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文本情境写话教学例谈
2013-04-29史蓉芳
史蓉芳
【摘要】 小学低段写话教学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低段学生识字不多,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弱,但想象力较为丰富。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考虑利用教材中学生已经熟悉的语言情境——文本情境,来培养学生说话写话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文本情境提供给学生完整的、真实的语言情境,在文本情境中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篇章的整体意识。培养学生在篇章、句子、词语的整体把握中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是培养语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最具实效的途径。
【关键词】词语;句子;篇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句中填写“新名词”
首先,利用文本中的基本句式,从增加内容,变换地点,使用不同标点符号等方面让学生进行填写“新名词”的训练。如《要下雨了》中有“他一边跑一边喊。”句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 )一边( ),一边(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孩子们一下子说出了“(我)一边(听),一边(想)。”“(妈妈)一边(听音乐),一边(织毛衣)。”等很多句子,为了不断丰富语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试用优美的词语和词汇来修饰丰富句子。如“动物园里,猴子一边欢快地蹦跳,一边向我问好。”“阳光下,我和小狗一边晒太阳,一边开心地玩耍。”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新名词”。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三上)中写道: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在这里可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仿照“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变化其动宾短语,丰富文本内容,如改写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捉迷藏 跳皮筋 唱童谣……”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悟到这类“新名词”(动词+名词)的特点,还让学生体悟到课文也是可以改写的,只要改得合理、得法。再次,根据文本内容,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主要内容填写“新名词”。根据课文《我是什么》一文可以将它简述成“我会变,太阳一晒,我会变成(汽);升到空中,我化作(云);遇到冷风,我就变成(水珠落下来)或变成(冰雹打下来);冬天,我还会变成(雪花飘下来)。”这样的练习设计既理清了课文内容,又巩固并运用了新学的词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二、在句中添加修饰语
低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总充满好奇,喜欢观察具体事物,容易接受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后交流,让学生“看看填填”。如看物填词,即让学生观察水果、植物、动物、食物等物的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再设计较丰富的填话练习。如“秋天到了,果园里枝头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子,有 (颜色)梨, (颜色)柿, (颜色)的枣……其中,我最爱吃的是 (大小)枣,它 (形状),还没熟透的枣是 (颜色),成熟的枣是 (颜色),摘下一颗,放进嘴里一嚼, (味道),真好吃!”再如看语境填词,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来想象文中未描述或说明到的部分。学习《棉花姑娘》中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教师随即出示:棉花姑娘 (心情)说:“请你帮我捉虫吧!”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凭借语境,展开联想,说出了表示不同心情的词,这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教材文本中有很多这样灵动的语句,它们犹如散落在文本中的一颗颗耀眼闪亮的珍珠。阅读课上,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闪光之处去细细品味,使学生感到语言的精妙之后再适度进行有效迁移,一定能滋养其语言储存,使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逐渐得以提升。
三、给定若干词语组成句子
低段学生对句的概念非常模糊,通过用正确的标点符号组词成句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动态生成句子概念,建立句子书写格式的正确表象。由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各种写着词语的卡片,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寻找词语的正确位置,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找朋友”的活动,每个学生分得一张卡片,通过合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样的游戏能使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兴趣盎然地掌握句子的概念,为以后正式写话提供书面语感的心理支撑。比如给出写有“没有 完全 他说的话 错”五张卡片,让五位学生拿着进行排队游戏,不一会儿,学生就列出了两个句子“他说的话没有完全错。”“他说的话完全没有错。”在这个简单的词语组成句子的过程中,语感不太敏感的学生往往会错置词序而毫无察觉。但成句后,即使不给他们提供过多的解释,孩子们也会在比较中提高。
四、给定若干词语组成段落
学生产生写作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积累的词句太少。“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胸无壑,笔无力,又怎能任凭吞吐翕张呢?教师可以利用“识字课”,进行连词成段训练。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有二十四个识字课,这些识字课的编排独具匠心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且有十分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在组织学习新课文词语时,从中挑选出若干个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写一段话。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词语去表述这个语境,尽可能写得长一些。比如学习完语文第二册“识字1”中有关春天的成语时,引导学生一一观察插图中所画的春景:“春风 柳树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学生在图文兼美的情境里通过教师引导就会写出这样优美的小散文:“春天来了,我和小伙伴迎着温暖的春风来到野外。小柳树呀,醒了,她一边高兴地梳着细细的小辫,一边有礼貌地与空中的燕子、布谷打着招呼。地上的小草已经长出了鲜亮的嫩芽,小花就趁机躲在他们中间快乐地捉起了迷藏。我喜爱这美丽的春天。”钱钟书说得好:“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连词成句或成段的拓展性写话是一种动态的思维与语言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生动过程与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取过程。它不仅是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且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其中,因此具有一种张力和召唤力。
五、领会文意抓关键词写话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阅读文本,既要看到纸页上的字句,更要借助想象,从无字句处读书,挖掘文本的内涵,甚至赋予文本新的意蕴。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由读者在读中领会。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这既是培养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能力,也是通过丰富文本、创新文本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比如抓住《掌声》中“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的“犹豫”一词剖析人物心理:此时,英子在犹豫什么?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当时英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能够根据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梳理出英子矛盾、痛苦的心情:我腿有残疾,不想让同学们看到我走路的姿势,更不想同学笑话我;可是老师要我上讲台讲故事,我不能违抗老师的旨意呀。上还是不上?最后英子还是非常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但心里十分痛苦、难过,所以她“慢吞吞地”“眼圈红红的”。再如抓住《自己去吧》中的“过了几天”这个关键词,让学生来展现小鸭和小鹰学游泳、飞翔的具体行为,教师可用“这几天里,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呢?”这一问为打开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讲述主人公学会本领的具体经过。学生就在编故事的同时,化抽象为形象,无须教师过多宣讲,就自己领会了课文的主旨。
六、给出若干关键词拓展句子
给出几个相同的关键词,出示一个半成品句子,让学生补充完成,这样的训练设计在低段教学中是常见的。如给出几个相同的关键词,写同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在《和时间赛跑》中就有“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对于这样句式,可有效地引导学生把同一事物的某个方面(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又如给出几个相同的关键词,写同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珍珠泉》中“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么深,又那么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这句话写出了水的不同特点,把这种描写教给孩子就是教他们如何把同一事物的多个方面写好。再如给出几个不同的关键词,写清做好一件事的先后顺序,教学中我们经常让学生说出或写出做事情或玩游戏的过程,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上“先……接着(再)……然后……最后”表示顺序词,这样学生就容易有条理地把事情记述下来。
七、提供文本范式仿写句段
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用的是以下两种仿写模式:一是“对照模仿式”,即直接从模仿对象处学习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点,依样在自己的写话中使用的一种方式。《秋天的雨》中有一句:“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总分式方法使文本条理十分清晰。教学时,让学生学着这种表达方式,说一说“春天的风”,然后再写下来。就这样,从仿说到仿写,由课内到课外,步步深入,虽然大部分作品语句还不够优美,但还是能够看到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基本掌握了这种表达方式了。二是“借题发挥式”,即在对更多对象认识感悟的基础上,把其中印象深刻之处巧妙地应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赋予它全新意义的一种方式。如从杭州野生动物园游玩看了马戏表演归来后,随即学习选读课文《精彩的马戏》,学生自然地明白课文介绍“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时,是从“节目名称→怎样表演→观众反应”三方面写的。学了这种写作方法后,播放马戏表演中“老虎钻火圈”录像片断,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把“老虎钻火圈”写具体。
八、设置故事情境想象续写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根据这一特征低段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童话故事, 可是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补白,以原文的终点处、省略处、设疑处等为写话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去续写。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两篇课文时,可以利用已有的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结尾处续编续写。又如《风娃娃》最后一句:“我帮人们做好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与文中泡泡正好连接起来,以此作为学生写话的突破口,孩子们不但能对课文进行总结,还能由他人之行为及自身之表现,写话自然水到渠成。
九、根据故事情境抒写感受
写感受,既能体现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验,又能鲜活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思考的头脑,更要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作品中的点点滴滴。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是根据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改写。短短的一个故事,却引人深思。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学生一同感受了萨沙的可敬行为、认识到原来我们也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说一说再写一写。这也是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文本情境中产生了情感体验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文本情境中练习写话,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清澈的湖水》最后写道: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基于这句话孩子们的意见不一,我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的说:“她眼睛一亮,是因为看到了垃圾桶,所以飞快地向前跑去,把面包纸丢进去。”还有的说:“因为看到了那个丢香蕉皮的小孩,所以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是想告诉那么小孩,他不应该乱丢垃圾、污染湖水。”仔细推敲,我觉得他们的说法各有道理,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保护之意。
十、展示图片情境编写故事
直观形象的图画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看图写话是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它是根据一定的画面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展画面内容,让学生进行书面描写的一种作文训练。在看图写话的指导中,教师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句、简单段的训练。教师可以根据画面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充实写话内容,再指导学生将其归纳融汇,解决句子相连、言之有序的问题。如单元学习园地中的两幅情境图:图1:两棵小树之间拉着铁丝,晒着棉被。图2:树干歪了,树叶落了。题目:小树的故事。先指导学生逐幅观察,弄清楚图上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意思,再让学生有序地写下来。如:一棵小树长着茂盛的叶子,远远看去,像一把小伞。可是有一天,人们把铁丝栓在小树的枝上,还在铁丝上晒棉被。不久,小树被压弯了,小树很伤心。这位同学不仅写清了图意,而且用词丰富,“茂密”“远远看去,像一把小伞。”这些词句的运用让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小树。再如:春天,正是小树长身体的时候。人们把棉被晒在小树上。小树对棉被说:“你别架着我了,我的腰都酸了!”棉被说:“对不起,我也不想压在你身上,是我的主人把我挂在这里的。”过了几天,小树实在撑不住了,它的身子弯了,永远弯了!学生把图画中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做到了文通字顺、文意清晰。在结尾的“弯了,永远弯了!”的感慨中,让读者体会到小作者对小树悲惨命运的痛惜和对棉被主人的深深谴责之情。
如果我们平时教学中能精心解读教材,找准最佳训练点,提供想象契机,让学生进行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的扩展练笔的话,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