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结束语 彰显教学基本功
2013-04-29周素明
周素明
【摘要】课堂结束语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在不同课型中,学生对教师结束教学的方式会有不同的要求。本文从四种课堂结束语的方式:激情式结束语、点拨式结束语、预告式结束语、归纳式结束语,浅论课堂结束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激情式;点拨式;预告式;归纳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深知,课堂教学若能善始,则人能知敬;若能善终,则人能知慎。现代新课标理念教学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学生通常希望教师在结束教学时能把相关知识梳理一遍,使各方面的知识内在联系凸显出来,成为一个系统或整体,便于把握,进而延伸向课外。
究竟用什么方式结束教学,一般事前都要通盘考虑,并行之于书面教案。如果在实际授课时,又产生了新的灵感,或又出现了新的情境,当然,也可以重新调整,求得最佳方式、最佳效果。这就涉及教学机智问题,对教师的要求又高了一层。教师可以十分经济地使用最后两三分钟时间,说一些必要的、“含金量”高的言语来结束教学。笔者通过平时的语文教学,认为比较实在、高效的几种课堂结束语的方式如下:
(一)激情式结束语
结束语抒发激情,就像奏鸣曲的最后一部分,经过呈示和展开这两个阶段,宽广地抒情,形成全曲的高潮,给听众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重视讲课艺术的教师在执教时常是这样:一节课有叙述、有沉思、感情随教材而激荡、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起伏,直至结束,感情的积蓄已经有了相当的张力,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教师以激情的抒发来结束全课,它会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起共鸣振荡,不但能激发美好情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也可以疏导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在情感的回应、交流的过程中,以一种有别于教师的方式也把感情流露出来,从而体会到抒情的快乐。
语文课结束时出于对学生的激励,有必要以激情的抒发来结束教学。激情式结束语所抒发的感情主要应来源于教材,或受到教材的启发,有时激情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酝酿产生;可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敏捷、学习气氛热烈的情境下产生;也可在教与学两方面配合默契、进展迅速、教师灵感迭出、教学机智运用得当情况下产生,选择激情式结束语,适时褒奖勉励学生,效果可能更明显也更持久。
激情式结束语,措辞要有分寸感,感情的抒发要适度,如果“言”胜于“质”,形式脱离了内容,就会给学生留下夸大其辞的印象,这会使感染力大打折扣。教师固然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用美好的情感去熏陶、激励学生,但在必要时,也应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师生心理变化的平衡与和谐,以免教师的抒情变成“自说自话”。
(二)点拨式结束语
在新课标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生态开放式课堂,要求学生是主体,给予学生从事探讨或思考的时间较长,通常就需要教师在检查学生课前掌握重点内容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再作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认识到位。在这方面教师如感到基本满意,无需多讲,那么可以把注意力放到难点上来,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最终解破难点,给予一个准确的答案。“点拨”也可以是有关方法运用上的指导,教师在这方面常常积累丰富的经验,往往能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语文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往往信息量较大,感性认识材料较多,学生可能会就事论事,停留在较狭小的境界里,认识也难以拓宽和深化。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来作最后的点拨,启发他们展开联想,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社会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
点拨式结束语要说得巧。学生对教材掌握到什么程度,认识的偏差是如何产生的,一些问题为何不能解决,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应该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学生开窍,依照教师的点拨,确实能改进和提高。这样去点拨才能切中要害,方法对路,话不在长短,能说到点子上,可谓之巧妙。
再者,点拨式结束语还应说得活,比方说,变换一下句式,就比“老一套”说话方式要活。设问句,一问一答,内容正中学生心坎,语气词有变化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反问句通常能激起情感的波澜,长短句交错,抑扬顿挫,也能造成很好的效果。变换一下说明的方法,场面也会活泼些。巧设比喻,不止是形象生动,更能把抽象费解的东西变得浅显易懂,有时还会带有幽默感。诙谐的语言有助于打破沉闷僵硬的局面,缓解学生焦虑紧张感和受挫感。在阐释要点时,坚定的语调和语重心长的勉励,更有助于重鼓勇气,满怀信心地面对困难与挑战。
(三)预告式结束语
语文新教材中,知识体系往往分成彼此联系又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模块,课堂教学只能分阶段地讲解某具体模块或其中的一部分。知识体系虽被人为地分割开了,但其内部联系又总在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始终把不同模块的知识视为一个整体,坚持在教学中瞻前顾后,承前启后,这样才可能引导和指点学生把不同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较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较合理的知识网络。如果本模块教学与下一模块的教学联系极为密切,教师就可能乐于选择预告式结束语来暂时中止讲授。预告式结束语并不意味着三言两语布置预习,教师还应该说明前后两模块教学之间的联系,说明预习准备的意义,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迎接下一模块学习,必要时,教师还应勉励学生巧妙合理安排时间,发扬勤奋好学的精神,按照教师的要求,踏实地阅读思考,有时,也可以作些方法指导。
以“预告”的方式来结束课堂教学,教师出语要从容不迫,语气声调应当疾徐得当,高低相宜,给学生的印象是入情入理,具有权威性、约束力,但又不是强人所难,随意支配他人的时间。如果教师匆匆忙忙,流露出拔腿要走但又不得不交代几句的意思,甚至人已离开了课堂,只在门口宣布几句,那很难使学生重视教师的“预告”,部分学生可能会充耳不闻,拒绝配合。预告式结束语不应简单地仅仅依靠教师的威望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应落到实处,保证行之有效的效果。
(四)归纳式结束语
课堂上所说的归纳常常就是“汇总”的意思,语文课堂上在一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把整个模块讲析的知识要点汇集起来,提纲挈领地总结一下,以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系统化,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便于他们理解消化和记忆。有时归纳也是指引导学生把接触到的现象、问题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从“个例”中抽象出“类”的特点,找出相同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使课堂学到的东西成为范例,通过延伸与拓宽性质的练习,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
在语文新教材文本中,归纳式结束语的设计难度较大,对教师驾驭整个模块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模块知识做到烂熟于心,同时,又能升华到“类”和“属”的认识层面,明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认识众多事物的彼此联系和区别,高屋建瓴地加以讲解。再者,归纳式结束语还必须以整个模块的讲析与练习为条件,水到渠成地总结整理,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然,火候已到。若归纳的条件不成熟,“归纳”可能会流于形式,做成“夹生饭”,无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和提高类推能力。
归纳式结束语在表述时,格外讲究逻辑性,持论要有依据,使用概念要准确,语句组织要有条理性,不得不用书面语和术语时,要板书在黑板上,给予确切的解说。限于时间,归纳式结束语的容量不宜过大,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可以接受,大有收益即可。至于接受能力超群或较差的同学,可以另择时间分别指导。如果总是想不留一点遗憾,势必顾此失彼,难以避免拖沓松散之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结束语仅仅是一种手段,它需要与其他形式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课堂结束语多种多样,和教无定法一样,结束语的选用要因人因时因地因教材而定,不可拘泥一格,但任何一种结束语都要遵循启发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课堂结束语不过三言二语,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结束语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如能运用自如,则讲者听者都会精神振奋;若结束语运用不当,势必对教学效果有不良影响。因此,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就应在每个环节上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不可轻视课堂结束语这三言两语,我们应让课堂结束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潜在功能。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