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中的感悟思维
2013-04-29林月花
林月花
感悟,本是人们对自然界和某一社会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具体来说,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悟是觉悟、领悟,前者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后者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作家、诗人常借助语言文字,依据人、事、物等意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比如唐代诗人杜甫面对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痛苦,通过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情境表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感。经历十年浩劫,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面对凝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对个人的未来及祖国的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满怀深情地吟唱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一动人的乐章。这种思维过程亦即是感悟的过程。可见,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它是诗人、作家的生命体验,是诗人、作家个性的体现。
一篇好的文章,内容与形式总是统一的,就写作过程而言,内容与形式也应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的丰盈伴随表达的流畅;内容的枯竭带来表达的滞涩。因此,中学生作文教学的视点不应放在表达的问题上,而应该转移到丰富写作内容上,多多感悟,尽心积累。正如刘芳杨先生所说:“对高中学生来说,写什么是‘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的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住了要害。”
以前的作文教学往往强调技法,按照文章学的体系确定训练步骤,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开头、结尾等都落在技巧方法上讲,结果,一篇文章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完整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填补技法的材料,不是形式的主宰。“感悟”始终把获取感悟、丰富内容作为出发点,指导写作方法,针对文章的具体内容研究该如何表达。这样,技法训练的完整与系统被打破,代之而起的却是文章内容的丰富和生动。所用的方法与内容显得更为契合。
中学生作文所反映的并非完全是生活的原形,更多的是经过他们加工处理感悟所得的材料。他们写景,并不是摄影;他们写人,并不是身份、职业、年龄等档案的罗列;他们叙事,也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他们取材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复制生活;他们将自己的感悟渗透于生活之中,使之产生变化。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从这一角度看,“感悟”正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我想首先应引发他们的感悟,让他们从生活的原材料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毛泽东同志曾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悟正是一种深层理解。中学生观察事物常常粗枝大叶,分析思考又常不周全、不深刻。但如果带着感情观察、思考,效果往往更佳。我鼓励学生看云写云,观花写花,从看云观花中感悟人生哲理,用情感领略大自然。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独抒新见,感受极深,哲理性极强。如观云,“大幕上的那些云朵,有的像陡峭的山峰,有的像高背的骆驼,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又像盛装艳丽的姑娘,它们在轻轻缓缓地移动、变换。”“瓦蓝的天空中悬着几朵镶金边的乳白色云霓,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的小船,那凸起的云块,多么像一个悠闲的垂钓者呀!”如观花,“那一尺多高的万年青,远看就像古老的金字塔,近观却似一个青罗盖。”“我更爱这架青莲色的紫藤花,淡薄的青莲色呈现在我们眼前,便能使我感到一种和平,一种委婉,使我有如饮了醇酒,进入梦乡。”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思维,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在写作时注重真情实感
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现象比较突出。原因很多,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老师的,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如社会和学校过多灌输特定意识形态的东西,老师过多给作文定框定调,学生只在设计好的模式上做工,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学生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表达。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文章,应是心底的歌,因此,我在培养学生写作真情实感方面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要获得真情感,根本的一条就是实感生活,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鼓励学生要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把感情融进写作中。鼓励学生用正确的、真诚的眼光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临作文时,则要么写不出感受,要么胡编。这样,文章自然缺乏感染力。
第二,勤写作,深思索,在写作中升华感情。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能感动作者,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写作要深入思考,要深刻认识,升华情感才是写作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经常写作,可促使学生在再深思、再认识、再体验,在感知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将低层次的、浅层次的情感不断深化为高深层次的情感,这样,才能写出动人的篇章。
二、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积极地投入生活,成为真正的主人,把自己的情感植入生活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一些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缺乏理解,对周围许多生动的人或事不了解、不熟悉,淡然处之,漠然视之,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相当贫乏,对生活的态度极为冷漠,对事物的了观察不仔细不全面,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孱弱。虽然他们在别人的文章或谈话中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感受,但是,他们不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审视、思考这些感受,作文时往往照抄照搬,或是靠“虚构”过日子,闭门造车,勉为其难。因此,要培养感受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要开拓胸襟,开阔眼界,要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引导学生向这些方向努力,只有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人的思维才能纵横驰骋,富于个性和创造性。
首先,在感受能力的培养上,不可忽视对学生具体方法的指导,如深思、联想、想象。学生只要接触生活,就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人经过深思有了感受,有的人,不愿深思,问题如过眼烟云,到最后,什么感受也未获得。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启发他们由痛苦想到快乐,由失败想到成功,由失去想到收获,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经常这样思考问题,思维便会更灵敏,心胸也会更开阔,指导学生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展开合情合理的“幻想”,经过这样的努力,表达才会生动活泼,不拘泥,不滞涩。
三、加强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
大作家、大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无不强调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杜甫如果说没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诚挚之心,则是难以写出激励人心的诗篇。舒婷如果没有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则难以吹奏出令人热血沸腾的乐章。感悟从近的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长远看,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至少能提高学生创造发明素质,而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视无不见,听而不闻,熟视无睹,不胜枚举,可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感悟,“视无不见,听而不闻”,便会以超越过去数十百倍的兴趣、毅力去仔细观察,认真听取,多方思索,苦苦探研。于是,新观念、新技术应运而生,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才能确保感悟的正确性。