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的问题设计策略浅谈
2013-04-29宋叶娟
宋叶娟
【摘要】自读自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题目。本文在阐述阅读教学中学生自读自悟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自读自悟问题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读自悟;问题设计;浅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自读自悟是指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分析思考、探索研究来理解文本、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和方法。自读自悟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一是讲得过多。教师把讲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从文章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到词语解释、句子理解再到段落大意、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点,一个人尽情讲解、分析、演绎,教师生怕有所遗漏,学生真正自己用来阅读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二是讲得过深。教师把要求学生学懂学透课文视为课堂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关键句、重点句的含义务求讲透,对主题思想、写作方法进行深入挖掘,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即便接受了又有多少实际意义。三是讲得过细。一篇完整的课文,不从整体上去领会文章的情感之真和语言之美,往往被肢解成若干部分,从头到尾,由内容到形式,再依次分解开去,直到认为达到“讲深讲透”的程度。
因此,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自读自悟的形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得出自己的体悟。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要首先让学生去分析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让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思考、自我感悟。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十分珍惜学生的自我独特体验。有的东西学生感受到了,却不能言传,这就是孔子说的“愤”“悱”的状态,教师这时可适当进行点拨。有些东西局限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教师不必大讲特讲、强行灌输,不妨让学生多读几篇,留待以后慢慢去体会。
一、引导学生的自读自悟过程中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学贵之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促进深入思考,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只有“读”的到位了,“读”的深入了,才能有所感悟,才能产生疑惑。在教学新课时,教师用精当的语言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强烈欲望。在学生充分地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困惑处质疑求解,逐步让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习惯。如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小的水滴可以穿破石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促进其积极思维,也会引发出一些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滴水穿石的例子,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半途而废的情况?
二、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释疑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对原有疑问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释疑解惑。一是要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针对问题性质和难易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时代背景、疑难字词等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读自得”,强调积累;对于概括、理解、分析等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诱导、启发,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自悟思得”;对于实在难以理解的深奥句段以及关于宏观大义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后关键的地方教师进行“畅讲”,促进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1)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通过体会两次去时看到的不同景物以及不同的心情,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文章的写作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茅塞顿开。
三、通过自读自悟引导学生积累、拓展创新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语言积累,积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课内知识的积累,要让学生多读多背,这样才能丰富语言能力,增加语文知识,更好地品悟文章中的感情。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请将课文中四个字的成语抄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积累大量的成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广泛开辟课外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博览群书,参与社会生活,走向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天地,在阅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既把课内的知识学以致用,又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有充分自读自悟学习空间。教师主要是担当引导角色,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主题,积累知识,达到能举一反三、真正提高阅读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宗.有效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74.
[2]陈灵.关于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2(64).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