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29印春凤
印春凤
国民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要把“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位。中学《音乐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其宗旨是为了育人。
因此,我从事30余年音乐教学,在教学中常常借助于音乐故事的帮助,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一:《魔王》的故事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1815年冬天写作了一曲《魔王》,同时抄写了一份谱子,寄给了歌德。当时歌德没有把舒伯特放在心上,连一封信也没回,直到晚年,歌德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女高音歌唱家德天里昂故人演唱这首歌后,为之感动,他长时间热烈鼓掌,眼泪不禁夺眶而出。然而,此时作曲家舒伯特已离世两年。歌德对舒伯特为自己的诗歌谱曲的一片情意,已经报答得太迟了。
本来《魔王》这支艺术歌曲很难懂,情趣也不浓,可经这个故事一点拨,学生们从故事中不仅知道作曲家的严谨作风,更主要的是学生明白了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用美的心理去欣赏音乐,小小的音乐故事一下就让学生热爱起这支《魔王》的曲子,学生学起来轻松多了。
例二:伴奏
歌唱家狄诺。帕迪拉举行独唱音乐会,伴奏的钢琴家为了表现自己,只顾自己把钢琴弹得很响,甚至经常盖住了歌声,帕迪拉频频向他示意,他却全然不顾,演唱会结束后,帕迪拉跟那位伴奏的钢琴家亲切地握手并谦虚地说:“先生,今天,我很荣幸,能参加你的钢琴独奏会,并用歌声来为你伴唱,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钢琴家听了,窘得答不出一句话来。
这则故事讲完后,学生们哈哈大笑,笑声中明白了伴奏的作用,笑声中对伴奏这种演奏形式有了深刻的理解。
例三:民歌
小调是民歌音乐体裁的一种,小调流传世间久远,如教材中《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一根竹竿容易弯》、《小放牛》,每首民歌都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故事和生动的传说。
《小放牛》这个小调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
相传河北省有个叫赵县城南理的地方,有条大河名叫洨河,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流,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在一夜之间就造好了这座赵州大石桥。这个奇迹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他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太阳”,一边装上“月亮”,要在桥上走过;同时还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两人同时行走,鲁班刚把大桥修好,十分得意,便让两人过桥,谁知两人上桥后,桥被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立即跳下桥去,用手托住桥身东侧,才使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
在教学《小放牛》这个小调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讲授了这个独具魅力的神话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这个小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介绍莫扎特时,我讲了“神童”的故事;欣赏关东风情这一单元,《风雪爬犁》乐曲描写了东北山区的猎人,乘着爬犁,满载丰收的喜悅,奔驰在莽莽雪原,胜利归来的情景;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时,我首先讲过了缠绵悱恻的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封建制度对青年男女的迫害,歌颂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最后化为蝴蝶,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教育学生刻苦学音乐时,我讲了“滥竽充数”的故事;讲音乐的社会功能时我讲了“四面楚歌”、“一曲解围”的故事等等。
音乐故事之所以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这是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音乐故事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形象思维胜过逻辑思维,感性认识胜过理性认识,而音乐故事恰恰是形象思维、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而音乐故事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体现。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故事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并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美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