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叫“舌尖上的腐败”反弹
2013-04-29朱学林
朱学林
在整治公款吃喝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相信很多人脑海里都有记忆。打“擦边球”,玩“新手法”,使“舌尖上的腐败”几度反弹。如今,公款吃喝现象有所减少,但仍要警惕其有所反弹。
笔者留意到,目前一些人已热衷下列“对策”:
一者,“变通法”。以招商引资接待客商为名,行假公济私相互吃请之实。如此之“变通”,给公款吃喝竖起了挡箭牌,我吃我喝,尽在招商,何罪之有。但这瞒不过知情群众,他们揶揄说:“招商引资是个筐,什么吃喝都可往里装”。据媒体披露,此“变通法”,已在一些部门、单位进行。
二者,“转移法”。将公款吃喝场所由高档酒店搬到隐蔽的会所、单位内部食堂,或转移至乡村的“农家乐”、“土菜馆”。经此转移,我吃我喝,掩人耳目,何虑之有。据媒体披露,该“转移法”颇受欢迎。然从数起在会所大吃大喝事例被曝光可以看出,尽管“转移法”不显山露水,又不易被察觉,但尚做不到人不知鬼不觉。
三者,“拆分法”。将过去数千元一桌的餐饮费分解为一次几百元,少吃多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在这家酒足饭饱,明日去那家一醉方休。这样一“拆分”,我吃我喝,化大为小,何乐不为。此法可躲避风头、防范检查,一旦走路风声,就以“工作餐”为名敷衍过关。
四者,“障眼法”。到后街僻巷的饭店菜照点、酒照喝,但暂不结账,待过数月半载风平浪静后,再划款入账。这么障下眼,我吃我喝,我行我素,何怯之有。此法能使公款吃喝轻而易举实现“软着陆”。据媒体披露,此法深得青睐,一些人正在纷纷仿效。
毫不客气地说,这些“对策”大有蚕食眼下整治公款吃喝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之势。这种种“对策”不除,“政策”就会成为“纸老虎”,恐难以震慑住“舌尖上的腐败”反弹。
所以,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反弹,我们必须克服“一阵抓、抓一阵”做法,常抓不懈,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实行“一律不”和“零容忍”,一直从严治理下去。而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制度,包括来客接待工作餐制度、公务接待卡消费制度、同城近地不吃请制度、公务报销审计制度、公务接待超支自付制度等,更是断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且应强化督查惩戒力度,不妨进行常态化暗访督查,使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还可聘请民间监督员,让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同时鼓励媒体曝光公款吃喝现象。对明察暗访、群众举报和媒体曝光的问题,决不当“和事佬”,推卸责任,绝不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有一起问责追究一起。这样毫不手软地惩治“舌尖上的腐败”,任谁也“不能吃、不敢吃”,料它反弹也难。
而今有人认为,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财政收入年年增長,公款吃点喝点,不过是“牛身上拔根毛”,“森林里伐棵树”关系不大。也有人抱着“吃吃喝喝无所谓,不进腰包不犯罪”的心态,觉得不将公款装进“布口袋”,酒肉穿肠进“皮口袋”,不算什么。对这些错误认识,当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此乃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反弹的釜底抽薪之举,因为只有从内心深处“就不想吃”,这公款吃喝的痼疾方能得到根治矣。
责任编辑:戚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