从党报向商业报纸转变的过渡时期。美国渡金时代报业的发展和当下中国网络新闻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笔者希望通过回顾和反思镀金时代美国报业的发展状态和特点,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当下中国网络传播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及时代特点。
一、从美国报业发展反观当下中国网络传媒业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在新闻传播发展的历程中,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一次色情信息、煽情信息泛滥时期。美国渡金时代(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新闻业的发展,和当前中国新闻业现状有着极其相似之处。镀金时代是美国现代报业形成的关键时期,报刊逐渐由党报转为独立的商业报纸,煽情新闻大放异彩。发生在历史上著名的普利策和赫斯特黄色新闻之争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的传媒业主,为了扩大发行量,不惜大量刊登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新闻、公众关心的本地新闻以及耸人听闻的黑幕新闻,还有一些编辑热衷于“自创新闻”。与赫斯特《纽约新闻报》的竞争中,普利策逐渐丧失之前秉承的新闻理念。为一较高下,他们完全按照公众的喜好制作新闻,大量刊发色情、犯罪、含有刺激性叙述的新闻来迎合普通大众的品味,“整个报业正在演变成百货公司”[2]。这些新闻,毒害健康心灵,遗害无穷。
然而,当所有报纸都想在煸情新闻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分得一杯羹时,这时候渡金时代的美国出现了一个冷眼旁观的智者,那就是——《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原名《纽约每日时报》,1851年9月18日由亨利·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共同创办。不同于当时在纽约正红火的《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这三大以“煽情新闻”著称的便士报,《时报》标榜——客观、公正、冷静。1896年奥克斯家族接管了《纽约时报》,继续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理念,并将《时报》的编辑方针进一步深化,力求办成一份“清白、庄严、可信”的报纸。
与当时沸沸扬扬的普利策与赫斯特为战场一争高下的“黄色新闻”喧嚣氛围相比,《纽约时报》像一个冷眼旁观的智者,“用简明动人的方式,文明社会中慎重的语言,来提供所有的新闻……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地提供新闻,成为探讨一切与大众有关的重大问题的论坛,并为此目的而邀请各种不同见解的人,参加明智的讨论。”在喧闹中追逐严肃比制造事端更富创新意义。在奥克斯1935年逝世前,《纽约时报》已与隔海相望的英国《泰晤士报》并称为“报纸中的报纸”。此时,普利策的《世界报》已于1931年停刊,赫斯的报纸日趋衰亡。“赫斯特、普利策、贝内特利用报纸追逐的是金钱,权力和声名远扬,而阿道夫·奥克斯追求的则是受人尊敬。”[3]
任何时候,当一大部分人被现有的新闻传播机构长期忽视时,最终总会有别的新闻机构被设计出来以满足这一需要。恰如一个小孩读书一样,通常是从稚嫩、浅显的故事开始,随着自身长大、成熟,他们需要读一些深层次的书。因此,当处于发育期的读者第一次接触新的传播媒体时,常常喜欢评论家们称谓的“耸人听闻”的报道,即为了刺激情感而强调感情刺激。当社会文化氛围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报业就有可能不依赖于煽情手法而争取到大众,因为它们必须适应阅读能力日益提高的读者,《纽约时报》就是完成这一循环周期的例证。网络视觉传播的发展亦是如此。
二、网络媒体视觉传播现状分析
中国当下的网络媒体发展,和美国报业的发展有着极强的相似之处。各大新闻网站网易、新浪、凤凰网、搜狐新闻,一方面煸情、情色视频图片任意在网页上“招摇过市”,另一方面,几大网站的发展却呈现雷同的趋势,互相抄袭和模仿层出不穷。
不管是哪家网站,网页两侧的广告深红抢眼,让人不得不被迫关注其宣传内容。左侧两名男子接吻的图片,让人想入非非的同时,也不断下压着人们可接受的道德底线。头条新闻“习近平:党史国史是各项事业的必修课”,受党管媒体的影响,该网站又不得不披上一个大义凛然、端庄贤淑的外衣。原因在于,新闻网站,一方面他要盈利以自存,另一方面又要扮演起“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正人君子的模样。所以,我们看到网页多是人格分裂的表达者。
腾讯网是中国网站人格分裂的有力明证。腾讯以QQ为基础,向各个方面发展。以其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强大的客户群体,几乎人手一号的资源,不断发展吞噬着互联网各个领域。根据官方数据,腾讯即时通讯服务的活跃账户数达6.125亿。凭借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天然的客户端资源,腾讯也逐步将业务延伸到互联网的诸多领域,网络游戏、新闻门户、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影音、播放等等,均抢下较大的市场优势,让人不得不感叹腾讯的扩张力之大。
当腾讯网一览网络天下的时代,谁又能想到,他起初只是用一个小小的即时通讯软件征服了天下。甚至在2010年还闹过一起和360明目张胆“格斗”的闹剧。一个企业在新生之初,首先想到的就是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盈利。当生存得到稳固的保障之后,几大商业集团的垄断格局基本稳固之后,它才有可能考虑社会公益,考虑社会责任。腾讯集团也没有跳出这套企业崛起的基本逻辑。
虽然腾讯的业务不断拓展,但它始终坚守着自己原初的阵地,并不断巩固和加强人们对QQ的依赖。从视觉传播角度来看,登录qq软件,方寸之地,腾讯也能做出大文章。以往每到节假日,软件登录页会自动显示与该节日相关的设计主题。但是登录软件之后,会跳出一个腾讯网首页的“索引页”。看到这些,之前软件登录前所产生的温馨感、庄重感、崇高感马上大打折扣。不得不承认,腾讯网首页“索引页”的内容,不管是图片还是文字都在用最感性、最色情、最能满足人们猎奇心态的方式挑动着人们的神经。恐怕中国的父母没有一个人愿意腾讯跳出页展现在自己未成年孩子面前的。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让我们很难对社会上所谓的热点新闻平静以待。同一网站推出的内容,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视觉传播效果,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强大。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黑暗和光明并在,智慧和愚昧比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不断的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培养和完善个人主体意识,网络才能最优化的为个人服务,人类社会才能更好的运用网络这把利器。
三、个人主体意识的确立—网络视觉传播得以优化的前提
在网络中,作为传播主体的人是一切传播的核心,没有人的传播,网络就没有任何意义。同理,网络上存在的问题,也是现实中人的问题的写照。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和解释具有主体性的人,那么就无法解释技术对人的作用。
技术不断革新使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曾经只由商业和权力垄断的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因设备价格的降低,技术操作的简化,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其内容制作中。数码摄像机DV的出现,使中等收入的人就可以拍摄和编辑自己的视频,然后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有时点击率甚至高过一份报纸的发行量。DV、电脑、普遍流行的智能手机等,“消解了大众的技术自卑与金钱恐惧”,也让普通人面对庞大的信息传播机构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由此也拉动电视、电影、报纸、杂志走向普通人,和普通人进行合作和互动。这些变化又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大众媒体的运作方式和理念。所以崔保国(南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认为“媒介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但是真正实现了技术的平等,中国传媒业就能良性发展了吗?骇人听闻的新闻一波又一波的出现,但类似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因为前一事件的大范围的传播危害性降低,人们对同类事件的应对也没有因前一事件大范围的报道而成长多少。某一恶性事件,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但是看网络互动区,多是谩骂和情绪宣泄,集体吐槽,之后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因更有吸引力更刺激性的新闻的出现而转移。
网络实现了群体的互动,网络也为各个如何的自我展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它并没有让人们“达成共识或洞见”,没有增进人们彼此的理解,没有减少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人们精神生活也没有因为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加充实丰富。原因就在于,技术进步了,但运用这些技术背后的人并没有随之成长。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那批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发展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4]只是,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儒家思想的控制,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使得中国在技术发展上落后于西方上百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奋起之追,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都实现了跳跃式进步,可是过渡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在与日俱增。并且这些问题,并没有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少多少。跳跃式进步积压的问题太多,使我们处于一个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动荡不安的年代。
就网络媒体传播来说,网络技术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技术,它的大部分技术原理起源于美国。网络“空降”到中国之后,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还出现了像“木子美”、“干露露”、“凤姐”、“郭美美”等奇葩人物,借助网络平台,在现实社会中赢得关注和利益的社会怪象。这些社会怪像能够大肆横行,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技术高度发展,但人的发展走在了技术的后面,人类被技术绑架。
这种个人主体意识的缺失在网络互动过种中的表现即为极易捕风捉影、盲目跟风,在匿名状态掩护下毫无节制的发牢骚,思维上懒惰,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色情网站中等。有怎样的社会就有怎样的网络环境,网络即我们。新媒体的互动性使普通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以实现的同时,为我们每个人营造了可以实现一个表达自由和质疑的自由契机,但它也放大了人性恶的一面。我们面对的现实越是非理性的,那么就越需要理性的强大才能去面对。网络良性互动的实现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和完善。
注释:
[1]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4.
[2]里查德·科恩.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J].国际新闻界,2001(2).
[3][4]曲国先,蔡丽娟.从互联网络到视觉传达[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