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由境造 境由心生
2013-04-29张春芳
张春芳
摘 要:通过“记”入手使学生理解《小石潭记》的体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朗读是增强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通过赏析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关键词:写作背景;朗读;赏析
“记”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以记叙为主,可记事,可记游,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注重了诵读,在体会中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下面结合我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
《小石潭记》是新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文章以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将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人常说:心由境造,境由心生。那么这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当然也可以由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乐之”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本课:
一、了解写作背景
柳宗元一生命运多舛,正当他即将步入事业巅峰之时,因为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没有结果,被唐宪宗贬到了湖南永州。老母与他一同前往,路途颠簸,当他们到达永州时,老母不堪旅途劳累很快离开人世。仕途的不得志、丧母的悲痛等痛苦都聚集在了只有32岁的诗人心中,柳宗元几乎无法自拔。这时,永州的美丽山水风景成了排解他心中苦闷的最好方式,他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把所见和所想即兴写成游记来排遣胸中的苦闷,抒发政治上受迫害的痛苦心情。“永州八记”等文章于是喷薄而出,这是诗人才气的流露,更是诗人悲怆心境的一种寄托。《小石潭记》叙述了诗人在一次郊游的偶然经历。这样就为学生的理解感悟课文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对作者在幽美环境中产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义
掌握了柳宗元《小石潭记》创作背景,再让学生全身心入情、入境,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合作探究,才能达到疏通并理解文意的良好效果。
1.朗读课文
要想对古文的文章大意能深入的了解,首选方式就是朗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能够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跳出时空隔膜,领悟柳宗元的真实情感。为此,可以设计多种阅读方式:(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范读。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进行想象,把生动的文字化为一幅幅鲜明幽静的画面,让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幽美静谧。情景的再现,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同时,配有画面和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会让学生很快地感受到小石潭的情景,从而打动学生,让他们产生朗读的强烈欲望。(2)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努力求得读准字音,不随意添减字。用这种“最喜欢的方式”让学生读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学生阅读的特长。(3)个人、小组、全班仿读全文。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范读来读,并在仿读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朗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学生的朗读在一点点地进步,从中对作者的体会在加深。
2.疏通文义,讲读结合,体会心境
在教学《小石潭记》时,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教师巡视及时指导,有分歧的地方合作商讨,最后在班上交流。在学生疏通文义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境。在心境体会的同时,确定本文的朗读基调。柳宗元参与王叔文变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阅读之中,我就要求学生注意体会作者这种心境。在第四段中,作者着力渲染小石潭的幽静,这里“野树环合,寂寥无人”“其境过清”,不能久留,实在静寂极了,甚至让人感到心情悲凉,寒气透骨。作者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与学过的其他文章对比。如,文中写水的一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以联系《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语句“清流见底”,也可以联系《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语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同是写水的句子,但是又各有特色。
3.理清脉络,指导背诵
背诵是学生在完全体会作者情感基础上,对文章的表达,而理清脉络会帮助学生背诵。全体学生充满情感的背诵,也将对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激起信心。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思维去赏读文言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
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