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三种途径
2013-04-29宁小丽
宁小丽
摘 要: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注重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物理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 实验能力 培养途径
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教学理念或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和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搞好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而且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基本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刚开始实验时,由于实验仪器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1)量程(测量范围);(2)分度值(最小刻度);(3)零点及其调节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地完成,并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在机械运动的章节里,对刻度尺的使用要求较高,虽然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能很熟练地运用三角尺和直尺,但是将这些测量工具真正引入物理实验课堂还是第一次。所以学生在测量前必须掌握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比如,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以毫米尺为例,测量出的数据是2.5cm,规范的写法应该是2.50cm,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这样严格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规范解题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重要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物理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的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如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也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着重思考,注意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由于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刺激,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物理实验对以被动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者来说,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加上物理实验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新颖、意想不到的现象会吸引和诱导学生在进行认真观察、操作的同时,积极地“深省”和“回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交流与讨论环节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着眼于疑,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牛顿正是根据苹果落地现象进行猜想,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再用实验去验证,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3.增强实验教学的自主性。
在实验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较充足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确定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操作实验,设计记录表格,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尤其是能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时提出有些新意或有价值的问题,体现创新能力。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少了实验就像是无源之水,缺乏灵性和活力,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验能力,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应是每位中学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春勇.浅议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2008(53).
[2]王宏图.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研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2010(04).
[3]张文仓.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J].基础教育研究,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