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通感为摄影创作插上翅膀
2013-04-29索久林
摄影是采集生活影像、传递直观信息的一种视觉艺术。摄影的表现对象是视觉的,摄影作品的形态也是视觉的。但在摄影创作活动中,摄影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对创意的表达,却不能仅仅依靠“视觉”—仅仅依靠“视觉”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是一些人摄影创作陷于困惑的重要原因。这与只“掌握”视觉而缺少全面立体地感受生活的能力有关。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多种感官完成的。心理学家把主要生理感官界定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然而,作为智能人类,心里的“意觉”功能也极为重要。由于心理的调节作用,人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这种情况,在创作上被称作“艺术通感”。艺术通感是认识和表达两个层面的:它可以理解为主体认识事物、感受生活的方式,也是主体表达审美情感和艺术创意的方法。
艺术通感在中外文学和音乐作品中运用较早。美术作品也有较多的运用。同为造型艺术的摄影,在创作活动中自然可以运用艺术通感。问题是,我们摄影界对这一点还缺乏认识。艺术通感的运用,对于摄影创作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果说摄影创作是一种长途旅行,那么,艺术通感就是令这种旅行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的翅膀。
一 、运用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生活,为创作撷取不尽的素材。
大千世界博大丰富,异彩纷呈。然而,这个世界是不会轻易提供给艺术家作为创作的素材的。许多摄影家走遍了世界的高山大河,搜遍自己的各种生活环境,仍为摄影创作资源的不足或枯竭而苦恼。个中原因很多,视觉的局限和对视觉的依赖,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少人视觉经常表现出“疲劳状态”,看不到可拍的东西。艺术通感,可以为我们打通这个瓶颈,让创作素材源源而来。
1.以心灵的感应去唤醒视觉
许多人视觉疲劳,是因为视觉“无心”—无感情、无思想。“心统五官”,心的感应来自五官,心的感应又统帅和支配五官。艺术通感把五官收集到的感觉赋予视觉,视觉就会产生动力和激情,走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麻木状态,进而去能动地实现“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中的创作素材就会灵动起来。尤金·史密斯面对逆光蹒跚行走的两个小孩,表现了迎着阳光,充满希望,《走向乐园》的重大主题;斯蒂格利茨将人们每天都可以见到的天空景象赋予新意,以《对应物》的立意,表达了主观的特殊感受。我国当代摄影家李英杰将寓意赋予田边的两株小植物,拍出了《稻子与稗子》这一佳作,揭示了两种人格的深刻主题。这些作品,都是视觉被心智激活的收获。
2.以特殊的审美取向,纠正视觉的误区
各种感官因其功能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审美差异。不同的感官,对审美有着不同的要求。物体不完整的边缘,视觉可能认为是缺陷,令人不能容忍。但用听觉去感受,可能产生一种节奏效果,给人以听觉的愉悦。如陶瓷肌理缺陷,这本来是视觉发现的工艺性缺点,但是,经过通感的综合作用,艺术家看到了它的节奏感、动感、质感之后,它本身便成了制陶业的一种技法和工艺,使之转化为鱼子纹、柳叶纹、油滴、钧釉等艺术效果。
摄影创作中,扭转视觉误区的地方也很多。《滑痕》是表现滑雪动态的作品。按视觉要求,它模糊,看不准环境和主体,是残损的。但触觉告诉我,它有强烈的动感效果,从环境中的落雪,到主体的运动员,都处在运动之中,展示一种整体的运动美。《滩头春意》表现河滩上一片一片融冰的场面。按视觉要求,它破烂不堪、不完整。但听觉让我感觉到它的节奏韵律,从中聆听一首魅力的春曲。《触摸冰湖》那动感的冰与树,在视觉看来不够清晰,但触觉看来那鲜明的冰的质感和树与冰的动感,表现一种特殊的气势美、神韵美。实践说明,艺术通感可以让许多视觉忽略的素材死而复生,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服务。
3.以各种感官的联合,多维度地发掘物象的审美价值
当代美学研究发现,艺术家面对的客观世界,具有多向度的审美品质。不同向度的审美品质,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感官去认识。一种感官,难以发现对象的多种审美品质。以表现“小溪”为例,它的审美品质,可以给视觉以长长的清清的水流;可以给听觉以淙淙的连续不断的流水声;可以给触觉以不同的水温或者波浪流动的感觉;可以给嗅觉清新;可以给味觉以甜美。小溪给人们心里的审美品质向度,会更为丰富:它可以是缠绵的,可以是粗犷的;可以是美妙的音乐,可以是束博人的绳索;可以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可以是载沉载浮的历史轨迹等等。表现对象审美品质的多向性,要求摄影家运用多种感官,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生活。艺术通感正好给摄影家提供了这种能力: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作用,使表现对象的艺术蕴含才不至于被“视觉”所忽视;物象的审美品质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摄影创作会因此获得取之不尽的素材。
二、运用艺术通感,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更深刻地领悟和发掘对象的意义,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影响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因素很多,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重要因素。艺术通感,较之视觉单一感官而言,它给了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领悟生活的方法。
1.可以更好地捕捉表现对象的特质
摄影创作的任何表现对象,都具多种审美向度,但一定具有一种代表其特有属性的审美品质。这种品质,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在艺术上,“独具”往往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北方大森林的秋天,秋霜把树枝、树叶、草丛染成五光十色的花海。色彩体现出的丰富、成熟,表现出的“丰盛”俯拾皆是。然而,在《金色生机》中,物象的特质却别具一格。它虽然也有色彩丰盛的视觉效果,但触觉上的动感、质感,表现出的生机活力则更为突出。这一特质的表现,使之在秋色素材的“群象”中脱颖而出,展示出了特有的价值。
在另一幅秋色题材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秋的成熟、丰盛,也感到了树干和叶子的节奏韵律。经过比较,感到后者更能体现这一物象“秋”的品质特点。故而在表现上,舍弃了树枝,突出节奏感的树干、叶子的韵律。如此,《金色节奏》便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
2.可以表达特有的情感
“以物寄情”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和常用手法。然而,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家“以物”表达特有的感情,却并非易事。单一的视觉,很多时候使主体抓不住与物象情感的联系。摄影不同绘画,缺什么“凭空”可以画上什么。摄影面对许多“无关”的表现对象,难免陷入尴尬。然而,艺术通感调动多种感官,为主体与物象的情感联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一个物象在多种感官中,可以产生多种感觉形态,给主体以更多的选择空间。面对秋天的大山,那压顶而来且又拥拥挤挤的五彩树木,我感到很需要表达一种超脱感,抒发一种“宁静致远”的孤傲。但视觉里,一时很难捕捉到合适的物象。仰望天空时,蓝天的背景下,那傲然伸出的树枝,却让人嗅到一种清新、高雅;这是一种“洁身自傲”的“修炼”,也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嗅觉,催生了《圣洁的向往》这篇作品的的立意。《小榆树的集结》则是听觉得收获,它以别致的韵律,唱出属于自己的歌声。这是个性的赞歌,也是虚伪的“天下一统”的挽歌。
艺术通感以其多种认识和表达的触觉,为摄影家审美情感表达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拓展了广阔空间。
3.可以开掘表现对象的最佳的审美属性
表现对象最佳的审美属性,一般应理解为,具有或新颖,或奇特,或深刻的审美特征和典型意义的审美属性,能使作品思想和艺术价值得到最大化的表现。
陈育德先生认为:艺术通感是通过“感觉挪移”、“表象叠加”、“意象互通”等形式实现的。这个过程,是一系列感官系统转移、渗透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也为摄影家对表现对象审美属性的深入发掘创造了条件。
在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下,人们对物象的审美属性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以表现北大荒黑土地题材的作品为例。面对深秋的田野时,它一望无际的辽阔、起起伏伏的田垄线条……但仅仅这些,觉得还不足以表现出北大荒人的境界。意念告诉我们:北大荒人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把生命与理想投注其中;这片土地吸引着他们,左右着他们……多种感官的比较中,让我们认识到了北大荒最佳的审美品质,应当包括坦荡、豪迈、神奇、神秘、深邃等。按这个立意,我选择了以朝阳下的秋翻地为题材,创作了《品读北大荒》。它表现出来的苍茫辽阔、丰富厚重、严峻、博大,令我很久不能释怀。
艺术通感的运用,有利于摄影家创造最佳的作品意境。国画大师李可染认为: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情感的陶醉,使作品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艺术通感为摄影家走向这种境界打开了方便之门,金秋的北大荒不光是庄稼的收获,也是人类道德与智慧的收获。然而,如果平铺直叙地表达,太缺少分量。当随风浪涌的稻穗从身上划过的时候,当眼前一排排的田垄开始歌唱的时候,一种意境让我们陶醉:天高地阔,覆盖整个大地的庄稼涌动出一种万马奔腾的姿态,一种震天撼地的合奏,一种向历史和未来的暗示……这种意境,令我用超广角头表现它的辽阔,用低角度表现它的冲击力,用快速抓住庄稼倒伏形态体现它的动感等方法,创作了《季节的歌舞》,产生了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艺术通感,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催生奇思妙想的摄影语言,提高艺术的传递功能和艺术感染力。
通感机制,使作者的艺术感觉由一种演变为多种,由一个侧面扩展到多个侧面,有时各种感觉互相交织,拓宽了感觉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感觉的内涵和外延。表达这种特殊感觉的特殊艺术手法、特殊艺术语言,也会应运而生,创造出不同寻常的奇妙艺术效果。
1.感觉的挪移,有利于产生推陈出新的艺术效果
新颖奇特,是构成艺术美的一个重要要素。英国17世纪著名文学家爱迪生认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人们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新奇, 满足它的好奇心, 使它得到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就是这个因素,使一个怪物也显得有迷人的魔力,使自然的缺陷也能引起我们的快感……”追求新奇创新,是所有艺术家的共同热望,也有一种无法轻易得到的困惑。摄影家自然要受制于这种规律。文学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提出一种“非相似化”理论,要求作者通过语言和技巧的变化,把熟悉的事物当成陌生的事物来描写,进而创造陌生感。文学的“非相似化”的要求,也是摄影界面临的迫切问题。
艺术通感, 可以帮助摄影家有效地去除“相似化”,创造陌生与新奇。人们习惯于用眼睛看具体事物, 用耳朵听声音, 用嗅觉闻气味,如此等等。艺术通感打破了这种规律,让视觉之外的感官提供新的感觉要素;这种新的感受,会促使摄影家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产生新的创作立意和创意。残荷,是我们常见的、常拍的题材。走马观花地看,很难找到感觉。我潜心地听它们的动静,从两株荷葵相望的姿态上,从它们摇动产生的涟漪上,仿佛可以听到它们的窃窃私语,它们在述说自己的事情,它们或者在谈论这个世界。总之,这个世界有它们的存在;存在的空间又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画面里的整个世界只有《它们》!就这样,艺术通感,让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产生了超凡脱俗的感觉。
2.多种感觉的交汇、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韩愈的《听颖师谈琴》,把琴声形容为:“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戛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暄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把琴声描绘得如“儿女语”、如勇士赴战场的气概,如“浮云柳絮”、如神奇的凤凰,变化多端,起伏跌宕,令读者目不暇接,荡气回肠,陷入其间而不能自已。多感催生的文学语言珠玑连连,熠熠生辉。
通感给予摄影家的“多感性”摄影语言,也会增强摄影作品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美国摄影家菲利普·迈克尔拍的《绿林清流》,以生动的多感性摄影语言,给人以多感官的愉悦,令人陶醉其间!在《千岛湖之梦》创作时,我最先注意到了河边绿草的质感;之后,发现远处那一簇一簇金黄的芦苇节奏感也很动人;再看这个360度的河湾,又很有国人意识里圆满的象征。如此多感官的感受和表达,也会使读者产生多感官愉悦的艺术效果。
3.艺术通感催生了许多鬼斧神工的表现手法
艺术通感的可以使意象互通,从而打开了主体审美情感赋予客体的大门,摄影主体的审美追求,可以在广阔的物象空间里纵横驰骋,从而,拉动摄影表现手法随机应变,花样迭出,甚至出神入化。
在澳大利亚创作时,我为著名的悉尼歌剧院的特殊造型和它在音乐上的影响所震撼,总想表现它的音乐特质。当夜幕降临,歌剧院及其周围的一切落入蓝色的夜幕和海湾的倒影里,如此情形,意与象的结合点找到了:灯光中的歌剧院犹如错落的旋律;路灯投入到水中的影子,在抖动拍摄中,成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慢速拍摄的海,恰如一个墨蓝的舞台,烘托出一场宏大的演出。艺术通感给予摄影主体不同的表意要求,会催生不同的表现手法。音乐对悉尼的影响,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不是城市的一部分,而是城市的全部。把这种感觉压缩到一幅照片上,令人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这个要求,迫使我要选择光影技法便于运用的夜景;要找到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建筑;要有便于运用的灯光等等。这些条件,令我在悉尼大桥边确定了视角;用慢门拍下大桥与水面、岸边的建筑物等;之后多次拍出灯光晃动产生的音符效果—由近及远,组合成具有透视关系的画面;最后将各个镜头合成,产生了整个城市为音乐所笼罩的效果。在这里,建筑物组成的是旋律,灯光闪出的是跳荡的音符,举手投足又不时有光的歌吟碰撞着掠过;音符样的光的曲线,从水面延伸到地面,从地面延伸到天空,音乐的这些感觉,铺天盖地。多种手法、多底合成的摄影,使《神奇的演奏》产生了良好效果。
摄影艺术通感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认识与表达过程。摄影家要打开艺术通感的界面,一定要运用有效的路径:开发多感认识与表达的功能;深化对表现对象多感特质的认识;强化多种形式的艺术联想;做好摄影艺术通感的技术保障。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摘自作者《摄影艺术创作论》)
作者简介
索久林,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省摄协主席。多年来,他矢志不渝地投入文学和摄影创作、摄影理论研究。创作了大量风光、风情摄影作品和抽象摄影作品,在摄影艺术通感、抽象摄影创作等理论界很少光顾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发表了《仰望时间》《倾听时间》《阅读天意》《抽象摄影的感觉与表达》等文学、摄影作品集及摄影理论专论。摄影作品曾在越南、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地展赛中获奖或入展,2006年以来连续四年入选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