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之“雅”

2013-04-29张敏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严复通俗古文

张敏

【摘要】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提出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众多学者也对“雅”这一原则提出质疑,认为严复过于强调文言文,有盲目崇古的倾向,认为“雅”这一原则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本文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与此同时,本文旨在使读者从众多的质疑与非议中了解严复提出“雅”这一原则是有其深刻历史渊源和背景的,我们应该正确评价看待这一原则,客观认识严复对翻译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信”;“达”;“雅”

一、背景介绍

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1897年发表的译著《天演论》使他一举成为全国著名人物。严复认为翻译应求其信,但如果不达那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其达。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著。“达”就是译文通顺畅达,这是翻译最起码的条件。但“信”“达”之外还要求“雅”,对于“雅”的阐述严复引用《易经》《论语》中的话。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雅。所以严复认为理想的翻译必须是信,达,雅三者的统一。但是近年来国内有研究者认为严复的“信”“达”“雅”三条原则起源于英国翻译家泰特勒所写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因为作者在此书中也提出“三原则”:“一是译文必须能完全传达出原作的意思。二是著作的风格与态度必须与原作的性质一样,三是译文必须含有原文中所有的流利。” 目前在学术界关于严复“雅”的论述也颇有不同的意见和非议,许多翻译理论研究者都对“雅”这一原则有不同的看法和研究角度,所以下文将主要介绍近年来不同研究者对待“雅”这一原则的不同态度。

二、学术界对于“雅”这一原则的批评

虽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得到很多积极的评价,而且这三条原则在近代乃至中国翻译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也产生很大反响,但对于“雅”的论述却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甚至批评。郑振铎在《世界文库编例》中明确提出:“能‘信便没有不‘达的。凡不能‘达的译文对于原作的忠实程度便也颇可怀疑。”至于“雅”,他认为是不必提及的,他批评严复的“雅”往往是牺牲“信”而得到的,不足为训。由此可以看出,郑振铎认为“雅”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除此之外,梁启超当时高度评价严复“于中学西学皆第一流人物”的同时,又在《绍介新著〈原富〉》中委婉批评严复的翻译“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况此等学理深颐之业,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僮受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耶,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由以上的各种批评态度刻意看出,片面求雅给严复的译文带来了艰深难懂的的特点。实际上,严复本人也曾经说过“雅”偏重于美学上的“古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而且他也反复强调:“不佞之所从事者,学理邃颐之书也,非以饷学僮而望其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古书之人,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

综上所述,严复关于“雅”的论述确实多少流露出盲目崇古的倾向,他同时认为西方的文章也是古代的好。陈福康认为严复将“雅”和“俗”绝对的对立起来了,有违于辩证法,他还认为严复说的“雅”又偏于“古雅”,有曲高和寡自鸣得意的味道。其实无论对严复所阐述的“雅”持何种评价,严复所提倡的用文雅的文言文来翻译外国著作是有特定背景的。首先严复本人的大部分译作都是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这类著作的翻译确实不大适宜过于“利俗”的文字。而且严复所翻译的作品是有特定的读者对象的,主要是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和官僚,对于这类读者他们习惯用文言文这种古雅的文体来书写阅读。由此看来,严复之所以把“雅”列为翻译三原则之一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的核心不是过多的关注他译文的深奥难懂,最主要的是应该正确认识严复为何要用古文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所以以下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正确认识严复提出“雅”这一原则的深刻历史背景。

三、对于“雅”这一原则的客观认识

桐城派大师吴汝纶称赞严复的译著“骎骎与晚周诸子想上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严复长于古文写作,再加上本人是一位古文学家,所以严复的译作大多是文言文,正如他自己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谈到:“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换句话说,在翻译的时候,严复觉得用古文表达容易,而用通俗的文字表述难,这其实是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所感同身受的,当然严复也不例外了。鲁迅在译《月界旅行》是就说过:“初拟译以俗语,稍逸读者之思索。然纯用俗语复嫌冗繁,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所以在鲁迅看来,用古文译西书,特别是汉以前的文体,易于达意,而用通俗的白话文反而不习惯,不仅翻译的速度慢而且达意亦难。即使像梁启超这样提倡使用通俗文体的翻译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翻译《十五小豪杰》时,他本来想用通俗文体,但是译了两三次后中途又改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文体来翻译,并解释:“本书原拟用《水浒》《红楼梦》等书体裁,纯用俗话,但翻译之时甚为困难,参用文言,劳半功倍,计前数回文体,每点钟仅能译千字,此次则能译两千五百字。译者贪省时日,只得文俗并用。明知体例不符,俟全书杀青时,再改定耳。”从以上几位翻译者的亲身感受中不难看出翻译时用文言文更容易贴切准确地表达作者意思,而用通俗的白话文相对比较难,又加上严复作为一位善于古文写作的名家,在翻译时倾向于用古朴优雅的古文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严复选用古文翻译西方著作的主观原因。

其次,严复提出“雅”这一原则的客观原因在于用优雅的古文来翻译会提高译文的价值。而且,在近代的知识界,不管是提倡用文言文写作的学者还是提倡用通俗的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家都倾向于把语言分为雅言和俗语两种,前者是真正的文学语言,是登大雅之堂的“美文”,后者则是给初识字的妇女和普通老百姓启蒙的工具,所以用文言文写成的东西被视为“阳春白雪”,而白话则只是启蒙和宣传的工具。正是基于以上因素,严复用高雅古朴的文言文来翻译《天演论》等著作,并且这些著作在整个社会上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理解严复用古文翻译西方名著的原因了,对于他所提倡的“雅”这一翻译原则也就不必过于苛责了。

四、结论

作为翻译家的严复,他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的原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虽然对于第三条标准“雅”有很多质疑和负面评价,但像严复这样完整而有机地把“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他乃是第一人。即使不喜欢这三个字的人也无法否认这一事实,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客观地评价“雅”这一原则,要认识到它的提出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主观原因的,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翻译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4]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

[5]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7]严复.天演论·译例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郑振铎.世界文库编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严复通俗古文
严复全集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Sumo Wrestling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严复修改试卷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