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2013-04-29李晓红
李晓红
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提出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之后,国内外的学者不断地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人类,尤其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家长重视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综合众多研究者对儿童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研究,笔者认为,儿童非智力因素由儿童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四种心理因素组成,它是儿童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儿童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过程具有动力、定向、巩固和弥补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儿童,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往往会影响他智力因素的发展。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儿童,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因此,儿童的非智力培养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一线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出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的一些心得,以期与众多的学者、一线教师交流探讨。
一、创设适合的环境让儿童在体验中培养情感
1.儿童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叫情感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
2.创设和谐的环境,在儿童需要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情感
在生活和教学中当儿童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情感。所以创建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情感培养的重要条件。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不仅使儿童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
3.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儿童的情感
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培养和保护其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思考,是儿童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良好的动机让儿童在行动中培养意志力
儿童意志力是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上自觉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分不开,当按事先考虑好的目的、计划去行动,努力克服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叫做意志行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这种活动称为动机,即内部动力。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就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受教育者本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中要想将目标变成儿童的内部动力,应做到:目标要符合儿童的实际水平,让其目标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妥协;要磨练孩子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儿童在操作中培养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源泉,而对儿童兴趣产生的原因不是非常清楚。有学者指出,儿童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兴趣。比如,爱好读书学习的父母,其孩子大多对书本也有较浓厚的兴趣;爱好体育活动的家长,其孩子对体育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儿童学习的动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维持,并主要是直接兴趣。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儿童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引起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儿童在参与互动中激发兴趣。其次,教师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让儿童在所处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通过丰富的游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四、树立良好的典范让儿童在模仿中培养性格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人的性格对人的影响作用。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向,有好坏之分。性格是比较稳定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这就是性格的稳定性。性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影响性格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性格也会发生缓慢的变化。
一般说来,儿童良好的性格表现在: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教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性格培养受老师影响最大,老师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儿童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儿童优良性格的培养,首先,老师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而对自己的不良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纠正。其次,不要过于溺爱孩子,否则,孩子的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骄傲、放肆、任性、懒惰,有时表现为自私,不关心别人。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想使儿童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一定要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有从小培养,认真抓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