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
2013-04-29季宇
季宇
鲁迅在《寸铁》中提到一个名叫思孟的人。此君何许人也?我未查过资料,不过文后的注释倒是提供了一点介绍,说他是“北京大学辞退的徐某”(胡风语),并说此君写过一本叫《息邪》的书,把当时新文化运动及其倡导者大大地贬损了一通。说什么“蔡元培居德五年竟识字百余”,陈独秀“不解西文”,刘复、钱玄同“皆斗筲之才,不足比数”,胡适“英文颇近清通,然识字不多”等。可他自己却在文章中把马克思的名字拼错了。看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此公狂妄也真到了胆大包天的地步。其实,无须我多说,大家也都看得清楚,上面那些被他贬损的,哪一个不是现代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这个什么思孟,如果不是被鲁迅作为嘲讽的例子偶尔提及的话,又有谁还能记得起他来?
无知使人狂妄,这是一点不错的,尽管我不敢说狂妄的人一定无知。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说年轻人不囿于传统,敢想敢干,意思当然是好的,可仔细一分析问题就来了。因为这“不怕”首先是建立在对老虎无知的基础上的,即不知老虎的厉害。这本身就缺乏一种科学的态度。然而不怕,并不等于老虎就不吃“牛”了,违反事物规律的结果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我承认自己也曾有过“胆子偏大”的时候。记得刚开始发过一些文章后,就有些膨胀起来,并对一些作家,包括一些大作家的作品不屑一顾,说过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现在回想起来常常感到脸红不已。不过,所幸的是,我还不属于那类与生俱来不可救药的狂仔。有了这些教训,当然更重要的是看得多了,懂得多了,便越发看到了差距,说话也开始知深知浅,有了轻重。《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眼界开阔了,学识丰富了,我们才能真正感到狂妄和无知的可笑。
《论语》中有一个故事,讲叔孙武叔在朝中对人说:子贡的贤德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得知后就说:譬如宫廷的围墙,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别人站在墙外就能看见里边华丽的房屋;可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一般人看不见里边,且“不得其门而入”,当然就无法知道里边有更巍峨的殿堂,有更美妙的境地了。子贡的话真是妙极!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再有人说杜拉不如琼瑶,雨果不如大仲马,那也没什么奇怪的了。问题在于说这话的人是否读过或读懂了前者,这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