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绘本
2013-04-29唐迎珠
唐迎珠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期就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塑造完整人格(王彦波,2006)①。幼儿社会性情感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多处提到了“利用、借助故事和图书”的教育建议。目前大量优秀绘本的融入,为我们提供了精彩丰富的故事、图书素材,为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
“运用绘本教学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实践研究”,它主要通过团体发展性教育模式②,有目的、有计划的以班级为单位,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为核心目标,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绘本教材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形成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培养的绘本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完整的实践操作体系。历经一年多,我们在市教师教研专项课题的规范管理下,通过查阅文献、实践研究、总结反思等,全面展开研究,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效,在此总结交流。
一、走进情感世界,认识与把握情感特点
(一)走进幼儿情感世界,审视幼儿情感特点。
1.概念界定。情感是较复杂的感情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与人的社会需要相关联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取向。社会性情感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通常认为社会性情感是社会认知的产物和功能,或是监测和组织认知活动的动机因素。根据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一般情感和高级情感,一般情感分为爱、恨、惧、乐、疏,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幼儿的社会情感呈现两种趋向: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表现:有自信心、自尊心、同情心,愿与人分享合作,能宽容关爱他人,诚实、勇敢、乐观、坚持等。
2.幼儿社会性情感特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③一书为我们明确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特点,包括:一是情绪体验丰富。3—6岁的幼儿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大部分已为幼儿所体验;二是情绪情感外露、不稳、易变化,缺少控制,常常嫉妒高涨和强烈,或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或极度恐惧,对于害怕的体验由身体疼痛等转向陌生或想象中的事物,如陌生人、黑夜等,对他人的斥责、伤害等威胁产生焦虑感。三是情绪社会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逐渐稳定,情绪生活逐渐“社会化”,冲动逐渐克服,稳定性提高,境遇性逐渐减少,表情的手段不断改进。四是高级情感的产生。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并产生理智感,这表现在他们能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同行为规则比较,以及表现在好奇、好问等方面。
(二)走进绘本情感故事,探寻绘本情感元素。
1.绘本概念界定。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数学等。
2.绘本的特点。绘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幼儿,也吸引教育者。它相对于其他幼儿图画书、故事书更突出其“绘”与“本”的特点,包括图画的故事性、灵动性、趣味性,文本的简洁性、创意性,绘与本的完美结合、富含意味等,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的很好素材。
3.绘本中的情感元素。绘本作品凸显情感教育元素。现在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绘本作品,它们所表达和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有的突出文学元素,有的突出数学元素,有的突出科学探究元素,还有的突出社会性元素,这其中就有很多凸显情感元素的绘本作品,比如关爱、同情、快乐、悲伤、诚信、自信、勇敢等。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本身富含美,幼儿在观赏图画的过程会受到美的感染,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会受到美的熏陶,美感也是情感的一部分。这些是绘本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值得我们关注与体会感受。
当我们走进幼儿和绘本的情感世界,我们认识到绘本情感元素与幼儿情感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对这两者的认识是开展本课题的前提与关键。
二、演绎绘本情感元素,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
绘本教学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是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同于补救性的心理治疗,而是面向一群发展正常的幼儿的促进性、提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绘本素材、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强调面向全体,更突出促进和提高。我们主要通过文献查阅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展开研究。
(一)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培养目标的合理构建。
1.目标体系。合理构建目标,是展开研究的核心与前提,是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为此,我们查阅分析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教育等文献资料,其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和《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为主要参考书籍,分析理解其中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括确立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并进行具体的阐述与年龄段重点的确立。
(1)情绪管理,塑造完美个性品质——一般性情感的培养。目标阐述: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学习控制、调整、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心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各年龄段重点:小班——对生气、快乐、悲伤、爱等情绪的认知与调控,中班——对孤独、善良等情绪的认知与调控,大班——对嫉妒、害怕等情绪的认知与调控。
(2)情感萌发,提升幼儿社会性能力——高级情感的培养。目标阐述:培养幼儿的高级情感,初步萌发一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各年龄段重点:小班——对规则意识、秩序感的培养,中班——对是非感、诚实勇敢、自信心等道德感的培养,对好奇、好问等理智感的培养,大班——对自尊感、自信心、责任心、坚持、诚信等道德感的培养,对成功感、幽默感、探究质疑等理智感的培养。
(3)爱的教育,奠定幼儿情感基础——独特情感的培养。目标阐述: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帮助幼儿成为一个有深刻、丰富、积极情感的人,爱父母亲人、爱同伴、爱社会、爱生活。
各年龄段重点:亲情——小班幼儿能感受亲人的爱,中班幼儿能体会理解亲人的爱,大班幼儿学会向亲人表达爱;友情——小班幼儿能感受同伴间互相关心,共同分享的快乐,中班幼儿懂得友爱需要宽容、勇敢、创意等;大班幼儿学会与同伴朋友相处的方法;其他——小班幼儿产生爱小动物的情感,中班幼儿产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大班幼儿产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2.目标确立的理论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④社会领域指出: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个性与社会性。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⑤明确告诉我们,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与人的社会需要相关联的,人的情感发展过程即为社会化的过程,情感包括一般性情感和高级情感。一般性情感是个人内心的一种较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高级情感是人的一种持久和强烈的社会和精神需要,对人的社会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情绪不断稳定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心理素质教育,即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即个体形成健康心理,从而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和发展。
以上的理论,我们联系起来整合理解为两条情感教育的线索:第一条:个性形成—一般性情感培养—心理素质教育,第二条:社会性形成—高级情感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基于这两条线,我们确立了目标1和目标2。
而“目标3——爱的教育”,既属于目标1的情绪管理内容,又属于目标2的道德感教育内容,将其另立出来是因为“爱”在幼儿阶段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爱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一个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幼儿健全人格的体现。马卡连柯说:“没有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幼儿期是“爱”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爱”的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爱”的情感教育在幼儿期有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二)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绘本素材的精心选择。
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绘本读物,通过动员全体老师共同解读、课题组成员研讨、个体研读等方式,全面、细致地阅读、了解每一本绘本,反复深入地剖析与思考,并根据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培养目标、幼儿的阅读心理、发展需要、接收能力等特点进行筛选、归类,形成比较有系统的教材体系。
情绪管理类绘本选自《中国第一套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这套图书系列描述了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幼儿情绪的生动写照,通过小兔子的形象表达了这个年龄段幼儿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情境(爱、嫉妒、孤独、害怕等),文字韵律优美、宛如儿歌;形象活泼可爱、亲近孩子;画面简单、色彩亮丽,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表达天性、释放压力、健康生活。高级情感类和爱的教育类绘本主要在海选中产生,通过《东方娃娃》杂志,新华书店、网购等多种途径,分别选择各情感内容有代表性的绘本作品。
(三)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绘本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纯洁无瑕的孩子,情感培养更需要精心合理、悉心呵护,否则会适得其反。在分析绘本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觉得以情动情、以情育情能有效促进幼儿即时情感的萌发和未来情感的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培养。
1.多元互动,触碰情感。即通过多种互动实施多向交流,产生情感的碰撞,是感性的,是纯真的,只要我们有心关注、用心聆听、真心面对,就会走进孩子、了解孩子。在绘本教学中,我们首先利用孩子的这一发展特点,给孩子一个平台,给孩子一个情境,走进孩子的心灵,去聆听童言稚语,去理解童心童画,去体会童真童话,从而帮助幼儿认识情感、理解情感,学会表达情感。
童言稚语——师幼互动,认知情感。“童言稚语”,在绘本教学中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即让幼儿充分地表达对某个情感的概念、对某个事件的理解,在表面上看似幼稚可笑的话语中,不仅引领幼儿大胆表达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内心感受等,更让我们走进幼儿的内心,更多更真实地了解他们,这也是教学活动展开提升的切入点,是教育幼儿的基本前提。例如:“什么是爱?”“什么是悲伤?”“好朋友在一起可以做些什么?”……诸如此类,孩子们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以“爱”为例,听一听孩子们的回答:“爱就是在一起玩。”“爱就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结婚。”“爱是送东西给他。”“爱就是喜欢他。”……这是孩子们心中最真实、最自然的对爱的表白,我们可以感觉到孩子心中的爱是丰富多彩的,更是一种具体的表现,“童言稚语”是他们对生活经验的表白,也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老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善于倾听和捕捉,并有意识地引领和支持,把孩子们的经验进行整合提升,用孩子们理解的话语阐述情感概念。例如小结对“爱”的理解:“爱就是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爱是相互的”,使孩子们对“爱”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童心童画——幼儿与绘本互动,理解情感。绘画是孩子独特的表达方式,孩子心中的所系所想会尽情地展现在画笔下。尤其对于情感的理解,很多时候孩子还不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绘画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理解方式。例如在《方格子老虎》中,虎爸爸和虎妈妈因为要画竖条纹和横条纹吵架了,小老虎应该怎么办呢,请孩子们为小老虎设计花纹吧。在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爱的进一步理解:横的竖的都画上,既满足了爸爸妈妈的愿望,又体现了小老虎对父母的爱。绘本所表达的情感,孩子们所能感受和理解的,在绘画中都一览无余地全部展现。
童真童话——多元互动,表达情感。还以“爱”为例,爱要大声说出来,在不同的爱的绘本教学中,我们有意引导孩子进行多元互动,向大家表达自己爱的情感,友爱系列中引导孩子拉着伙伴的手说“我们做个好朋友吧”,亲情系列中利用亲子活动,引导孩子抱抱爸爸妈妈说“我爱你”,关爱大自然系列中引导孩子摸摸小兔说“小兔小兔我爱你”,走进田野说“我爱你”,对着大桶说“猜猜我有多爱你”。让爱释放,让爱表白。
2.自然润泽,共情迁移。即通过作品与幼儿的共情,自然润泽心灵。在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共情,“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认识他人”。让作品与孩子共情,也就是感同身受。基于泛灵论的理论,绘本作品中很多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常常会沉浸在其中,产生共情,作品中的真善美等情感就自然融进幼儿的心田,润泽幼儿的心灵。在教学中,教育者关键要需要抓住绘本,引领幼儿走进绘本,去赏“绘”与“本”,去感受和体验“绘”与“本”中蕴含的“情”。以中班《小婷卡,大愿望》为例。
赏“绘”——欣赏图画,感受情感。《婷卡》这一绘本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给我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孩子们在活动中显然都被图画深深吸引着。在活动中,我有意引导孩子们一起数数农场有几只羊,婷卡,多么小,小得找也找不到,而孩子们尽然发现了,找到了,多么惊喜:“有四只羊。”“有五只羊。”在争执中,大家终于发现了婷卡:“哇,好小,好可爱。”“你们喜欢他吗?”“喜欢,它太可爱了!”一种自然的、纯洁的情感表达的一览无余。
赏“本”——欣赏故事,体会情感。在《婷卡》绘本故事中,语言简洁,情感明朗,在老师有感情的讲述中、在音乐的熏陶中,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心情也随着变化,故事的变化曲折波动着孩子的心灵,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孩子已融入其中,美好的东西随时侵入,这就是绘本的意义所在,这就是绘本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所在。
3.游戏体验,以境唤情。情感具有感染性、情境性,而游戏能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感染和唤起人的情感。游戏的运用不仅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绘本,更让幼儿在自然和无形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唤起幼儿的真情实感。根据绘本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我们会设计不同的游戏方式,以更好地感染、唤起和建立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
情节性游戏的运用。在小班的《小毯子哪儿去了》教学中,设置了小狗“圆圆的家”的游戏场景,全体总动员,引导孩子们开展一次“找毯子”的游戏活动,在孩子们和绘本故事中的点点一起兴奋地来到“圆圆的家”——着急地帮助圆圆找毯子——真诚地邀请圆圆认领毯子的过程中,好朋友之间的友爱互助情感在互相感染,在不断激发和唤起。
操作性游戏的运用。在《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绘本教学中,我们借助绘本故事,重点运用了“找一找,猜一猜”游戏的方式,故事中厨房里的刀钗、锅碗、盘子、水壶,卧室里的床、橱柜、电视机,卫生间的毛巾、水杯、牙刷等物品,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认一认、说一说、猜一猜,并提供实物,进行匹配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在亲身操作实践中感知认识实物与影像的关系,从这些黑夜中的具体事物中明白原来黑夜并不陌生与可怕,黑夜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此游戏引领孩子感知触摸黑夜,而游戏的方式则一步步揭开黑夜的面纱,一步步体会黑夜并不可怕,勇敢的心理自然获得。
音乐游戏的运用。在《婷卡》的最后环节,在《找朋友》的经典游戏中,体验朋友之间的快乐,营造和谐纯真的氛围。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各自找个朋友握握手,抱一抱,老师的参与,更会让孩子们积极投入。在《会飞的抱抱》中,一首《抱抱》可爱的音乐立刻感染大家的心绪,在彼此抱一抱的音乐游戏中传递爱、表达爱、感受爱。
4.加强实践,以行育情。情感总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情感的体现最终要在行动中落实,这是情感向生活迁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鸟窝里的树》这个故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如何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呢?在最后的环节老师利用教室中幼儿带来的小植物为绘本中小树苗的替代物,创设了一个与绘本中相似的情境,为他们准备了小爱心,学着鸟爸爸说上一句对小植物关爱的话语,并认领一棵小植物贴上爱心,长期养护,让幼儿对小树苗的关爱之情化做自己实际的行动表现出来,使幼儿与鸟先生和鸟太太心心相印,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通过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关爱行为,幼儿在社会中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能更容易移情,迅速做出正确的关爱行为反应。
运用绘本教学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实践研究,从社会性情感的角度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较小的角度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也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一定的经验。运用绘本教学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实践研究,运用生动形象、充满童趣、充满想象空间、富有故事情节的绘本教材,使“情感”这一隐性、抽象的教育内容更具体化、形象化,使“情感教育”这一易偏向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更生动、活泼,易于孩子接受和喜欢,引领幼儿在“童话”和“童画”世界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
注释:
①王彦波.幼儿园游戏中情感教育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②郑雪,刘学兰,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第一章.
③郑雪,刘学兰,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发展与评估.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第四章.
④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⑤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4.
参考文献:
[1]王彦波.幼儿园游戏中情感教育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郑雪,刘学兰,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
[3]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