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2013-04-29李国红
李国红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巧妙利用学科教材,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主要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的几点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显著提高,再加上很多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初中历史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更加富有活力。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中,仍然存在着为了激发课堂活力而激发活力的现象,忽视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主要分析了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促进课堂有效性提高的几点策略。
一、巧妙运用学科教材,激发课堂活力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已经不同于传统教材,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和话题讨论等在教材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就丰富了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推进了初中历史新课程的进行。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具有丰富的图文资料的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教师积极重视和充分利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科教材中的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和激发课堂活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历史教学中将图文资料正确地运用起来,在教学中选用大量的人物画像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激发学生对人物知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先秦时期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秦始皇像》,感受秦始皇的气度非凡和雄才大略,并领略他刚愎自用的一面。而在讲解到战争内容的时候,结合地图讲解,可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强化学生的知识系统构建,防止学生张冠李戴。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发课堂活力
初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纷繁复杂,而有着严密的逻辑性,要想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发课堂活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性。历史内容可以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逻辑顺序将历史事件串联在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横纵坐标系的坐标图中,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等特点,再加上多媒体的软件作用,历史事件可以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变得生动、有条理。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呈现方式调动学生的听、说、手、脑、视等多种器官,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促进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发挥。例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学生仅从教材中的几张图片和文字信息很难理解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可以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氛围中来,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形成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讲解氛围。
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民主、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是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自主地融入课堂问答等活动中来,反之如果是严肃的课堂氛围,学生很难在课堂中放松自我、发表言论,这将不利于课堂活力的凸显。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并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问题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课堂情境探讨、话题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赛等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概况,然后通过小组自由发言总结的方式,将学生的观点全部展示在投影仪上,最后再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概况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得来的信息将会记忆深刻的,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氛围充满活力的有效方式。
四、有效利用课外资源,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涉及很多学科和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和信息中“活”起来。(1)要充分运用图书、报刊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图表、科学技术史、考古和旅游方面的读物,无论是阅读还是摘书录都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并调动课堂也“活”起来。(2)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浏览对历史有帮助的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资源、人教社—初中历史、历史图片素材等网站,让学生养成及时下载、保存历史资料信息的习惯,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并在课堂中组织话题讨论、知识讨论等,促进学生能够共享信息和交流心得,可以将课堂气氛变得“活”起来,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2]班贵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