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的隐喻性

2013-04-29吴振尘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5期

摘 要:《三个和尚》的主题具有现实的隐喻性,主要表现为: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呼唤敬爱的礼仪传统、提倡管理制度化、提倡独立能力、呼唤奉献及分享的精神,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显示了佛理在俗世生存中以及适宜儿童成长的“有错能改”的教训等。

关键词:《三个和尚》 动画剧本 主题分析

引 言

剧本《三个和尚》的编剧是包蕾,作品是根据我国民间著名的谚语改编的。谚语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1980年动画片《三个和尚》(阿达导演)出品后,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三个和尚》产生的起因,是阿达在1979年春天听了侯宝林在一段相声《和尚》里点到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受到启发,于是请包蕾编剧。初稿通过后,但丢失了,之后包蕾写了第二稿,即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动画剧本《三个和尚》。马克宣把《三个和尚》归类为“寓言故事”①。

对于《三个和尚》动画片的研究,成果很多。較早的是由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从三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一书,包括导演、编剧等主创人员共十六篇论文。之后的研究也不绝于缕。作为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作,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是必然的。张骏祥曾说:“这是一部短短的、不足两本的影片,但是值得写一篇长达万言的文字来分析研究它的成就。”②本文不去做综述的工作,而是侧重以往很少谈的剧本主题方面。

一、提倡“心齐”的团结协作精神

陈剑雨发表在《电影艺术》1982年第1期的长文《从三句话到一部影片——评〈三个和尚〉》中总结作品的主题为:“不是人多了办不好事,而是心不齐办不好事,人多心齐就可以办好事。”③松林、强小柏在《从剧本到影片》一文的结尾也说:“现实生活也证明了这个道理:不是人多了办不成好事;心齐了,人多也能办好事。”④编剧包蕾谈《三个和尚》时说:“幸能同心协力,一齐救火,在战斗中忘却旧日小隙,建起友谊。”⑤导演阿达概括作品的主题为:“人多心不齐就会坏事;同时又告诉人们,只要心齐,劲往一处使,就能够办好事,这就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原来谚语中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意思是“一句贬语,讽刺那些各打小算盘不肯合作的人们”⑥。以上都指出了作品提倡“心齐”即团结协作精神,但都很少举例,也许是因为都从三句话谚语本身及作品的结局而言的缘故。

两个和尚抬水吃,“抬”字,说明了两个和尚的团结协作,所以有水吃。三个和尚缺少了“担”和“抬”的合作行为,结果导致没有水吃,生命就面临着渴死的危险。在两个和尚抬水吃的时候,因为水桶滑到另一边不居中,小和尚把木尺在扁担上划了杠子,把绳拴在中间,这样谁也不吃亏了。这个细节的设计,在唯一的一次合作上,显得很不团结。

庙里失火之后,三个和尚积极合作取水灭火,在这种共同的灾难里,建立了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让他们渡过了火灾的难关,而且获得灵感,在山崖边上装上个滑轮取水,此后就不用下山去挑水了。

上面两个大的情节设计,一反一正,突出了团结协作的主题。

二、呼唤敬爱的礼仪传统

庙里本来没有和尚,起初跑上山的是小和尚,接着是“长个儿和尚”(长和尚),最后来的是胖和尚。这样,庙里就有了三个和尚。按道理来说,庙里应该有个管事的,或是主持。小和尚虽小,在另外两个和尚没来之前,是庙里事实上的主人。剧本里说明了小和尚在庙里时间很长,“一天天这样过去”“天天念经”。后来的两个和尚不是来任职之类的,可看做是客人。所谓入乡随俗、客随主便,长和尚、胖和尚对小和尚,理应存在个尊重,小和尚对两个客人理应尽地主之谊,所以不存在没人去挑水的问题。这里,就缺乏相敬相爱的中国礼仪传统。

三、提倡管理制度化

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何琼玲对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从经济学的角度做了分析,证明了“制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三个和尚的供水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完全是因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合理的制度供给是促进水供给增加(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⑦。从博弈论理论看,两个和尚的时候,最优策略选择是挑水,三个和尚的时候,最终的博弈均衡出现在不挑水。何琼玲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来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1)制定有效消除外部性效应的相关制度措施,如直接利用行政手段管制、引入“庇古税收”机制、明确产权(将水缸里面的水私有化)和自愿协商;(2)制定降低交易成本的相关制度措施,如将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合理分工,进行绩效考核,建立合理的机理机制和约束机制。

四、提倡独立能力

小和尚一个人在的时候,显示了较好的独立能力。在独自呆在庙里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和尚从高高的山上,担着吊桶和扁担下山去挑水吃。其他做的事有:天天敲着木鱼念经,一次把小老鼠给吓跑了。这样的独立能力是好的。长和尚来到之后挑了一次水回来,再去挑的时候,刚出庙门,就回来了。因为他想:“尽是我挑,他到舒服。”就要小和尚一起去挑。长和尚的所想所做,就不能独立了。对此,张之路说:“孩子们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很容易体会到其表层的涵义:故事教育孩子做事不能依赖别人,要勤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⑧

五、呼唤奉献及分享的精神

在谈到作品的角色的时候,角色人性中存在着“私心”,这是都能看到的。包蕾在谈《三个和尚》的角色塑造艺术时说得明确:“这三个人物虽然各有个性,有的聪明而多‘小心眼;有的憨直而不顾大体;有的有力气却不愿使,他们都有一些一般人常有的私心,不愿意自己为别人多干一点,而要求别人为自己多干一点,由于这种思想,矛盾就容易展开。”⑨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是因为缺乏奉献及分享的精神。没有人愿意下山挑水或合作抬水,“三个和尚背对背坐着念经,谁也不理谁,听凭扁担、水桶在地上空闲着”。当代主旋律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和尚们念的经里面,也有佛祖舍身喂虎,以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等舍己为人的教导。但他们都不在心上,他们不懂得所做事情是为了什么。实际上,这种人生缺乏现实及理想的意义。

六、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

《三个和尚》一个主题内涵是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吃水,是人生的物质层面。念经,是人生的精神即意识层面。没有水吃,经就念不成了。没有水,也就灭不了火,以至于会失去生存的小庙而无法安身。水的重要性占据了故事的全部。导演阿达拿到包蕾的剧本后,进行了再创作。“首先是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加以调整,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情节或‘噱头,留下的就是挑水和念经。因为这两件事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可以着意刻画的。譬如,一个人的时候是怎样挑水、念经;两个人的时候又是怎样担水、念经;三个人的时候又该怎样……这正是矛盾所在,揭开这些矛盾,并继而解决这些矛盾,这就有了‘戏。”⑩导演留下和加以着意刻画的挑水和念经,正是物质和精神的隐喻象征。

七、显示了佛理在俗世生存中

《三个和尚》的角色是和尚,而不是其他人群,明显有佛理色彩。和尚的最高追求是成佛,即成为大彻大悟的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三个和尚没水吃,陷入了迷障之中,遮蔽了佛性。这时,连观音菩萨都皱眉。经历了失火之劫,三人齐心,领悟了互助共渡的人生精义。这时,“观音菩萨也笑了”,即是对三个和尚修炼的赞许,同时显示了佛理在俗世生存中的修行之道。

八、适宜儿童成长的“有错能改”的教训

三个和尚的身份设定,虽然来自于既定的俗语,但动画剧本的改编,已经赋予了三个和尚普通人的代表意义。包蕾说:“人物只有三个,就是这三个和尚,他们都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也没干出什么英雄业绩来,只是些普普通通的人,具有普通人的优缺点。”{11}这个为动画片创作的剧本,其观众定位以儿童为主,这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儿童服务的宗旨有关。包蕾说:“戏出来以后,据反映:不单小观众要看,大人观众也要看,竟有小观众看了几遍之多。”之后,包蕾指出剧本创作中隐含着一个“美好愿望”:“人们其实并不希望三个和尚一起渴死,而是希望他们得到个教训,幡然悔悟,力改前非。”{12}这样,就指明了作品之中蕴含的有错能改的规训主题。

关于国产动画片里的规训主题的表达,颜慧、索亚斌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中说:“《小猫钓鱼》可以说是以‘规训儿童为核心思想的动画电影滥觞,其叙事模式一般是:首先表现主人公错误的做法,然后错误做法导致危机发生,这时主人公接受权威(老师或长辈)的教诲,改正错误,最后用正确方法达到目的和要求。”{13}其实,这样叙事模式,首先是由儿童文学剧本所提供的。这种摸索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写照世界的抽象出来的哲理意义,不容贬低。人生的成长,往往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对科学真理之类的探索更是如此。由错误、导致出错误的结果、再到改正错误,这种故事模式是适宜儿童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代表作《儿童纪律教育》中认为:“规训儿童的错误行为,是要让儿童认识到所导致的‘相关后果”{14},而不是粗暴随意的惩罚。《三个和尚》中由不挑水的错误导致了没有水去救火的后果。这次失火,是由烛台引起的,如果身边有水,可能很快在火刚起来的时候灭掉了。小老鼠弄倒了烛台,也是三个和尚一贯纵容行为导致的结果。起初小和尚还吓跑了老鼠,之后在和尚们闹矛盾后,竟然看着老鼠钻到别人靴子里,而幸灾乐祸了。错误的后果关联着错误的行为,“如果行为和结果之间缺乏联系,就不会包含学习”,这样的惩罚只能“教会了儿童怨恨”{15}。儿童在反思行为和结果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正误观。《三个和尚》采用的规训主题的叙事模式,还是合理和恰当的。

结 语

《三个和尚》的构思起初是在1979年春天。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大会的主题报告,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饱受“文革”磨难的动画人对政治讯息应当是相当自觉的。“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质上是《三个和尚》对主旋律思想的表达。其余的主题意义是附含的。但对于这个创作背景,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以及今天的研究者,都给忽略了,这是对历史的遗忘。

①②③④⑤⑨⑩{11}{12}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三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第224页,第161页,第185页,第65页,第65页,第69页,第64页,第66页。

⑥ 文化部电影局编辑室等:《美术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⑦ 何琼玲:《“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经济学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年11期,第154页。

⑧ 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

{13} 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4}{15} [美]费尔兹M.V.、费尔兹D.:《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原晋霞、蔡菡、陈晓红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第185页。

作 者:吴振尘,长沙师范学院美術动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