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013-04-29冉红梅
冉红梅
21世纪的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角度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悦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等教学手段,从生活实际中引入一些实物、场景,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依托这些情境进行分析比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数学地思考生活问题,自主构建“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进而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问题时,可以呈现七个小矮人的情境图,学生会很快被这个场景所吸引,头脑中立即闪现出小矮人、筷子、杯子等的数量都是7。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有关6和7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用心就能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2.讲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把故事引入课堂,用故事创设情境。比如教学《十几减几》时,我们就可以用《小猫钓鱼》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小花猫和小黑猫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轻松愉悦。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让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中。
二、引领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使其在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正确解题。
在小学阶段,运用较多的解题方法,除分析法、综合法外,还有画图、假设、列表、枚举、倒推、转化、操作等。然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一定的知识经验,离开这些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将无从入手。当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地思考,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以便快速正确地解题。
3.互说算理促其反思。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说算理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但能畅通自己的思路,而且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当思路不正确时,学生通过说算理,认识错源,从而纠正错误。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能自然地掌握算理,就容易使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学生之间互说算理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进行辩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所学知识和方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如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应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中高年级的学生数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对较丰富,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如开展“我帮妈妈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分类整理,如食品类、家具类、学习用品类、水电类等支出,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身边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在应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把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快速获得结果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而应把眼光放到对学生而言具有长远利益的能力培养上。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策略水平和元认知水平,最终达到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