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2013-04-29杨瑞晋
杨瑞晋
近年来我校各学科已全部进入新课改,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进入迅速发展的历史时代所必经的过程。新课改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广大教师、家长议论的一个热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模式这一切新的领域对于奋斗在最前线的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考验一:在前线的教师要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新课改的需求,要怎样的转变观念摒弃原来固有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要怎样去协调新课改提出的方案与固有教学传统的冲突。
考验二:前线教师在面对全新内容、全新的结构、全新的教育形式、全新的教育体系,是否能克服困难,克服原有的定式以最快的速度去熟悉并且掌握新教材的要点,要怎样在新的技术平台帮助下最大限度地使用新教材。
考验三:怎样解决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考验四:怎样调整更切合职中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当然,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难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下面针对我组开展的课改教研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对课改实践的体会
1.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为什么转变观念是数学课改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要失败。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代发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课改的实施。例如,基础模块(上册)集合与函数这一内容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练习册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对口高考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知识,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教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职高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教师则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多次进行学习活动,加强研讨交流。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堂的建设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也是这个道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想仅靠自己的力量就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每个人都想一个教学点子,那么这么多人、这么多点子就会让教育工作进行得有较高的质量,也会非常的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组一直坚持集体备课,我们组主要是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非常有活力,新颖点子也非常的多,又都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有很好的英语基础,更受学生的喜欢,从而可以和学生很好地沟通。但是他们比较缺乏教育经验,集体备课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新老教师的长处和优点融合起来,所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课改实践的思考
1.课标与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很多内容仅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教师难以把握,过程性目标难以落实。一方面是编写不够合理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些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确实很难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十分不易。教材的结构体系与教师所熟悉的体系有一定的距离,从学科教材到经验教材与教师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距离较远;学生训练不足,在有限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落实。
2.课程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制约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主要难题之一。教师、家长、学生主要是关心高考考什么,怎样考。目前有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过高,这些内容将来如何评价,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贯彻到位。事实上,有些学校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内容在课标上有一些衔接问题
在初、高中衔接上出现的知识“断点”,如: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再如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我们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2.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评价要求有一些衔接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上都出现了断层。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在能力要求层面: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如我们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时补充了比两个数或是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关内容;讲授求函数的定义域时,补充了解不等式的相关内容。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例如,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3.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有一些衔接问题
初中没有晚自习,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被动学习习惯,又缺少在校晚自习的纪律观。初中数学侧重形象思维,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许多,只要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学生的成绩就能提升;而高中数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又较高,因此,学习被动或学法不当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四、对初高中衔接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种种,我组教师一致认为课改中的教是为了不教,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用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在组内公开课以及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到该问题,马婧红老师、张红老师、邓志强老师、韩雪峰老师等及本学期承担公开课的武晋川老师、张小玲老师都走在课改的前沿,一致认为他们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回顾本学期武晋川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独立学习、相互讨论,有学生汇报、提问、上讲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计,由于教师的充分信任,学生没有任何思想顾虑,自然放松,积极参与,真正把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变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另外,本节课充分挖掘知识载体,有机融入了数学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训练,渗透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具体体现在:
1.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先学后教的基本模式是本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以前有一种观点是:因为教材基本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编排的,所以认为学生看书学习看不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教材灌学生,而更强调课堂上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后进行自主学习,才符合认识和认知的规律。实施新课改之后,一方面新教材的编写已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诸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等基本理念,已能呈现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终究要放手,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用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其终生受益。因此,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应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有利于达成有效、高效课堂。
2.回归课本,充分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授课素材,从例题到反馈练习全部取自教材,透过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完全掌握了教材的脉络,精细到系数的安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其实,课本中的例题通常都是精要的基础题,既是透过知识解题的示范,也是思维训练的经典,正是这些典范的作用,学生才初步学会了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课堂中的例题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必须认真研究,分层设计,这些练习题内容丰富,题型全面,也完全可以作为训练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灵活性及应变能力的好素材,其中不乏看似平淡却很精彩的题目,忽视对这些题目的研究和运用,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教师不要盲目地依赖教辅材料,务求以本为本,充分挖掘课本的使用价值。
3.淡化课件,追求本真自然
本节课教师并没有使用完整的课件,只是用了几张PPT,中途在学生进行汇报时使用实物投影展示了学生的答案,没有靠声像设备来创设情境牵引课堂,而是依托教材,从问题的源头出发,任师生的思维无拘无束自由发展,不断引出新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图像变换如果利用动画演示(本节课课件中未做动画演示)效果更直观生动,多数教师却认为我校学生思维方式应逐步由倚重直观形象思维向偏重理性思维过渡,动画演示只是一时的效果,深入理性的思考更能持久。事实上公开课应更多地考虑常规的教学实际,努力寻找适宜、便捷的教学方法,追求本真自然以提高其普适性。
通过新课改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什么样的数学,培养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的问题。
(作者单位 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