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自主阅读习惯 发展学生思维
2013-04-29姜宏
姜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有助于他们提升阅读水平,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养成良好性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现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引领学生去阅读。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去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表面看,学生似乎读懂了,但是细细想来,却存在很多的弊端。
第一,这种“老师牵着走”的阅读模式,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惰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服务。重在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师牵着走”的阅读模式,学生只是完成了问题,而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第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不仅仅是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被动阅读的教学方式,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
所谓的“自主阅读”,就是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和过程具有自觉性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它是一种独立行为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空间,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对于学生正确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不正确的见解,教师也不要一口否定,而是讲方法、有技巧地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会充分体现自主阅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做到用“心”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因故事情节以及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而产生共鸣,因他的悲而悲,因他的喜而喜,这就是做到了用“心”阅读。但这种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与心境。在教学中,要想让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都能做到用“心”阅读,确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孩子用“心”阅读这一慢教育的行走过程中,尽量要做到以下三点:
1. 与学生做同行者,同读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课课引领孩子读同一内容的文章,并展开递进式思考。
2. 与学生做知己,对话但不问话。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与学生、文本的心灵共通,与孩子、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避免居高临下,使师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通。
3. 開展读书交流,使心灵与阅读统一。能真正走到阅读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情感、理解与体验。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用“心”去阅读,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去感受每一篇文章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三、 注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感受
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的不同,这种个性化见解是必然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教师的思想去束缚和限制学生的思维,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尊重他们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空间。注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主动去进行阅读与思考、理解与探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