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记·货殖列传》探析司马迁的“货殖”观

2013-04-29卢贵灵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性论

卢贵灵

【摘要】《货殖列传》大量描述各地物产风俗和自然资源,赞扬以“货殖”致富的“素封”者。以经济视角拾掇全篇,认为人类趋利、享乐天性决定求富行为,经济物质的富厚决定社会地位和权力高低。提出社会生产活动的兴盛是国富民强不二法门,主张以动态自然主义模式发展工商业,反对过多人为干涉。本文从人性趋利享乐的本性出发,分析农虞工商等产业生产并举的内在规律,阐释作者的国富民强观。

【关键词】货殖列传;货殖;人性论;经济观

《史记》素以“信使”著称,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位一体的模式,开创后世史书体例典范;内容贯古通今、包举宇内,作者用现实笔法写社会各阶层典型人物和典型现象,后者尤难能可贵。《史记·货殖列传》中专叙庶人发家致富,贵比封君事迹,为书写下层人物、底层现象的典型。

一、货殖三要素

1、需求是“货殖”源动力

古代“货殖”,指财货滋殖积累,《货殖列传》主要写商贾之事,工商业活动运转规律,撰写“货殖”活动是本传基本框架。而“货殖”产生同个人需求密不可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有五层次需求,第一即最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主要解决个人温饱问题。《货殖列传》中首先写到这点,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1](P751)耳好声,目好色,口好珍馐美味,身好舒适安逸,有慕荣之心等这些都是人的天性。积久成俗,故“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1](P751)依司马迁看,人性求利,受利驱使,极智慧之能取利之广。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1](P752)

社会各个阶层莫不如此,“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将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1](P755)

贤者竭忠尽智,清正廉洁,为趋利求富;将士攻城拔寨,奋勇杀敌,为重赏驱使;乡里少年,作奸犯科,任侠报仇,不避刑罚,为争财夺利。

连妓女揽客不择老少;渔夫猎主跋山涉水,不避猛兽,射猎捕鱼;好闲公子斗鸡走狗,竞争胜负;医生方士炫技,笔吏舞文弄墨,刻造伪书都为厚利。

满足生理需求后,人类追求更多更高需求,安逸舒适代替养家糊口生活方式,进一步发展“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思想,人的温饱解决后,追求海味山珍,但各地物产迥异,资源不同,促使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必然经济规律。

个人需求欲望是无穷的,故囿于某特定时代的老子“无为而治”论无法适用于常态化的社会,这点司马迁有早已洞察,《货殖列传》开篇引对老子“无为而治”一段,对其大加批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1](P751)

认为老子构想的安居乐业,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实为西方乌托邦,不具现实性,若定要以此为毕生追求,结果只有闭目塞耳,行走不通。[2]

正因人有趋利、享乐利己的需求,自然资源占有又十分有限,才促使人冒险,不怕险阻,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流的经济活动。

2、资源富足、物产众多奠定“货殖”的“底子”

国中物产资源情况,《货殖列传》有专述各地物产资源多寡、种类、分布:“山西饶材、竹、谷……”;“江南出梓、姜、桂、金、锡……”;“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记载巴蜀之地资源:“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巴蜀物产丰富,但巴蜀山路崎岖,交通闭塞,不便商品自由流通,故“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江南的楚越大地,有:“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1](P754)

3、资源有效分配、商品互通有无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经济向前迈进,社会走向文明,是历史车轮必经之路,贯穿“货殖”活动始终。汉朝经国初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局,国家实力显著提高,为商品经济潜滋暗长提供物质基础和安稳环境。《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1](P753)

各地资源有限,物产差异,物产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就十分必要:“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1](P754)如各地食盐情况:“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岭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1](P754)

二、“货殖”活动方式多样,以“善因”最佳

“货殖”活动是人趋利、享乐本性使然,人对其孜孜以求以不断满足人欲。[3]在更好更快壮大“货殖”问题上,司马迁独具慧眼:“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1](P751)“善者因之”是指最好的经济政策是顺应经济规律,使商品生产和交换自由发展,无须国家干预,这种“货殖”政策即“善因论”,[4]这是典型的自由放任经济。“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1](P751)肯定私人自由商品生产和贸易,认为这些行为不是国家政策使然,而是私人积极主动的自愿行为。虽然,私人商品贸易以私利为旨归,当放置整个商品经济环境,人人求利将促进各资源自由合理分配,使商品流通顺畅,推进社会商品经济大机器顺利运转。

细读《货殖列传》发现,作者不完全赞同自由放任的商品活动,认为国家调控干预商品经济走极端是把“利剑”。故除了理想状态的商品贸易,还须“利道之”,主张私人进行商品贸易时,为防止商品经济过热或过冷的极端,用国家机器进行微调微控,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商品贸易活动。再次“教诲之”,用国家机器宣传教化,诱导人从事有利国家的商品经济活动,避免减少不利国家的行为。再低一等的政策是“整齐之”,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商品贸易活动。这对私人经济有明显限制,作者不提倡。最下经济策略“与之争”,国家兴办商业,垄断商品贸易,与百姓争利。

三、总结

《史记·货殖列传》对私人商品贸易做客观冷静剖析,盛赞庶人正当求富行为,自序鲜明可见:“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5]作者洞明农虞工商等经济部门辩证关系,只有通力合作,鼓励私人“货殖”活动,形成多元经济模式,经济大发展,国家大繁荣才指日可待。“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1](P751)

满足个人需求,乃人趋利、享乐的天性;各地物产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商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经济规律是“货殖”三要素。在具体经营“货殖”上,主张自由放任的动态自然主义政策——“善因论”,同时考虑过度放任经济会导致经济忽冷忽热,波动大,影响国家安全,政局稳定,以“利道之”、“教诲之”、“整齐之”作为不同层次的补充性经济策略。作者深谙财富占有代表社会地位,经济发展决定国家盛衰,具备朴素的物质观,实属可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M].中华书局,2012(06):751.

[2]李埏.《史记·货殖列传》引《老子》疑义试析[J].历史研究,1999(4).

[3]米咏梅.司马迁的人性论及其经济观点探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李爱军,于淳善.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

[5]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M].中华书局,2012(06):769.

猜你喜欢

人性论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荀子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大明劫》:“去历史化”的标本历史剧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基于人性论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对《人性论》中政府问题的思考
浅论王充人性论非“性三品”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