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与“信口开河”
2013-04-29冒石宏
冒石宏
错例示范
小学生作文片断一:我们的语文老师非常博学,什么都知道,这不,他一上课就信口开河地给我们讲起了古埃及的故事。
小学生作文片断二:这个骗子说起假话来口若悬河,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
诊断:用词不当
在我们同学平时的作文中,不论是口若悬河还是信口开河,这两个成语的使用率都是相当高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口若悬河是褒义词,是指说话滔滔不绝,而信口开河则是贬义词,是指随意说大话,说假话,胡说一气的意思。
因此,小学生作文片断一中,用信口开河来形容老师博学是不对的,应该用口若悬河。而小学生作文片断二中,把骗子的假话用口若悬河来形容,也是不恰当的,应该说这个骗子是信口开河。
咬文嚼字
“口若悬河”中的“若”是“如,像”的意思,“悬河”是指瀑布。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人讲话像瀑布倾泻一般,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这句话中的“郭子玄”是我国晋朝的一位大学问家。
郭子玄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朝廷听说后,请他到朝中做了黄门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郭子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子玄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子玄说:“听郭子玄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没有枯竭的时候。”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信口开河”则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息,不当一个信口开河。”这个成语比喻随口乱说一气,含有贬义。
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在我国古代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灵壁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恶战,结果刘邦输了,带领军队一直撤退到了荥阳。战胜的项羽任命将军英布为“当阳君”,率领40万军队驻扎到九江。这时刘邦派“典谒官”随何去劝说英布投降。英布听后哈哈大笑,说从古至今哪有得胜的军队向被打败的一方投降的,随何简直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总而言之,“口若悬河”与“信口开河”,一个是“红脸”,一个是“白脸”。“口若悬河”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物说得好,说得妙,说得确凿可信,说得合情合理;而“信口开河”则用来表现人物说假话、说胡话,说得难以置信,说得不着边际。
应用
(1)博物馆馆长( )地给我们讲解着这件青花瓷的来历。
(2)那个家伙在台上( ),说的一点都不可信。
(3)张明平时有( )的习惯,所以大家对他的话总是半信半疑。
(4)妈妈一讲起道理来就( ),听得你不得不服,不得不改。
正确答案:(1)口若悬河;(2)信口开河:(3)信口开河;(4)口若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