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2013-04-29张占斌
张占斌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其后,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并强调指出:“我们要用开放促进改革,要以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总理如此重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一方面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经济环境变化倒逼中国经济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原因是我国原有的发展方式和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再继续。同时,也在于我国经济已经具备了打造升级版的条件。
一方面,国内外经濟环境变化使得原有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进行改造升级。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二是下一步的发展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问题,这往往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目前已发展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样也面临这类挑战。在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增加,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同时,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期待。三是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目前,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大的调整变化。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全球产业和技术革命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面临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如果按照原有的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将失去竞争力,长期徘徊在世界分工中的低端。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国际大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我国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发展已具备可以大有作为的基础。一是我们已站在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新基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为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二是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笼罩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优先课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和趋势。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国家之间可能有竞争、有摩擦,但更需要合作,互利共赢是彼此利益的交汇处,这有利于我们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下发展自己。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我国长期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改革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是以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首先,要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巨大的空间。这需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不断释放改革的红利。需要围绕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去推动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这可以使人民更有效地监督财政收支、优化支出状况,更多向民生倾斜。在金融领域要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而且要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针对城乡、区域两个最大的差距,特别是有八亿多农民和五亿多市民之间的涉及人口最多的城乡差距,采取措施,逐步使其缩小。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提高统筹的层次,使医疗、养老保险的报销、接续能够逐渐实现异地进行,这也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要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地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同时,推动民营资本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还要对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进行推进,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当然,改革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协调,推进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
其次,不断挖掘内需的巨大潜力。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特别是潜在消费需求大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重点是挖掘城镇化这个最大的内需潜力。城镇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同时,城镇化必然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住房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城镇化作为最大内需和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将必然成为未来改革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防止出现城市病和陷入拉美陷阱。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6%,我认为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城市病显性阶段的叠加期。中国虽然还没有出现诸如拉美和印度那样严重的“城市病”,但也存在诸如“半城镇化”、“隐性城镇化”、“被城镇化”、“准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和一定程度上的“病态城镇化”等现象和问题。此外,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继承、调整和优化,需要进一步改革,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中国经济正进入重要转折期,表面上看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实质上是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与否在于能否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进中求好。要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有效转化为企业行为,努力推动产业升级。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机制。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第一资源”的作用。要完善合作创新机制,灵活选择合作创新形式,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组建多样化的战略技术联盟,实现企业创新优势互补,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要优化技术消化吸收机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由重引进向重消化吸收的转变,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推动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式创新。要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更优惠的投资门槛,尤其是构建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不断降低其面临的高昂成本与风险。
转变政府职能保障中国经济升级
以改革促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政府职能转变是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必须牢牢抓住“四个分开”这个龙头: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相互替代,而是协调互动,发挥各自的功效和比较优势。实现形式就是“有效政府、规范市场、法治社会”,形象地说就是“强政府、好市场、大社会”。“有效政府、规范市场、法治社会”的核心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有效政府必须是有限又有力的政府,而不是大包大揽、权力集中的政府;规范市场是能有效配置资源、竞争有序的市场,而不是市场失灵、权钱交易的市场;法治社会应当是公民个人权利得到保障、在公共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社会,而不是事事找政府,公民缺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抓手。多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审批事项仍然较多,一些审批事项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下,对行政审批监督机制不健全,利用审批谋取私利的现象大量存在。为此,总的改革方向是大幅度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减少直接管理和介入微观经济活动,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更大程度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要突出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和非行政许可审批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实体经济、民间投资和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审批项目的清理力度,要有一定数量或比例的要求,努力向企业、社会、公民放权。改革工商审批程序,取消企业登记领域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取消企业注册资金制度。对于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做好后续监管工作,防止一些部门变相审批。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要改变“十羊九牧”、“五龙治水”的情况,实现归口管理,并大幅度减少审批。对行业协会特别是像商会、慈善、公益等性质的社会团体,取消主管部门,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设定任何审批事项都要于法有据,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广泛听取意见。对目前保留的审批事项,要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认真排查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廉政风险点。坚持审批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责任编辑: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