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29宋靖
宋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人群的生命与精神世界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就此谈谈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程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涵义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其中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内核。
生命教育与学校课程文化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是使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与专题活动相结合,形成层次化分布的完整课程体系,并完成与生命教育同步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找到一个端点
课程文化与生命教育建设仿佛一条射线,在穿越课堂和穿越教材的进程中永无止境。射线是有一个端点的,它是实践的起点,我认为这个端点是学科教育。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将从这里出发,走上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科教育与学科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同一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和发展。所以教育者要把学科教学上升到学科教育层面把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突破一个难点
课程改革对各学科都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强调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践中笔者发现落实第三维度目标是一个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最忌而又最容易流于形式、落入俗套。因此,以我校为例,我校积极引导和指导教师深入研究所教课程的学科特点、文化元素和教育功能,努力帮助教师突破这个难点。
(三)开辟三条途径
学校生命教育目标的实施基于整合了的教育资源和开放的校园环境,以显形课程为主线,以隐性课程为补充,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内外活动为必要手段,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相互补充,呈现全方位参与和多因素融合。还是以我校为例,具体途径为:
1.打好课程物质文化的基础
课程物质文化是课程付诸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必要前提,它通常以形象化的形式出现,但其承载的却是大量的隐性课程文化要素,始终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1)课程的设置。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科学的态度与人文的环境,创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2)环境的建设。坚持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有机融合,让整个校园既流淌着中华古典文化的血液,又承载着现代文明的精华,使学校成为一本打开的立体书卷,师生置身于其中,目之所及,必有所获。
(3)资料的积累。资料积累是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收集、归纳、整理的各种学习资料、信息资料、教与学成果等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2.完善课程制度提供保障
课程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既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又包括学校自身的课程制度规范化建设。
针对我校实际,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制度,利用学校英语节、读书会、体现学科特点的各种竞赛、师生各类作品展览、课本剧汇演等,将全部课程文化纳入管理范畴,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再如节日文化制度,节日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形式,节日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节日文化这个平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让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实践规范和组织文化氛围,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3.彰显课程精神文化核心作用
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本质所在,它作为课程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我校在课程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师生全员参与,涵盖所有学科,突出学科特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始终等原则。
(1)课堂教学中显露教学生命本真。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各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思想,在课堂中传播生命教育观念,在教材中体现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功能。
(2)实践活动中丰盈个体生命体验。生命需要体验,只有个体的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是体验的人生,情感是体验的冲动,智慧是体验的发现,创造是体验的果实。所以我校在实施生命教育时特别注重自觉拓展学生的生活环境,丰富其生活阅历,加深其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体验,从而使生命教育与生活世界相互“融入”,相互促进。
(3)校本教研中完善生命教育课程。按照学生各年级段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制定生命教育专题课程内容。如从高一的探知生命、高二的关爱生命到高三的感悟生命按照生命的发展设计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而且在内容层次的设置上注意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如在高中阶段学校还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自救,如何救人(像高中的野外生存课程、心肺复苏培训课程)。除了教会学生如何保护生命,也注重让学生在体育、艺术的活动中接受熏陶,提升生活品质。注重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会交流、合作、参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