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职业道德出发谈教师幸福
2013-04-29潘倩
摘 要:没有一个职业、一份工作像教师一样对人产生终身的影响,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教师的幸福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可以在愉悦的教育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幸福。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基础和源泉,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和应有之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现状
张丽莉,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家喻户晓。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她向前扑去,将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车轮从她的大腿辗压过去。经过抢救,她被迫高位截肢。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她的事迹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感动了无数中国人。面对张丽莉,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说:危急时刻,她凭直觉挺身而出,在这直觉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截肢以后,她很快接受了现实,甚至反过来安慰父亲说:“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张丽莉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展示了人民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表明了她作为教师的幸福观。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它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社会、学校、他人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自人类社会产生阶级分化,教师成为一种职业独立出来,教师职业道德便随之产生。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批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后,教师职业道德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道德看作一种实践精神,指出“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并且认为“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不仅是价值,而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所以,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对教育意义的深刻领悟,对教育活动的倾心付出,对教育对象的无私奉献。
教师职业道德贯穿于教师职业的始终,它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崇高的师德可以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认清自己的职责;崇高的师德可以督促教师刻苦钻研,潜心研究,做到学高为师,上好每一堂课;崇高的师德可以告诫教师以身作则,乐于奉献,做到身正为范,成为学生的楷模;崇高的师德可以调节教师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职业道德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果,是教师的立身之基、立教之本,加强师德建设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学识、品行和人格,影响和塑造学生,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烈的责任性。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当他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之不计回报、无私付出的时候,他便是快乐的,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二、教师幸福的含义及现状
高位截肢的张丽莉老师,在将来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很多人认为她是不幸的,但是她说:“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崇高的师德,也守望着自己的幸福。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幸福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是自我需要得到实现以后的满足感。
所谓教师幸福,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教师幸福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工作的必然追求。综观互联网上多个有关教师幸福的调查显示:教师整体幸福感不强,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影响教师幸福、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有来自家长的压力,有来自专业发展的瓶颈,面对琐碎的工作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自我提升的时间有限,专业发展受限。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培养。一旦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自然无法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深究以上种种原因,可以发现:之所以很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实质在于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无法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无法化压力为动力。
良好的师德能够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良好的师德能够促使教师秉持正确的学生观;良好的师德能够促使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要想成就教师幸福必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三、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懈追求
洛克指出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它来源于客观实践,教师可以在教育实践中收获幸福。教师职业道德是追求教师幸福的基础和源泉,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和应有之义。认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才能在教育劳动中收获幸福。
1.热爱工作,认同职业,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种下幸福根基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热爱工作是教师幸福的基础,教师幸福首先源于对职业的由衷认同,“教师只有将职业融入自我生命时才会感受到工作的乐趣”。热爱工作会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并关爱学生,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己任;热爱工作会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热爱工作就一定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成就幸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学生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一起努力,教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和学生一起成长,看着他们从懵懂不知到独立自主,我们是幸福的。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双倍的幸福。”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获得幸福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关爱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了,职业幸福感自然提升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爱护和尊重,有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学习的效果,更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在《天赋成功》里引用了一个9岁孩子的诗,充分展示了孩子心中对爱的渴望:若你轻柔而又文雅地抚摸我,若你望着我并对我微笑,若你开口前先倾听我的话语,我便可以长大,真正地长大。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既是高尚师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和力量。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所谓融为一体,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够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热爱和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不是搞一言堂,班级管理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要在教学过程和班级管理中,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热爱和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听得进批评,很多学校建立了教学评价系统,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再把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自省,吸取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爱戴,职业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3.主动学习,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幸福课堂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教书育人”。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和永恒的活力”,所以,教师幸福主要来源于教学活动中的快乐体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潜能,感受人生的幸福和意义。首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课堂的成败和幸福感的强弱,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须有一盆水,“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的发展”,教师绝不能固步自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学习,刻苦钻研,教到老,学到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成长。再者,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枯燥的教学内容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展开教育活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善于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主动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而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并时常进行教学反思,勇于创新,努力营造一个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一个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教师工作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在快乐的教学过程中成就幸福职业理想。
4.调整心态,学会悦纳,幸福无处不在
哲学家休谟说,美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它只存在于观照它们的心灵之中。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有的人因为过分追求完美而无法感受幸福,有的人因为每天面对同样的工作而产生职业倦怠,要调整心态、学会悦纳。如果我们能够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奉献,就会越干越开心,享受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乐趣,幸福感自然加倍提升。
5.志存高远,勇于攀登,成就生命价值
心存大志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难、奋发进取,才能勇于创造、乐于奉献,最后走向事业的巅峰,成就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的人把职业视为谋生手段,有的人把职业视为兴趣,有的人把职业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尚事业。作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也是我们的生命价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下一代的园丁,教师幸福来自于对职业的深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课堂、积极的心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应该努力远离倦怠,享受教育,收获快乐,让幸福流淌心中!
参考文献:
[1]周德义,王嘉德,王荣德.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M].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6.
[2]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正平.试论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由“范跑跑”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
[4]王球.教师伦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5]刘媛.关注教师幸福感:对教师管理的几点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0(5).
[6]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潘倩,南通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