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的再认: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设计

2013-04-29沈雨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现代性

摘 要:现代性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双重结果:物质财富的昌盛、技术权力的膨胀伴随着普世价值的隐遁和人类精神家园的消逝。伴随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如何拯救现代性困境已成为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议题。在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中,哈贝马斯的观点具有代表意义。他在梳理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认识理性的现代性设计。本文将通过追溯现代性的本真内涵,论述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拯救困境,对比与分析哈贝马斯的现代性修复方案,把握其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 哈贝马斯 意识哲学 交往理性

20世纪西方后现代洪流虽以鼎沸之势席卷全球思想领域,但解构主义的狂欢似乎仅仅印证与宣泄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而并未真正填补了现代性所留下的空洞。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也可以理解为“高度现代”(hyper-modern),“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譹?訛,因此,现代性的问题并不可能随着后现代笔下的“告别”而终结,相反它正是探寻当代人类社会诸多问题的起点。1980年,哈贝马斯在接受“阿多诺奖”时发表了题为《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方案》的演讲,对现代性的价值予以捍卫,并指出现代性的病因在于其内涵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曲解。哈氏认为,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都存在着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现代性并非无可救药。而他的方案则是以重构理性出发,以挖掘理性尚未被激发的潜能来重新修复现代性。哈贝马斯的这项现代性设计对20世纪末期的世界社会思想影响尤深,而要深入理解其思想观点,首先要还原现代性的本真内核。

一、现代性与其困境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将人类历史划归为四个时期: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年至今)。其中,“现代时期”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譺?訛中世纪可称为“神的时代”,而“现代”与之相对,可称为“人的时代”。从社会进化的角度,中世纪之后,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带动社会生产与文化意识的进步,宗教权威弱化,世俗社会兴起。因此,“现代”所指,简而言之可视作人类社会从宗教向世俗社会的转变,黑格尔称之为“新的时代”。而同时,“新的时代”在基督教中意味着即将到来的时代,因而也可从另一维度解释黑格尔冠以现代“新”之缘由:“现代”并非对过去时代的承袭,而是面向未来的起点。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含义在于“反复解说着对一个时段的意识,这一意识回溯古典时代的过去,恰是为了将自身理解成从旧到新的转变之结果”?譻?訛。简而言之,“现代性”是不断趋向未来世界的一个动态时间过程。但同时,“现代性”的这种“面向未来”的姿态又是一种自我理解。

18世纪艺术领域的“古今之争”,折射出“现代性”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自我确认。当时的现代派们拒绝对古代艺术范式的模仿,主张“突出一种时代局限的相对美的标准,用以反对那种超越时代的绝对美”?譼?訛。波德莱尔认为,“当代生活中的瞬间美”即为“现代性”:“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它可能包含的在历史中富有丰富诗意的东西,从短暂中抽取永恒”?譽?訛。而对“时代精神”及“短暂”“瞬间”的觉察,实际上是人类认知的释放——人们开始从外在权威向现实生活注目。审美现代性强调的“时代局限”,就是人对时代的自我理解,即“时代精神”的自我确认。这一自我理解凸显出现代性赋予人的价值,其基础即为人的主体性与理性。

黑格尔最早将主体性视为现代性的原则,主体性即自我之结构,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即为主体的自由。黑格尔进一步将主体性解释为“反思”与“自由”,在其看来,“反思”指的是对自我的把握,即寻找自身之需求。人的内在需求设定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也确立了现代文化的形态。但现代对主体自由的强调也同时伴随社会系统的弱化。青年黑格尔时代,实证主义的大行其道反映了主体性作为“统治原则”的“时代的困境”:“人要么成为客体遭到压迫,要么把自然作为客体加以压迫”?譾?訛。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形成一种暴力关系,使理性成为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一种压迫。主体性原则贯穿于宗教生活、国家机器、科学艺术、伦理道德之中,最终导致了以认知能力为起点的启蒙理性向以主体性为中心的理性异变,即马克思·韦伯所总结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重视目的性、有效性及合理性,一方面推动社会在专业领域的合理化,造就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道德的滑坡、价值的衰微、人成为经济机器的附属物等异化现象。对工具理性的片面追求导致了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譿?訛。这也正是启蒙之后,理性的崛起虽削弱了宗教信仰对社会的统治力量,但未能真正在价值层面形成一种共识而重新整合社会:对私权的强调使现代社会一直在“有效地限制主体性的自我扩张而又极大限度地保证主体性的自主原则和自由精神”?讀?訛之间摇摆,并且无法克服这一矛盾。简而言之,社会一体化能量的缺失成为了现代性的最大困境。

二、拯救的困境: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探索

关于现代性在精神领域的拯救方案,西方哲学已经历了漫长的探索。现代性哲学话语批判存在着两个方向: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批判和以尼采为起点的非理性批判。

作为首个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黑格尔敏锐洞察到主体性原则可能带来的双向处境:“这是一个进步与异化共存的世界”?讁?訛。主体性之自我意识打破了外在权威,并带动人们运用理智建立规范,但一个隐含的问题在于,理性是否可以代替宗教建立规范。事实上,主体性在建立规范的同时并不能将自身独立于外部世界,因此规范的建立促使了主体性的膨胀,进而导致知识与信仰的分离,实证主义大行其道,引发了社会各个系统的分裂。后现代主义宣传“去中心化”并试图以此来瓦解现代理性所构建起来的规范,但似乎现代性的痛苦也正在于此:它从未真正建立一种社会的“规

范”。基于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黑格尔的方式是从主体性内部来解决:以绝对理性来克服分裂。这一构思

来自于黑格尔对理性本身的肯定。他以笛卡尔以来的

西方理性主义及康德哲学为思想基础,而康德将理性视为审判现代社会的最高标准。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从“一种先验的角度将理性理解为一种时代的动机”?輥?輮?訛。在黑格尔处,“理性作为一种力量,不但能够使生活关系系统发生分裂和破碎,还能将之重新统一起来”?輥?輯?訛。黑格尔尝试以绝对理性替代宗教实行“一体化”,但其问题在于:绝对理性作为基于主体性原则上的构想本身就是

对主体性哲学的一种潜在认同。因而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其实是基于现代性确立的准则的肯定,不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自尼采开始,现代性哲学话语转入了非理性批判。与黑格尔完全相反,尼采放弃了对理性的坚持,并且,他认为要解决现代性问题首先就要打破理性的框架。他试图以非理性的神话及酒神精神来冲破理性规范。在尼采处,酒神精神意味着主体性上升到彻底的自我忘却,他赞同叔本华所描述的“惊骇”,认为只有当主体失去自我,而被偶然性所震惊,才能于意识到丧失了的自我。“只有当理智的行为和思想的范畴被瓦解,日常生活的规范被打破,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幻想已破灭——唯仅如此,难以意料并且十分惊人的世界,即审美表象的世界才会敞开。”?輥?輰?訛简而言之,酒神精神即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精神,人类只有通过“非理性”,才能从理性的压迫中释放。至此,理性被界定为一种压迫而遭致否定,尼采进而采用“审美”代替理性来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指出,艺术高于生活,因此世界只是一种“审美现象”。尼采认为,审美现象是人内心深处各种感受产生的“创造精神的投射”?輥?輱?訛,他据此将审美上升为一种人类的权力意志。他还指出,世间善恶并不以理性的认识论为基础,而是源于对“实用物”和“高雅物”的一种偏爱,也就是一种主体的价值评估。至此,理性的价值遭到否定,价值论的相对主义则成为的解救现代性的主要路径。以尼采为起点,德里达、福柯等人的理论沿袭了这一思路,对理性全面拒斥的思维终于引发“打倒一切”的后现代大潮。

黑格尔的理性批判诚然未能解决现代性的病痛,而尼采之后的后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仅仅起到了一种宣泄意义,实际上,现代社会漂泊无依之感加重了。由此出发,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失败在于它未能得到应有的诊疗:不管是理性批判还是非理性批判,都走入了以“理性他者”替代理性的怪圈,而造就这一怪圈则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局限于理性在“系统世界”上所具有的破坏力,而忽略理性在日常生活里所具有的潜能。

三、交往理性:理性的再认

如前所述,无论是理性批判还是尼采等人的后现代思想,其出发点都是对理性的有限解释:理性对社会制度、结构、运转方面的影响。

哈贝马斯认为,自启蒙以来,自然科学带动理性的高度膨胀,最终使科学理性代替了宗教信仰与教会权

威成为社会主导意识。科学知识的巨幅增长使生活世界出现了三种价值领域的分化:科学技术、道德法律、艺术表现。进而实践权威从宗教传统转化为有效性,与三种价值领域相对,这种有效性进而分割成三个部分: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宗教世界随理性化坍塌之时,其遗留的问题转入了这三者中一个,并在其中得到解决。”?輥?輲?訛知识在一个领域深化并扩展,由此形成了双重后果:“现代性带来的专门知识在数量和深度上的巨大增长,但是这种知识在同一个过程中变成了脱离了日常生活之本的无根之木……存在于人类的知识和生存之间的裂痕扩大了。”?輥?輳?訛也就是说,理性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自然科学所带来的巨量技术性价值方面,而在道德法律、艺术表现领域的价值未能与之平衡,导致理性的力量越来越朝着技术层面发展,最终进入工具理性的狭窄局面。因此,在哈氏看来,问题并不在于理性本身的结构问题,而是在社会理性化过程中,价值领域分化结果的失衡。黑格尔等人的绝对理性固然无法克服理性带来的问题,但尼采之后全盘放弃理性价值的思路更不为哈贝马斯所认同。

“我们不能牺牲现代性所来的成果——知识增长,经济利益,还有个人自由的拓展”?輥?輴?訛,面对现代性的危机,哈贝马斯始终秉持一种辩证态度:内构于现代性中的理性的确出现了异化,但远远不到放弃的地步。现代性不是失败,是尚未完成,而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我们如何重新认识与运用理性。据此,他提出挖掘理性的潜能,通过对理性的重建,修复被异化的现代性,而其具体的方案则是以交往理性替代工具理性。

在《交往行动理论》中,哈贝马斯阐释了其现代性的拯救方案:构建交往理性。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生活世界”和“系统世界”两部分。“生活世界”实质上是以主体的交往行为所培育出的领域,并以交往行为为土壤运转,理性能量在“生活世界”里表现为沟通理性。“系统世界”则是社会制度化或组织化了的世界,比如成熟的官僚制度及政权架构。“系统世界”以技术化的物质基础为源头,是工具理性的物化表现。哈氏指出,“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本应协调共存,相互配合,但在现代化的进程的中,“系统世界”的权力与范围不断扩大,逐渐侵犯了“生活世界”,形成“生活世界殖民化”,而“生活世界”正是交往行为赖以生存的土壤。所以,重新建立理性在“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不同作用即为理性的压迫危机提出了可能:复兴交往理性,限制工具理性。

自黑格尔始,基于主体性之上的理性就被理解为一种主客体的征服关系,而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设想的

基本思路即是通过改变理性主体——客体的单向压迫,而形成一种主体——主体之间的双向沟通。这里,哈贝马斯跳脱了黑格尔以来的意识哲学范式,试图通过语用学实现“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他认为,语言沟通不同于劳动,并不以控制为目的,它是为了社会成员间的相互理解。而随着“生活世界”的不断理性化,“必然发展出现代人对自己做理性批判的能力,并由此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真诚沟通,达至理想的交往境域”?輥?輵?訛。在哈贝马斯处,理性的价值远不止它所涵盖的认知能力,而通过认知发展起来的协调、尊重、沟通理性对实现和谐而平等的“合理化”社会才具有更大的意义。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真诚性,它可以超越目的理性模式下的“个人化”缺陷,通过人与人交往的真诚性来构建一种理性之上的“共识真理”:“在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现代社会里,人类理应倾向追求一

种基于‘普遍共识的自主性和负责任的生活,但我们却远没有对现代性本应带给人类福祉的这一理性精神深入挖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虽对阿多诺等人的现代性批判持否定态度,但其现代性方案在某种意义上却仍然秉承着启蒙精神:以交往理性实现重新整合被目的理性异化的社会秩序,重新恢复理性的启蒙姿态。启蒙理性的终极目的是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合理社会,而当知识与技术成就了社会在物质基础上的合理组织形态,是否我们也能真正借用理性,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合理的存在形态?而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者似乎更能够指明人类文明的去向。但是,哈贝马斯所设想的“交往行为”是一种“行为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强制和压力的条件下进行平等、诚实的交往与对话”,这无疑具有一种乌托邦的色彩:在科技愈发昌盛的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如何跳脱工具理性的束缚而有意识地建构交往理性?但这一至善构想毕竟比绝望的后现代主义更具有启示意义:现代性的“重生”仍是一种可能。

① 冯俊:《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② 访问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603.html.

③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访问社会学视野网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fenleisuo

yin/shehuixuelilun/2008-10-16/6293.html.

④⑤⑥⑨⑩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第12页,第33页,第19—20页,第32页,第110页,第110页。

⑦ 郑召利:《交往理性:寻找现代性困境的出路——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的思想路径》,《求是学刊》2004年第4期。

⑧ 肖鹰:《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读哈贝马斯〈现代性哲学课程〉》,《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

吴开明:《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传统——哈贝马斯的考察与回应》,《厦门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科学版)2000年第1期。

[英]James Gordon Finlayson:《哈贝马斯》,邵志军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第63页,第64页。

李怀:《捍卫现代性:哈贝马斯的策略》,《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作 者:沈雨前,暨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艺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