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客体维度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3-04-29张震环

前线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张震环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实现新时期伟大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和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指“主体的认识和活动对象”。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首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是一个诸多因素参与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人的成绩,也不是少数个人的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是因为人在参与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必须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接受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并同时积累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应用者,同时又是实践者、改造者和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如何把二者有机结合,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水平和特点。

根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将作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分为:党的领导集体、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普通党员个人。党的领导集体是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把握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者、诠释者与错误的矫正者。党的各级地方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者、运用者和执行者。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者、解读者、传播者。普通党员个人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宣传者和贯彻实施者,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转化为现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基础性力量。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没有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虽然各个部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只有各部分互依共存,良性互动,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忽视、限制或无限拔高任何一个部分的历史作用,都会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是指主体在从事和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时所指向的一切对象物。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中国具体国情;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轻视现实问题研究。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讲,文本研究是必要的,但是是不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读懂中国現实,任何游离于中国现实的理论,都逃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宿命。

第二,作为实践创新群体的党的各级地方组织,理论素质亟待提升。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观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和根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分析,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努力提高我们运用马列主义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偏学术化。人民群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与支持,不仅依靠外在的宣传与灌输,更多的是要借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指导实践的实效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只有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针对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回答,才能实现其与群众理论渴求的有效对接,才能全面抵御各种异质性思潮的消极影响。

注重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实现这点,必须注重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

加强交流,通过制度平台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效互动。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人员大多分布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把握比较好,但缺少深入基层,了解实践的便利条件和机会。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密切交流,以制度为核心进行相应的平台建设,从细节上确立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程序,真正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效互动和整合。

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实现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的良性互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注重到群众中开展调研活动,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中去发现问题,并进行理论思考研究。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素质。理论创新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思想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接受,发挥人民群众自我教育的作用,从而激发其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郑 建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