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实的品德课堂
2013-04-29初玉刚
初玉刚
前不久,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一位老师正在执教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我是洁洁》一课,下面是部分教学片段:
师:大家学会刷牙了吗?
生:学会了。
师:真的学会了?我要检查一下。现在,我们请出牙齿的好朋友——牙刷和牙膏。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杯、牙刷、牙膏)
师:仔细观察老师的牙刷和牙膏,和你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的大,我们的小。
师:对,小朋友用的是儿童牙刷和儿童牙膏,更适合大家的小牙齿。我们选用牙刷时还应该注意用软毛的,3个月就要更换一次。如果你的牙刷毛卷了,就说明要更换了,不然会擦伤牙龈。每次刷牙的时候,牙膏要占牙刷头的一大半,不要太多了。
(教师边说边挤上牙膏,让学生观看牙膏的量)
生(情不自禁):老师,还真挤呀!
真是童言无忌呀!要刷牙就得挤牙膏,这是多么平常的事,但是孩子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一年级小学生为什么会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回顾自己以前听过的一些课,我不得不向我们的品德教师发出呼吁:还品德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堂教学以真实吧!
一、创设情境要真实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很大的空间,因此,许多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改变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生成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但是,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下令人担忧的问题。
【案例1】《我和爸爸妈妈》教学片段
……
师:小朋友们刚才都互相介绍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今天,王浩的妈妈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先听她讲几个小故事好不好?
生:好!(热烈鼓掌)
王浩的妈妈:(很动情地讲了三个小故事)
……
讲台上“王浩的妈妈”虽然讲得很动情,讲台下听课的我却没有感动,却隐隐生出一丝担忧。因为“她”并不是“王浩的妈妈”,而是我认识的该校的一位年轻教师,而且还没有结婚。课后,我找到王浩,问他:“听了妈妈讲的小故事,你是怎么想的?”王浩很认真地告诉我:“她不是我妈妈,是刘老师扮演的!故事也是刘老师编的!”果然不出所料,在孩子心里,我们的品德课堂变成了舞台,教学也变成了“演戏”。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奉劝品德教师在创设类似生活情境的时候能够还学生生活以真实。
二、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体验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活动方式,而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有位教师在执教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的权利”单元中的《我们来选举》一课时,由于对教材文本的研读不够透彻,没有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将课时目标准确定位为“通过学校和班级集体生活,让学生初步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现代民主意识和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参与民主的合法权益”,而是单凭自己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选举的程序以及公平、公正的意义”。课堂上,教师没有征得该班班主任的同意,重新选举班长。结果,原来的班长落选,教师感到无法收场,便声明“今天的选举无效,只是了解一下选举程序”,尽管如此,下课时,新老班长没有一人履行职责喊起立,教师非常尴尬。
课后,当我们跟他一起分析本课教材的编写意图时,他才突然醒悟:原来自以为非常得意的教学活动设计,竟然背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生活,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给学生造成了“品德课堂就是演戏”的错误认识。
三、学生的探究活动要真实
探究学习是教师在现代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调查、信息搜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下面一位教师在优质课课堂教学比赛中是这样体现这一学习方式的。
【案例2】《肥沃的黑土地》教学片段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东北是一个物产丰富、风光优美的地方。让我们走进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吧。
(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片段)
师:孩子们,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1:日本鬼子真是欺人太甚!
生2:不能让日本鬼子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横向霸道!
师:大家谈得好!不能让侵略者肆意欺压凌辱我们的同胞。当时的东北军民奋起抗争,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课前,大家搜集了很多资料,下面就一起交流一下这些抗战故事吧!
(学生一一看着资料交流故事)
……
这位教师的教学,乍一看,在朝着探究学习这一方向努力,但身为评委的我,清楚地了解这次优质课比赛的规则:上课用的学生在课前15分钟抽签确定,参赛教师课前不接触学生。既然课前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又怎么会有时间去搜集资料呢?课下询问学生,才知道学生交流的故事都是教师发的资料,学生的交流发言内容都是教师提前设定好的,无非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而已。了解到了真相,我的心里感到隐隐作痛,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可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使听课者感觉“好看”,但对于学生心灵所造成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在此,强烈呼吁教师,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相信通过广大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还品德教学以真实,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生活的价值观,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即墨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