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意外”带来精彩
2013-04-29王飞娜
王飞娜
【案例背景】
当课堂出现了一些偶发事件,该如何应对?怎样随机迎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知识、情感上给予引导,从中获得更大的成效,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要努力的。在课堂上,当小李同学演示了打针的实验,我如果用简单的“不是”来否定他的实验,就一定实现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没有欣赏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充分的发挥,抛开教和学的任何一方,都只能是一厢情愿,就不能使教学进入一个更佳的境地。
【案例】
活动一:
教师演示了将矿泉水瓶用开水加热,开水倒出,盖上盖子后,瓶子又恢复了原状。
问:你有办法让瓶子基本恢复原状吗?
学生七嘴八舌,不过还是答出了打开盖子是最方便的方法。
师生一起分析了是由于气压差的原因,大气压将瓶子压瘪了。
师:你能把鸡蛋放入集气瓶吗?
学生各抒己见,用手压的也有,用酒精灯加热集气瓶的也有。
师:那老师只提供了热水瓶,你有办法吗?
生:将开水倒入集气瓶,倒出开水后,将鸡蛋置于上方,鸡蛋就掉入了瓶子中。
学生上来演示,并解释了是大气压将鸡蛋压入了瓶子中。
……
活动二:让你动动手
每四个学生为一组,四组为一大组,共分为三大组,器材分别为玻璃片2片、吸管、烧杯、水、针管、锥型瓶、大小试管、两个吸盘,设计实验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并对产生的现象,作出解释,看看哪组设计的实验最多,最为精彩。活动结束后,每组挑选一位代言人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活动,并对活动的过程作出解释。
(预设了喷泉实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爬升的精彩实验)
课堂却让你非常意外,让你非常意外的——小李同学针筒吸水后做了喷水实验,认为喷水现象是利用了大气压。教师抓住了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分析小李同学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用到大气压的知识。师生经过讨论,肯定了用针筒吸水是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而喷水则是手的推力,因为气压是平衡的。有效地区分了生活中的打针和抽取药液的两个不同的过程……课堂并没有因为少了喷泉实验而失去精彩,学生点点滴滴的设计和发现都有效地论证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帮助学生学会了区分是否有大气压的情况,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当然,为了使课堂再添加些色彩,我在后面的挑战任务中选择性地预备了喷泉实验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爬升的实验,作为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案例的思考】
案例中,很多教师预设的内容比较多,通过矿泉水瓶的实验引导,“怎样让瓶子恢复原状”,学生自己想办法;“瓶吞鸡蛋”的实验,学生自己想办法。
但课堂中展现的这不是预设中的一堂课,它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的“成败”可能取决于学生的表现,但利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换个角度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应是学生内心的一种需求和欲望,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的自发学习活动。教师把预先设计的“喷泉实验”强加给学生,学生可能会为了“喷泉”而喷泉,并不是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课堂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不是生成的课堂,而是“预设”的课堂。
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本人应该具备科学精神。可以这样说,对于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教师而言,是实事求是的,因为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对学生又是平等相待的,不能有半点的不公平。有宽阔的胸怀,才容得下“胡思乱想”“不守规矩”的学生;知识视野广,才能够解开疑问重重的学生心锁;创设出宽松的环境,自由思想才能得以滋生,才能在“意外”中发现精彩。
参考文献:
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安阳高级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