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美
2013-04-29涂敏
涂敏
摘 要:作为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无论是在主题、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其独特魅力,值得细细品味。本文主要分析该小说的悲剧美,从悲剧成因、人物刻画等角度一一剖析该小说的悲剧美,在悲剧中去欣赏美。
关键词:人物性格 悲剧 悲剧美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获得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正如威廉·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所说:“对于一个作家和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占领他的工作全部时间的应该是人类内心古老的真理、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是爱、荣耀、怜悯、自豪、同情和牺牲,除非他去铭记这些真理,如果他不铭记这些真理,那么他只是在诅咒的阴影里写作,因为他写的不是爱而是情欲,他写的失败里没有人失去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胜利里面看不到希望,最糟糕的是人们从这里面看不到悲悯和同情,他写的哀伤里面留不下真正的伤痕,他写的不是心灵而是内分泌。”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的深切同情。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1930年)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南方小镇——杰斐逊镇。格里尔森家族在南方战败后仍然保持着清高的门第观念,它的族长——艾米丽的父亲是个有严重父权倾向的人,他在女儿年轻时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向艾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她幸福的权利。父亲去世后,一无所有的艾米丽不顾世俗的观念,很快就爱上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赫默,这多少给了艾米丽单调而乏味的生活一点温暖。但艾米丽始终无法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与父亲对她的影响。当她发现赫默无意与她成家时,用砒霜毒死了他,以为只有这样既可以挽留爱情又可以保住名声。从此,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死尸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镇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
在这个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美国南方贵族阶级日趋没落的衰亡历史,作品充满了荒诞、怪异的气氛,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恐怖、疑惑的迷宫,随着作者对令人不可捉摸的小说主人公行动和内心世界的揭示,渐渐得到一点思维的线索,到最后情节急转直下,人物的形象才豁然明朗。从这一点上来说,小说作为“约克纳帕塌法世系”的组成部分,正体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思想和格调。
一、悲剧的定义
悲剧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悲剧主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和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往往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而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即使命运使他陷入苦难或毁灭境况之中,他也敢于拼死抗争,表现出九死不悔的悲剧精神。无论“英雄悲剧”“家庭悲剧”,还是“小人物悲剧”,都要探索到人类本质力量这一人生最深的底蕴。人们意识到的与意识不到的要求、欲望、情感、意志、思维、兴致等,都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对人的生成。悲剧性的矛盾体现了人的内在生命运动的无比丰富性与独特性。然而,悲剧人物又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意愿。人类的分裂冲突,与其说是人与外在世界的搏斗,莫如说是人与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在搏斗,是人自身的分裂与对立。人是由自己创造的,人也就被自己所毁灭,不论战胜或毁灭,均来自于人自身内在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力量,使得我们将自己意识到的或意识不到的欲望、情感、意志、思维、行动、命运都提升到人类自我创造的历史行程当中去,从而获得发展与完善自我,确证自身的解放之感,获得要求有一个合理的社会环境的自觉意识。
二、悲剧性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体现
1.艾米丽的悲剧命运
首先,家庭温暖的丧失剥夺了艾米丽健康人格的形成。小说中的艾米丽尽管成长在大家族里,不愁吃不愁穿,却自幼丧母,独有父亲在身边。作为男性,父亲无法给予艾米丽母亲般的温暖,而且父亲是霸道强势的,他认为将她与外界隔绝是对她最好的保护,所以他以自视过高的心态一直在护卫着艾米丽,或许艾米丽曾想过反抗,但经年累月,这已成一种习惯,她已被父亲的高塔牢牢困住。父亲去世以后,她一直赖以维生的塔也随之倒了。她原本可以敞开心扉不再过寂寞孤独的日子,可是她又依据父亲对她的影响建造了另一座塔,以此否认父亲已死的事实。或许她心中认为这是最安全的一种方式。
其次,家族的没落也给予艾米丽深刻打击。作为南方显赫的贵族之家,在艾米丽的父亲之前,他们一直都享受着特权,享受着镇上人的尊敬和爱戴。作为父亲的掌上明珠,艾米丽自然也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可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北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南方封建社会的倒塌和贵族的没落。失去了家庭庇护和父亲溺爱的艾米丽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基本能力。
再次,爱情的破灭是压倒艾米丽的最后一根稻草。北方佬赫默的出现使艾米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再也不愿意继续孤独的日子,所以她尝试出门和人群接触,可是父亲对她的影响太深。她那高傲的心深爱着赫默,却不懂得与他交流爱的情感。于是当她将要和赫默结婚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切并不是赫默想要的,因为赫默对自由的执着使他不愿意对婚姻做出承诺。所以,当艾米丽知道自己不能拥有赫默时,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赫默带入自己的世界。
2.北方佬赫默的悲剧命运
爱情是通向幸福之路,对于赫默,却是死亡,他万万没有想到和内向、纤细的艾米丽的恋爱会让他丧命。他本是充满生命力的快乐青年,是工地的工头,在事业的发展期、成长期,却死于艾米丽的砒霜之下。
三、艾米丽与赫默的悲剧美
艾米丽和赫默作为年轻的生命,自然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他们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和无限可能的未来,是向上力量的代表,却在传统力量和新生力量的博弈中都失去了生命,令人扼腕,体现了悲剧矛盾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必然性之中。
艾米丽是一个有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女性,她不是传统意义上“屋子里的天使”。第一,她在父亲死后,勇于追求爱情,同来自北方的赫默大方恋爱,书中写道,“过了不久,逢到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就看到他和艾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以后每逢礼拜天下午他们乘着漂亮的轻便马车驰过:艾米丽小姐昂着头,荷默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这些描写都显示出艾米丽在爱情爱得投入而热烈,完全不顾当时人们对她和赫默之间恋爱的八卦和饭后闲谈,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她追寻自我,追寻快乐和幸福。
赫默是来自北方的一青年,代表了新生力量和向上发展的阶级,是符合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书中写“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赫默·伯隆,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洪亮,双眼比脸色浅淡。一群群孩子跟在他身后听他用不堪入耳的话责骂黑人,而黑人则随着铁镐的上下起落有节奏地哼着劳动号子。没有多少时候,全镇的人他都认识了。随便什么时候人们要是在广场上的什么地方听见呵呵大笑的声音,赫默·伯隆肯定是在人群的中心”,“荷默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不俗的外表、能干精明和爱社交会社交等讨人喜欢的优点和性格,都衬托了赫默死去的悲剧性结局。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艾米丽和赫默,虽然是人类社会中的小人物,死在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却让读者仿佛看到美好的事物在自己眼前毁了,让读者感受到难以言说的疼痛,读出了其中的悲剧美。在文学里,玫瑰是爱情、爱慕和敬仰的表示,而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却是死亡的象征,是对艾米丽和赫默爱情的讽刺,这真是一出人间悲剧,却也让读者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美,那就是死亡之美、悲剧之美。
参考文献:
[1] 陈艳丽.《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叙事评价研究[J].时代文学,2010(16).
[2] 黄淋,唐雪琳.试析艾米丽的主体构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一种拉康式解读[J].安徽文学,2012(5).
[3] 景艳辉.浅析福克纳的南方情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剑南文学,2010(10).
[4] 李慧.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不可靠叙述解读[J].文教资料,2010(11).
[5] 石子娟.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6] 王敏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J].外国语,
2002(2).
[7] 喻欢欢.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哥特情结[J].剑南文学,2009(8).
[8] 周大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朵凋零的玫瑰花[J].电影文学,2011(10).
作 者:涂 敏,硕士,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