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历史认识 强化古诗教学

2013-04-29张敏

关键词:荆轲典故李清照

张敏

鲁迅先生说,修文先修史。历史与语文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基于丰富历史知识和认识上的讲解能迅速拓开学生视野,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得教学目标能够高效快速地达成,使语文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默察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尚存在着不少语文教师只关注本学科的能力知识,漠视历史知识认识的误区,产生了不少的教学遗憾。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历史知识、历史认识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的一些体会。

1. 师生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校正理解的角度,准确评价课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对高中教学中的文言必修篇目,教师除对文言知识点、行文结构进行讲解、梳理,还要能够对其中这些人物进行评价,这么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正确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思考、树立过程对学生素养来说更为重要。

评价所涉人物,必须有正确、有效的方法,不能只根据评价者的印象和喜恶进行,要把人物置于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思考。比如,处理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荆轲刺秦王》一课,讲到第三课时要分析主人公荆轲的形象,很多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感觉做出了草率、浅显的评价。有的学生就说,生命是最可贵的,荆轲这么做不值得。还有的说,这是一种恐怖主义的行为。也难怪,学生从小自由长大,最推崇的就是活出自我,活出自在,怎么会理解来自于那个大变革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人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呢?于是,我引导学生温习他们学过的先秦那段历史,深入解读出了在秦灭六国前六国在秦铁骑之下所遭受的种种践踏和煎熬。学生明白荆轲的行为固然极端,也难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但他这种不畏强权、反抗残暴的行为展示了人性中的公义和无私,能促进即将统一的统治者进行反省,进行政策的调整,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这样,荆轲的人物形象在历史知识的深化中就清晰了,学生在课堂进程中也找到了评价人物的坐标,学会了解读方法,情感和认识也正确了。

2. 教师在把握文化常识、典故的细节中,把历史知识、历史认识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鸿门宴》一文,有一段关于宴会上座次的描述。我就告诉学生,座次历来为中国传統文化所重视,古代宴席以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最后为侍坐。鸿门宴上主人项羽安排的座次是项羽、项伯为最尊,范增是次之,同为主公的刘邦只能再等而次之了,张良则沦为侍坐。一经启发,学生就能从细节中认识到项羽性格上的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特征以及项刘在力量上差别的悬殊了。

对于历史典故,很多诗人喜欢运用典故,如果在分析诗歌时能够把这些历史典故吃透,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一目了然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五个典故组成,情感蕴含于典故中。在课前师生共同做好功课,除了熟知这几个典故的含义外,还联系了史实,掌握了时代特点。对内含其中的作者愤慨和无奈学生就深有感触了,理解在无形加深。

3. 教师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中促进知人论世这种鉴赏能力的落实和培养。

在学习古代散文诗歌中,知人论世这种赏析能力的养成十分重要。其含义是在赏析诗歌前先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从而掌握诗人的情感。现以李清照李煜两位词人为例说明。

李清照,学生都知道她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词风哀婉。对知人论世能力培养,我采用的是比较的方法,将《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放在一起学习。细心的学生很快发现,虽然两首词的情感都是愁绪,但此愁和彼愁实质却不相同。《醉花阴》中的愁,带着小女人思念丈夫的娇羞之感。《声声慢》中作者似乎被巨大的愁苦吞噬,通篇都带着无可排解的凄凄之情。适时解开李清照的生平:北宋时的李清照本是朝廷高官之女,从小生活优越,又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过着美满的生活,那时她最愁的事情就是丈夫在外做官,夫妻不能常相见的相思之苦,所以她早期的诗歌多思夫的缠绵;可是随后的一场国家、时代的巨大变动却使她的生活与情感都遭到了颠覆和重创,这就是宋朝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面对着金人的入侵,人民的哀嚎,宋朝统治者没能浴血奋战,失掉了大半江山,接着偏安江南一隅。李清照也失去心爱的丈夫,失去了安稳的生活。国破家亡的苦痛,对统治者的愤恨郁闷都注入到诗歌中,后期的诗风也就“凄凄惨惨戚戚”了。

以上三点,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感受到的历史认识、历史知识对语文课堂的影响。笔者认识到,作为教师,应多涉史实,思考贯通,力争带给学生一个打开时空界限的具有活力的课堂。

猜你喜欢

荆轲典故李清照
荆轲刺秦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