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能培养在诊断学中的实施策略
2013-04-29杨丹阳
杨丹阳
摘 要:通过分析目前医学高专沟通技能培养现状,提出改进设想与做法。对诊断学中沟通技能培养的实施提出改革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为整个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诊断学 沟通技能 实施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84-02
当今医患关系紧张,怎样才能做到医患和谐,是摆在医学生面前的一大课题,顺畅的沟通可以增加医患间的相互信任,对于医疗差错的减少有相当帮助,而且通过沟通才能实现患者和家属知情权。顺畅的沟通还可以展示医生学术知识、表达能力、医德医风和自身修养。具备与患者及家属的顺畅沟通的能力可以较好的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减少投诉,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通过与其他医护人员的沟通,还能增强团体协作能力,提升凝聚力。这也是改善目前紧张的医院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诊断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它连接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也是临床医学学生的必修课,在临床医生的培养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认为,从诊断学开始,医学生开始接触临床,面对患者,给后面的学习和从医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实施沟通技能的培养。
1 医学生具备沟通技能的重要性
专科生毕业后将在基层医院担任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的工作,对于这部分医生,在问诊和病情告知的时候会较多的运用沟通技巧,在一些更加专业的场景中,常常由上级医师处理,比如:与病人商量治疗方案、术前谈话并签具病情告知书、处理医疗纠纷等,这些上级医生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沟通能力。所以,我们对于专科生的培养应该更具有针对性,那就是在个人沟通能力的基础打造上花费更多的精力,那就是医德医风养成方面加强教育。
2 医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
沟通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的形成一般是通过这三个途径:(1)通过长期临床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2)通过在校的系统学习和培养;(3)依赖于医生的个人天赋。所以作为学校能做出的努力就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使沟通能力培养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是学校补课推卸的责任。西方国家早在多年意见就在医学院校中设立专门的沟通能力理论和实践课程,而且在他们的医师资格考试中,沟通能力的考核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过去的教学中认为,沟通技能培养的养成时机应在实习期间,故在校教学期间常忽略培养,现在我国高校虽然能够认识到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不足,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和师资,而且考核手段不同,所以目前仍未将沟通技能培养纳入医学生培养及考核的内容。
另外,现在国内对医务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能力关注严重不足,而这种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医护人员之间沟通不畅,会导致相互误解,造成工作配合不够、衔接不足,治疗时机延误,更有甚者将出现医疗差错,乃至医疗事故。
3 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3.1 掌握核心沟通原则
国内目前的大中专院校,关于医患沟通的相关课程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理论教学相对偏重,而较为忽视实践教学的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技能,却不能改变学生从医时的态度和行为,因为这样的模式不符合技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所以取得的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灵活运用倾听和沟通两个技巧。以患者为中心即不能以病治病,应将患者看做一个整体,全方面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患者进入医院诊治以后,医务工作人员与患者间的沟通贯穿诊疗全过程且范围相当广泛,通过合理运用倾听技巧,可以使我们了解患者全面信息、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情况、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通过收集到的内容和掌握的相关医疗技术可以正确判断疾病和做出及时处置。谈话是另一个必须掌握的技巧,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情绪状况、对病情的认知程度等来选择方式方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谈话,重点明确,指导患者,告知病情、解释诊疗、解答困惑、消除疑虑。这两个技巧是要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断强调的并最终实现让学生掌握的。
3.2 组织有效教学过程
在所有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教师素质深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度。在实践中,大多数都是由临床医生来充当老师的角色。但是,我国卫生资源紧缺,临床医生本来就超负荷工作,有经验的医生工作更加繁忙,所以,乐意带教的医生不多。而且,医生毕竟不同于专门从事教学的专业老师,无法保证其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提高我国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教育水平的一项迫切任务。
3.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诊断学课时不多,且有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程需占用课时,故用于理论讲授的课时相对较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描述、板书再加上挂图等,按照教材的编排讲授具体章节内容。信息量较小,而且比较浪费时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结合临床病例,也只能通过口头描述,由于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故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克服以上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减少板书时间,又可以将临床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扩展信息量,使学生学习和理解得到加深。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强化了理论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基本诊疗技能。
3.4 建立有效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建立了良好的考评体系,就能知晓学生是不是已经达到培训目标,而这套评价体系也是我们选择评价培训方法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沟通能力培训体系的建立和考核体系的建立二者相比,考核体系的建立更加重要而且迫切。
现在国内较常用的几种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估方法如下:
(1)通过观察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与沟通对象互动的表现,然后再按照项目打分。这种评估方法是现在标准的考评方法,比较客观公正,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态度、信息和技巧,不足之处是仅可以反映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沟通场景中考生的表现,而不能考查其平时的一贯表现。
(2)寻找与考生沟通过的患者做调查;这种评估的方法能够弥补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但它也有自身局限即评估结果在标准化和客观等方面做得不够,另外电话随访及问卷的要求较高,需要被访者的配合,这就要求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足。
(3)通过口试,写作,多选题来评价医师的沟通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且直观的评定考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看待某些问题的观点,这些也可以应用在沟通信息的考核中。
4 讨论
学会怎样与患者沟通是学生进入临床首先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目前的诊断教学中对沟通技能的培训多采用带徒式见习法,对于语言交流、医患关系的正确建立等技巧性的内容缺少系统性的练习,多靠学生在工作中摸索和体会。这样就容易出现问题,如与患者交流语气生硬多采用审问式,导致医患沟通不畅;思路不清晰,缺少系统性且过程不连续;沟通时没有注意语言的通俗性,易出现诱导式提问;在学生中还常出现与病人沟通时自信不足、焦虑等状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诊断学中的沟通技能培养做出调整,在诊断学中全面融入医患沟通的技能培训,通过掌握核心沟通原则,组织有效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来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技能的规范化培训,为其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翔,黄平.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2):1381-1383.
[2] 李峻,吴红梅,董碧蓉.医学生与老年患者交流/沟通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09,9(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